浅谈日本增答文化

2019-09-10 10:25刘晓玉
锦绣·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注意点特点意义

刘晓玉

摘 要:在日本,赠答文化作为社交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以及交流方式,被广泛的使用,成为一种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从古延续至今,受到日本独特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本文将通过对日本赠答文化的特点,习俗,以及礼品的选择与包装和回礼行为,注意点,社会意义等多方面来浅谈日本的赠答文化。

关键词:赠答;特点;意义;选择与包装;还礼行为;注意点

1.关于赠答文化

1.1赠答文化的广义和狭义

赠答,顾名思义就是相互赠送礼物,来延续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是人际交往的一剂重要的润滑剂。广义上来说就是通过相互赠送礼物,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世代的友好交往的一种形式。狭义上的赠答文化,也可说是赠答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民族或人民的文化碰撞下形成的独特习俗,比如,赠答文化与日本人的独特思考方式有关,不同的思考方式源于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地理原因,当然,这也与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习惯不可分割的关系。赠答文化的起源很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代就有很多的描绘赠答礼仪的古诗词文,如《诗经·大·抑》中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比喻人之间友好交往或相互赠送东西。

1.2日本的赠答文化

赠,即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答,即收到了别人的好处,答复。即中国人所说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中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在日本,最早的赠答是与神话传说中的神相关联的,日本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一草一木,山,川,云,雷,天地间存在的万事万物,不管多渺小,皆有神宿其中。于是人类就像诸神祈求平安健康,子孙安泰,人民给予诸神贡物,达成最早的赠答。而日本具体的赠答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著名学者源了圆在《义理与人情》中认为要从中世纪后期开始说起,也就是武家社会成立之后。室町幕府的一位要人,即伊势贞亲,他在《伊势贞亲教训》中说的“他家送来的东西,应该相当的返还”,这也佐证了最早的赠答习惯的开始。而到了近代,随着贸易和商业的繁盛,商人们为了表示对顾客的谢意也开始在各大节日以及重要日子里,馈赠礼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又有了新的内容,除了亲人和家属外,还有往来的上司和客户。

1.3赠答文化的特点

日本人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行为举止上都给人一种委婉的“谦谦君子”形象。赠答礼品就是将无法言于口的话,通过礼物的形式委婉的寄托的对方,而日本人在这一方面更是将其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就是之前所说的委婉性。不要突然性的拿出礼物,这种惊喜日本人可能会吃不消,所以还是提前委婉的告知一下比较好,除此之外,提前告知,也可以看到对方是否会因为你这个礼物而感到麻烦,或是不喜欢,日本人不希望任何人给自己带来任何不必要的麻烦也不希望给别人添麻烦。其次,就是精致性。日本人习惯赠送一些小巧而又精致,价格又不算太贵的东西,来表达一份心意,而且日本人本身就特别注重包装,因此礼物的选择和包装,也是相当的精致的。如果要是送现金的话,也是需要放在纸袋中,而这种纸袋就体现出日本人赠礼的精致性,一般庆事通常用礼品绳扎在信封,礼品盒外面的蝴蝶结状袋子,而礼品绳又叫花纸绳,根据婚丧嫁娶等不同红白事而有不同数量和系法,不在乎礼物的本身价值,而在于在细枝末节的细节之处尽显完美和精致,这就是精致的日本人以及他们的礼物。最后,就是互赠性。即有赠有还的双向交流,有的需要当场回礼,而有的则不可以,有的需要还礼,有的则不需要比如,婚礼和葬礼是需要当场回礼的,入学,毕业,升职,慰问等是不需要返还礼品的,并且还有的要在同样的场合下赠还同等或同额的礼物,价格还不宜过低甚至过高,以免给对方产生麻烦,另外,还要在礼状上写着祝福的话语。

2.日本赠答文化的习俗

2.1以白喜事为例

在日本,婚丧嫁娶等事宜中就残存着浓厚的社会赠答礼仪。如某家发生不幸事时,就需要包裹上香典,并在香典的背面清晰地写着金额。而收到香典的人,需要在一本小册子上逐条记录下哪家包了多少的香典,而这个小册子就叫做“祝仪账”和“不祝仪账”。还要用不同颜色的花纸绳扎起来,前者为喜庆之事,后者为丧事,用黑白或双银的花纸绳,还要打着和结婚时相同的结子,与此同时伴随着两者的出现,互酬性原理的义理观念也出现,去参加葬礼其实就是“去完成义理”。在葬礼过后,“送禮”之人也会收到“返还香典”,有的是茶,有的是食品等。而这种回赠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真正的回赠是在日后给与香典之家有人遭遇不幸时,返还同等额度的香典,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互赠,并且赠与和返礼形成了完整的结构,世代延续下去。另外,在中元,岁暮时,如果对方正在服丧,最好不要在忌日的49天内送礼物,送的话,要送双数。再然后就是喜事庆典,通常送礼要送单数,如果是新婚夫妇的话,忌讳送2万日元以及2的倍数,送3万,5万,7万来说比较好,8也可以,还要放在祝仪袋里,并且纸币带有人物头像的一面要与信封正面相吻合,丧事则要把带人物的一面背对信封,用红白或金银颜色的花纸绳打在上面,新婚的庆事用的则是红白或是金银色的花纸绳,而且两头拉长,打成解不开的结,暗意白头到老,只限定一次。

