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走笔

2019-09-10 07:22田瑛
广西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凌云

田瑛

环江行

聚居深山,远离平原,这几乎是所有少数民族的宿命。桂西北的毛南族当然也不例外。河流从更远的地方穿山而来。峡谷是它的路径,曲折而蜿蜒。这就是环江,一条环绕群山的河流,它流淌的声音夹杂着毛南族的方言,日夜不停地讲述着这个民族的故事,讲了怕不止有几千年了吧。

造物主给大自然留下了无数处喀斯特地貌奇观,与环江相比,都不足为奇。上天给了环江格外眷顾,把最经典的部分赐给了它,所以它才成了公认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我们见多了形态各异的山峦,或俊秀,或雄奇,又或绵延起伏,但它们在任何地方,几乎只是单一的存在,一眼看去,难免单调和大同小异。唯独环江的山是与众不同的,无疑堪称大自然的宠儿,它一座座耸立,春笋般生长在同一地平线上。它们之间的空隙疏朗有致,宽阔处可作为人类耕耘的土地,狭窄地段可辟为通途,有名的黔桂古道正以蛇行的方式穿插其间。这条始于两千年前的古道,是连接两省的丝绸之路,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面,依稀记录了当年商旅和马帮往来的影踪。古道早已经弃用,而今被附近的国道所取代,它只是作为一处遗迹保留了下来,又因为旅游需要重新启用。沿着古人的足迹行走,其实就是走在石峰的丛林里,走在历史的缝隙之中。古道全长二十五公里,接通了山内外,也接通了古今。每一座峰林都可以作证,它们见证了古往今来所有的通行,从远处看,人类的行走一如虫蚁般蠕动,这并无什么不同;而一旦逼近眼前,过去与现在就泾渭分明了。历史的脚步是沉重的,那些纯粹为生计出行的人们,无暇也无心顾及周边的风景,赶路是他们的唯一目的,相比后来的游人来说,是前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不久前,古道前所未有地迎来了中国著名作家釆风团。我们正是这样一批貌似休闲的特殊客人。特殊之处在于,我们并非单纯地前来游山玩水,而是每个人都负有特殊使命。我们一边行走,一边各怀心事。举目四望,望不尽的崇山峻岭,这时候我们的目光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了目不所及的地方,那里出现了和喀斯特地貌相伴而生的梯级瀑布、天坑群落、地下溶洞和阴河,它们共同构成了环江的生态奇观,足够作家们用想象的文字去尽情描绘。当然,作家们并不满足于只做山水文章,大家明白,整个环江是个大舞台,一切山水只是背景,生活在此的人才是戏的主角。采风中我们发现,毛南人是一个很懂得和自然相处的民族,他们没有辜负上天赐予的这块宝地。或者说,喀斯特地貌另外还有神奇之处,它肯定先于人类而存在,在它诞生之时,就为未来的主人储存了智慧。这便是毛南族之幸,他们在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道只属于环江的人文景观便和它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了。

行走贯穿了采风始终。其间免不了停留,那也只是短暂的小憩。唯独毛南人居住的新村屯,久久地缠住了我们的脚步。这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村,纵观其建筑、人的服饰和生活习俗,它几乎和平常的汉族村落并无多大区别,这充分说明了毛南族的开放性,它没有刻意固守传统,而是自然地融入现代文明的社会之中。但是如果我们细心观察,或者说一旦走进毛南人的内心,就会惊异于这个民族精神的执着和顽强。在很多人看来,图腾和信仰只是一个空泛的说辞,在这里却是一个具体的存在并且亘古不变。记录下一个仪式是很有必要的,毛南人用最简单的方式,演绎了他们的历史,也诠释了他们的图腾和信仰。这便是“肥套”。

在毛南语里,肥即举办,套是还愿的意思。一个“愿”字,含义十分丰富,崇拜、感恩、诚信全在其中了。屯前宽敞的岩坪场专门为祭祀而建,被称为万岁娘娘的菩萨正供在厅堂。不知从何时起,她就一直这么被供着,并且还要永久地供下去。作为掌管人间生育的天神,自然也是族人共同的圣母,毛南族每一个生命的降临,都是她恩赐的结果。为了感恩,新生儿的家庭是不能吝惜财物的,必须备好丰厚的供品,由父亲出面请师公主持仪式祭拜,求神明祈福消灾。供品通常是糍粑、水果、刀头肉之类,外加一只大公鸡。既然是祭奠生养之神,公鸡的出现一定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送达供品的过程复杂而漫长,考验着人的耐心。初为人父的男子双手端着装满供品的托盘,背上绑缚着活公鸡,弯腰,垂首,虔诚得近乎可怜。但他心里正乐着哩,正享受着比婚礼还要隆重的喜悦。师公头戴傩面口中念念有词,他是神的使者,此时正以神的身份在说话,每一句都代表神旨,神的语言通过他的口述传达给人,就成了人的准则。这些话虽然重复了千遍万遍,但人类也要洗耳恭听,半点不得懈怠。神在谆谆教导人如何做人,如何和自然相处,尤其讲到男女之事,格外细致。这些都是为人的常识,一经神的嘴里说出来,就变成不可违背的天理。这时候,凡置身仪式现场的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师公身上,具体来说集中在那副面具上。我们对傩面具并不陌生,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但那只是普通的工艺品,一旦作为神的道具,用场就大不同了。完整的“肥套”仪式往往需要两三天时间,其中傩戏、傩舞、傩歌等多处环节都要用到它。毛南人相信,它是能够通神的,神秘的仪式赋予了它神性,人类在制作它期间,就给它分了类,固定了面相,一副傩面完工的瞬间,神灵就附在了上面,从此神便开始履行它的职责或义务。可以说,傩面在毛南族地区是无处不在的。

