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媛
责任感教育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从社会发展和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的目标来看,学生的责任感是我们教育目标,与创新教育形成互补。
“责任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革命
对于“责任教育”,通行的做法是从简单开设一些相关课程着手,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定势。“责任教育”当然可以有相应课程的开发,但是“责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革命,一种行为方式的培植。“责任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现代人的标志。社会发展需要责任,社会和谐需要责任。因此,“责任教育”是道德层面的教育,无非是遵循 “认识——情感——行为”的时间模式。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时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
“责任教育”不仅针对学生,而且面向所有教育对象
责任不是学生的“专利”,也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专业”。人人都需要责任教育,就是贩夫走卒、手工制作、打工卖力也需要有责任。责任是一个普适性很强的概念,从责任感培养来说,在幼儿教育、小学与中学教育阶段贯彻责任教育似乎更加重要。因此“责任教育”应该面向各类学校、家庭和各类专业的所有教育对象。我们应该在更高的层面整体地思考和设计我国“责任教育”的模式。
“责任教育”先要教育老师,而后才可教育学生
如前所述,“责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革命,因此“责任教育”的第一教育对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具备与“责任教育”相适应的思维、知识和能力,然后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怎样形成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文化学认为,方式是遗传与传习的结果。很难想象,一群没有责任的老师能够培养出富有责任感的学生来。这可能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刚性工作,但不论怎样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教育”事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存亡。
既然“责任教育”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的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原则”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到“导行”之上,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发情感共鸣抓起。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美国领导人对中学生讲:”你们可能认为不交作业很容易做到,逃学也不难做到,不履行责任也常见,但是,你最后连失败的机会都错过了,成功是无数的失败的组合。每当你想逃课,你想逃学,你想放弃的时候,你要想到你是在为你的国家在付出,在奉献,美国的历史不是一部危难之际伟大的人民自暴自弃的历史,而是危难之际大家合力克服困难的历史。”可见公民的责任感是与社会、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生对自己日常行为学习的重视是最起码的责任。
二、书海漫步,进行责任感的熏陶。
我们国家的领导也特别关心年轻人读书方面的问题,温家宝表示,关于读书,第一,要处理好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第二,读书要选择,如果选择一本不好的书,就等于浪费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第三,提倡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其实前者讲的是学习,后者讲的是实践。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读书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为民族发展而担负的责任,为民族崛起而担负的责任。
三、进行社会调查,明确责任感的重要。
今天的中國孩子是物质上最富足的一代,又是精神上最贫乏的一代。如何让锦衣玉食下的孩子承担责任,具有责任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术明星于丹认为,让锦衣玉食下的孩子摆脱哀愁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辽阔”起来,而这种“辽阔”取决于教育者如何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帮他们建立起人生坐标。“儒家教人承担责任,道家教人举重若轻。”“当一个孩子的世界只有奥数和外语,只有练琴和考试,他也就无法明白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爱与善良,什么是正义和对弱小的保护。”所以,从于丹的观点来看,我们国家的繁荣和谐,就是所有国人的责任相加,就是整个民族的幸福的源泉,而这种幸福感要比成功更重要。
总之,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是一个国家缩影,一个先进的国家,一定具有很先进的教育体系;反之,一个落后愚昧的国家,专制独裁的国家,教育必定也是落后的。而责任教育则把我们的下一代,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少年培育成文明、礼貌,有道德、有担当、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使我们人类能够和平,幸福快乐地繁衍生息,直至千秋万代。世上任何事业的意义和重要性都无法和教育相比。到那时教育就达到它应有的高度和地位,回归它的本原即“人的发展”,而要达到教育的这一境界,“责任教育”是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