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于陶俑起源、发展、特点的简要概述,以及对两汉时期陶俑的发展进行概括,并着重对东汉时期四川陶俑艺术的风格、类性、特征深入探讨,结合艺术形象对文化艺术的实践创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陶俑;东汉;四川
陶俑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瑰宝,在中国古代美术史及雕塑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佣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下的丧葬思想密不可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贯穿于古人的思想之中,所以佣最早也是用于代替人殉的陪葬佣而出现,其产生可追溯到商代王室陵墓安阳殷墟的奴隶佣,而至东周逐渐发扬盛行。古代各类佣中以陶俑数量居多,但也偶尔使用木、石、瓷、铜等作为制作材料。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因其好大喜功,忽略经济社会现状,而迫使大批民工兴修土木,至秦二世时,逐渐使得社会经济到达崩溃边缘,而被农民起义推翻建立汉朝,汉初时期,统治者汲取秦朝教训,重视经济发展、重农抑商等政策,使得汉朝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提升也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奢靡,在秦佣的影响下,促进了汉佣的飞速发展,相较于秦佣的统一、威严气魄,汉佣则倾向于社会化,强调描绘生活、反映社会风貌,这也使得汉佣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两汉时期的陶俑艺术在中国古代整个的雕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造型、工艺及审美等都达到了一个顶峰,陶俑的出土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四川、洛阳等地,良好的经济条件为陶俑的制造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促进了两汉时期文化艺术的繁荣。
汉代陶俑大致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以及东汉三个时期。早期陶俑主要于咸阳杨家湾墓陶俑、西安霸陵陶俑、徐州北洞山陶俑等帝后及王公大臣陵墓的随葬坑内,代表有杨家湾出土的西汉兵马俑及霸陵窦皇后陵出土的西汉女伺佣。西汉中晚期是国力强盛时期,但墓葬挖掘较少而未有大量出土,重要的有济南无影山陶俑、洛阳西汉墓陶俑和济源泗涧汉墓陶俑等。而至东汉时期,陶俑出土分布广泛,在四川、河南、广东、云南、陕西、天津等多地都有所发现,虽在墓室中占比不大,但数量却众多。两汉时期陶俑相对于秦、战国之前的陶俑有所不同。在题材方面,表现军队的陶俑相对较少,而以贴近生活、反映社会风貌为主,两汉时期经济的繁荣再加上对孝行的宣传,更使得厚葬之风盛行,陶俑艺术不再只属于封建统治者的工具,题材更加多样化。在规模方面,良好的经济基础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助长等各因素,汉佣的规模在数量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增长,其中西汉早期杨家湾汉墓出土达2584件之多,也间接反映了陶俑陪葬的盛行。在风格技艺方面,汉佣继承发扬了秦佣及楚地木佣等制作方法,在写实的基础之上更是重视精神的描画,通过面部的塑造达到以形似求神似的效果,这也直接促进了陶俑制作水平的提升。两汉之后历经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隋唐是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题材、造型、技艺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唐三彩更是极具代表性。
而四川陶俑在东汉晚期也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一时期,稳定的社会生活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也对促进了当地陶俑的发展。东汉陶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相较于西汉早期以及西汉中晚期,题材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进一步扩大,主要以精神享受的说唱、乐舞、杂技佣和物质享受的劳作佣为主。第二,在人物神情的表现及刻画方面,更加准确生动,尤其是在五官的刻画上,更为细致。而四川地区的陶俑同当地的画像砖石一样,同样是以生活作为描画题材,从日常生活到各类劳作再到精神享受,都有所描绘,如提壶、庖厨、喂奶、说唱等,都是以日常生活为主,这也是两汉时期陶俑雕像的特点。
东汉年间四川地区陶俑在风格上也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就是从佣的面部神情来看,四川地区陶俑面部神情充满微笑,且不同的陶俑所表达的笑容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以生产劳动为题材的劳作佣等表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意,又比如以歌舞享乐为题材的歌舞佣等表现的是一种爽朗的笑,这都是陶俑形象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更是作者对于陶俑的一种感情寄托。其次,从佣的装饰来看,陶俑的头部或多或少都配有簪花,当然,主要是以女侍佣居多。而簪花所表现的作用现在也不得而知,但至少能够间接的反映出当时人们所认同的一种审美理念以及生活水平的体现。最后,从佣的身体比例来看,佣的比例都略微夸張变形,身躯粗壮且短小,头大而身小。这一特征不仅在东汉时期有所体现,在四川广汉南兴镇所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其中出土的铜纵目面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里眼,顺风耳”形象)以及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都是经过夸张变化而来的艺术形象,这都是作者对于雕像的艺术性再创造,使得形象更加突出并富有趣味。
艺术发展的繁荣也间接体现了时代的特征,陶俑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不仅在当时所处的时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为我们后人了解历史、探究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资料。东汉时期四川地区的陶俑形象,也是我们当今传承文化、表现艺术一大题材,将富有趣味的陶俑形象融合以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不断地实践创作而进行创新性研究,而去寻求自我突破,在摸索的过程之中积累经验,为今后的理论研究以及创作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覃柳珍.东汉陶俑的艺术特征及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王友江.对话东汉陶俑与当代造型艺术精神探索[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7(01):106-108.
[3]曹建强.四川东汉陶俑[J].古今农业,1998(03):102-103.
作者简介:
涂波(1996-),男,汉族,籍贯:江西丰城人,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