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银锋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应用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间,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研究的新课题。翻转课堂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中地理是一门知识点丰富且琐碎的学科,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因此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地理;应用探究
前言:高中地理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严格。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知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探索和学习,进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优化课前设计,引导课前预习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在当前的教学领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优化课前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微课是短小的视频课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制作的,对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水圈与水循环》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前设计好微视频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导学过程、资源链接、课后作业等几个板块;然后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并且记录自己的疑惑,做好課前的预习。学生通过对微课的自主学习对本节内容有了更深刻掌握,大大提升了学生预习的效率。
二、分组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合作探究是翻转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步骤,这一步骤是学生深化知识点的关键,通过合作探究创新学生们的思路,为之后教师的引导奠定了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已经发展完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自主的空间,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鼓励学生开展课堂合作探究,真正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高中地理(鲁教版)《水圈与水循环》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视频导学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清晰的呈现,学生也有效的开展了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探究,一起探究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水圈的组成以及主要的水体类型、水循环的过程以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等,这些都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合作探究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鼓励学生课堂合作探究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小组内积极探索,主动学习,有效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自学,巧妙解答疑惑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外,还要注重学生思想以及情感的变化,科学的引导学生巧妙的解答疑惑。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复杂和琐碎,地理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巧妙解答疑惑,优化翻转课堂的质量。比如在高中地理(鲁教版)《水圈与水循环》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学生可以结合之前的微视频以及课堂探究来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结合学生们的回答给予引导和补充,巧妙的帮助学生们解答疑惑。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水循环的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之后回答: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并利用记号在flash动画上标记出来。最后教师出示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转变,先学后教是翻转课堂主要的体现。
四、结语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了,引入新的教学模式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探究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给高中地理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从优化课前设计,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为基础,鼓励学生开展课堂合作探究,深刻的理解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通过科学的引导,巧妙的帮助学生解答疑惑,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董满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05期
[2]卓芳.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