2.2 礼物的选择与包装

日本人家中,每到中元,岁末之时,平均一家要送2.3件以上的礼物。选择的礼物大多数为啤酒,咖啡,水果,糕心,挂面等实用物品,也可以是一些工艺品,纪念品,如果自己能亲自制作一些带有诚意的物品或者食物,会更加有意义。随着时代的的发展,近年来,送保健品的人也在增多,这些礼品还要用奇数的硬纸绳绑起来,奇数代表吉祥,偶数代表凶事。颜色方面黑白代表丧事,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避免,大红大绿的颜色也尽量不要使用,一般花色纸比较好。这些礼品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到对方的家中,不会给对方产生麻烦,更不会浪费。价格通常在3000元左右,不可超过5000元,多了的话会让对方为难,觉得你有什么目的,会拒绝或者与你疏远关系。

2.3 增答中的还礼行为

新年,中元,岁暮,情人节,暑期问候,参加婚礼,葬礼,生日晚会及各种节日和慰问,人们都会带上礼品去访问熟人和亲属,收到礼物后,自然要还礼,而还礼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三个特点,程式化,及时性,寒暄性。首先,程式化,世代的传承和潜移默化,迫使着人们去这么做,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仿佛是一种义务,一种形式上的义务,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没人能解释明白,仿佛这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就被进行的一种习惯,然后不断延续下去。而且,不管对方赠送了多少的礼金,必须以同等额度送还回去,不能过多,不能过少。然后,及时化。日本人的回礼不可以拖得太久,一般收到后的三天之内要表示感谢,十天到一月内最为合适,不可马上返还。最后,寒暄性。一个时时刻刻把“我失礼了”放在嘴边的国家,就算是在平时,一天起码都要说上不下10句的礼貌语,还不包括碰面时的点头哈腰和语言本身的“尊敬语”,“谦让语”,“丁宁语”,以及时刻挂在嘴边的“谢谢”和“抱歉”。可想而知,他们在收到礼物后的更加过度热情的寒暄了吧。所以日本人在收到礼物后,通常都会对礼物进行一顿夸奖,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礼品,也要表现出很喜欢的模样。等到下一次见到对方的时候,一定要提到礼品的事情,然后表示感激,要是不能碰到面的话,收到礼物的三天之内必须要向对方表示感谢。并且回礼的时候,也要双手碰上礼物,说一声“微不足道的礼物,请收下”诸如此类的寒暄话。

2.4 增答意义

日本人的赠答文化虽然是一种为了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沟通的手段,但也是一种传统习俗,为了表达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一种感谢,通过礼品的形式来保持联系,成为沟通的一种纽带,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某种羁绊,体现了报恩的义理性,但这种义理性也是一种平等的互惠性,而我们的社会关系本身就是由无数条互惠性组成的,不管是有形的物质还是无形的关怀都是在像人们传递出一种友好的信号,我想和你保持友好的关系,但同时也希望得到某种别的意义上的回报。

2.5赠答的注意点

日本人秉持着“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原则,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生活中任何细小的事情,日本人都会十分注重这一点。当然,无一例外在赠答方面日本人会更加注重这一点。首先,当对方送给自己礼品的时候,一定要用双手去接礼品,而且,不能当面打开礼品,也忌讳去问对方礼物的价格,如果实在想打开,一定要征询对方的同意才可。然后,回礼的时候不可以在收到礼物后立马返还,大概十天到一个月为最佳时间段,最好要亲自送上门,怀着真诚的祝贺和感谢,挑选对方喜欢并且适合对方的礼物,避开忌讳的礼品。如果不能亲自上门的话,想要邮寄的方式寄给对方,一定要事先告知对方,并且还要发送短信。最后,送礼物的时候,有很多的属于日本人的忌讳,不可随便送礼品。比如,送的礼物一般不要送梳子,菊花和荷花。前者的发音和“死”很相似,后者因为菊花是王室的御用花卉,如果想送的话,最好不要超过15朵花瓣,因为皇室的帽徽上最多的才只有16片花瓣,而荷花更是被认为是丧花。可以送一些成双生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但是如果是信封的话,不可以是双层纸封,因为双层意味着祸不单行。而且礼物不宜特别贵重,但又不能过于低,通常是收到礼物的三分之二或者一半。

3.日本赠答文化的社会意义

3.1 积极意义

日本人在赠答的过程中,倾注感恩之情,激發心中的美好,唤醒感恩之心,为新生的孩童们营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感恩图报的价值观,也使日本人时刻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谦虚礼让,彬彬有礼,不管是亲人还是同事之间都很少发生矛盾。虽然说赠来赠去,规矩繁琐,但也是一种很好地礼尚往来的方式,培养社交圈,成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并且深深地植根于日本的文化土壤之中。

除此之外,其次就是,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因为“礼”在日本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导致了日本的礼品业格外的发达,每到中元,岁末的时候,各大百货商场和超市都要推出各种各样的赠物专柜,琳琅满目,包装考究,精美,而且区分成不同档次和价格,还利用电视,广告向人们和企业来推出各种优惠的活动,折扣之类来吸引人购买,而且商场还可以提供送货的服务,只要填一份送货单即可,大大的促进了人们的购买欲望,既便捷又省钱。同时,收到礼物的人们,试吃或者使用后感觉效果好,或许就会长期购买此物,无形中免费的推销了商品,商家还能根据后期的购买情况,对新上市的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2 消极意义

首先,赠答礼仪无疑也加重了日本人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不想被迫寒暄,因此日本人想要躲避恩惠,逃避恩义,以此来躲避回礼,美籍日本人别府春海曾用一年的时间对72户家庭的互赠情况做了记录和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一户家庭平均一个月赠与23.7件礼物。可想而知,这些礼物的背后带来多大的经济负担和开支,长此以往一定对赠答产生抵触心理。为了逃避恩,人们也会变得冷漠,不愿多管闲事,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对他好,不想背负人情债,你送的礼品越多越丰盛,他反而会寝食难安认为你想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好处;反之,你对他们越冷漠,他们会感到很舒服,长期下去,会导致人心的冷漠和价值观的扭曲。还有些时候别人赠送的礼物并不是必需品或自己理想的的东西就会等到下次回礼的时候,有些人会转赠给别人,但有些人收到即使不是自己很心仪的礼物但也要很开心的收下并表达感谢,也不会表达意见,这是由日本人的礼节和观念决定的,不能给别人添麻烦,长此以往忍耐下去,一定会导致不快和压力过大,轻者会产生心理问题,重者会产生轻生,自杀等严重的后果。

最后,因为送礼的不对等,也会产生很多的矛盾,会让对方感觉到被蔑视和不快,更有甚者,会被断绝关系。比如,对方送给你价值2000日元的礼品,而你仅送给对方价值100日元的礼品,必然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情绪,同之,如果你送给对方价值5000日元的礼物,对方会感觉到被人嘲笑和蔑视一样,都是会引起误解的,甚至关系的恶化。

4.结语

日本人好像一年到头12个月每个月都在送礼,除了生活中基本的赠礼酬谢,还有季节性送礼习俗,如岁末,中元,以及孟兰盆节等外,一个日本的小孩,从出生,入学,承认,就职,结婚,乔迁,生病到死亡都需要送礼。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习俗变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则。如岁末一般是由上到下,由长到晚,由大到小,而中元恰巧相反,孟兰盆节则是看望已逝去的亲人,供奉死者。日本人的赠答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保持体面的外交,但也通过这些礼品来建立友好的关系,传递友好的信号和互惠性。因此,这些赠礼和回礼已经成为日本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项开支和重要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清扬.浅谈日本的赠答文化.知识经济,2012年17期.

[2]张玲惠.从礼物的赠答看中日文化差异.戏剧之家,2014 年17期.

[3]韩冰,江春华.从赠答文化看日本人的心理.学园,2017年22期.

[4]袁亦秋.从赠答习俗看中日人际关系的特征.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15年6月.

[5]张雪.从增答习俗解析日本文化.现代交际,2017年7期.

[6]赵祎男.从赠答行为看日本的体察文化.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7年4期.

[7]李梅.日本生活中赠答文化行为及其由来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12期.

[8]趙东玲,徐文辉.浅谈中日两国还礼行为中的“义理”和“人情”.新西部,2010年6期.

[9]孙欣欣.从送礼方式看日本人的送礼观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年6月.

[10]卢琳.关于中日两国赠答行为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6月.

[11]金竹善.浅析中日两国的社交心理——以馈赠礼物为中心.科技风,2015年14期.

[12]马晓威,秦颖.从赠答礼仪看中日两国社会交际文化的相异性——从礼物包装视角看.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1期.

[13]刘中燕.中日赠答行为的文化差异——基于义理人情和内外意识的视角.文化学刊,2015年7月.

[14]李彦.从日本赠答习惯的历史变迁看赠答的文化心理.黑河学院学报,2012年3期.

[15]张佳梅.从赠答的词汇发展看日本赠答文化的变迁.民俗研究,2016年4期.

猜你喜欢
注意点特点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促进小学生阅读困难转化的个别化辅导策略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习惯的注意点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