这一天,我们不仅看到了“肥套”,而且亲眼看见了雕刻傩面的独门技艺。在傩堂正门的外墙,挂满了神态不一的傩相。“肥套”仪式正在进行,傩面制作者就端坐在大堂门口,一刻都没有停止手上的活计,潜心工作是他的本分,近在眼前的热闹仿佛视而不见。这是一个成年男子,手艺已经熟练到闭起眼睛也能够刀法自如。此刻,他的内心很平静,甚至很庄严,整个毛南族山里的林木都在他的掌管之中,要哪一棵砍伐哪一棵,要哪一节就截取哪一节。这是他一个人的仪式,也是“肥套”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他的功夫是丝毫马虎不得的。由一副傩面具,我们联想到一个大山民族的命运。毛南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感染了我们这些外地人,“肥套”虽然教谕色彩浓厚,给我们的印象却十分深刻,这也许是我们此行的最大收获。通过“肥套”,我们见证了一场人神合一的精彩演出,也找到了一个兄弟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答案。

夜幕四合,仪式收场,我们也该告辞返程了,但就在这时候,感人的一幕突如其来,我们经历了人生最难忘的离别。全村男女老少都自发赶来送行,一直将我们送到屯口也不肯留步。于是,我们只好排成人墙阻止他们前行。僵持良久,才依依不舍地让我们离开。走出很远,耳边还回荡着送客的歌声。

环江之行仿若一梦,一个值得珍藏的梦。

凌云品茗

不到凌云,不知道山高和水长,还有茶香。

一生好茶,是把茶做朋友交往的,识得茗品多多,也饮之无数,可谓彼此交情甚笃,却一直未能够作一篇茶的文章。

又到凌云,到这个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地方。再次造访云都,做一番云的客人,仿若时间停留在两年前,从未离开,一切景象记忆犹新。

上回来,也是初夏,正值釆茶季节,金字塔茶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茶山起伏,麻石铺就的道路蜿蜒,我们穿行其间,拾级而上或顺坡而下,沿途满眼的绿,那是一株株茶树汇聚成的碧波,随风荡漾。类似的经历并不陌生,但只有凌云的茶山,给了我全新的感受。高山出好茶,凌云自不例外。此地的白毫茶远近闻名,我好像专程为它而来。事实证明我是不虚此行的。凌云的海拔高度、湿度、紫外线照射的强度,铸就了白毫茶独有的品质。其外形就显出了与众不同之处,粗心的人看不出来,同样的一片嫩叶,因其背面长满了细密的绒毛,呈白色,挂满露水的时候,晶莹剔透,而一旦云开雾散,阳光便会还原它遍体银光的本色。白毫茶由此得名。

我来自湘西大山,那里也出好茶,叫“英妹子”毛尖茶。就在一个多月前,以东西为团长的广西作家釆风团一行,造访了我的老家。由我做向导,把他们带到“梳头溪茶场”做了一回茶客,并一起栽下了两棵茶树,刻上各自的名字,证明为我们共同所有。广西作家的湘西之行,与茶结缘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没有想到,凌云的文学笔会,居然也是以茶为媒,促成了我的个人回访,冥冥之中,仿若上天的安排,几乎是同去湘西的那拨人作陪,让我从见识广西的一款茶开始,让茶真正地进入了我的生活。

虽好茶,却不懂茶。茶从种植、生长、釆摘,直到制作,其过程此前几无所知。而在凌云短短的半天经历,等于给我上了一课,说是填补了人生的一次空白也不为过。我像是从远古走来,从自然界的第一棵茶树下出发,穿越了茶的全部历史,进入到茶的现实,在一个叫凌云的地方驻足,或落脚。在这里,我学会了茶叶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手工炒茶,因此可以说我再不是茶的过客,而是它的主人,从此才算是和茶有了真正的交道或交情。

这些嫩芽,此前还长在山间的茶树上,接受日照月映加雨露滋润。现在经过一双双茶仙子的手釆来,置于一口大锅里,进行烘焙、翻炒,去其水气,留其清香。灶中细火根据主人旨意,不紧不慢地燃着,很有耐心,耐心地尽着它的热情。当我平生第一次将双手伸进茶锅的时候,神圣的仪式感油然而生。大铁锅里同时有三双手在搅动,另两双是教我的手。其间,我小心翼翼,像一个初学走路的孩童,揉茶毫无章法,胡乱地拿捏和揉搓,旁人一看就是生手。几经师傅示范、点拨,终于开窍,很快得了要领。那一刻,竟然莫名地心生感慨,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使我异想天开起来,想从此不怕失业了,真的有那一天的话,就来凌云的茶山隐居,专事炒茶,岂不惬意。

接下来,是冲茶,冲一泡自己亲手炒的茶。蒸汽袅腾,清冽扑鼻。这时候,才有人告诉我茶的名字,叫白毫。它的名贵超出我的想象。名贵不在其表,而在其内,通过品尝方知其品质。泡茶的水是有讲究的,对于好茶更加如此。白毫若配以当地的泉水泡制,就实至名归了。故此,我们就不能不说到凌云的水。高山有好水,说的正是凌云这样的地方。境内的众多河流都是没有被污染的,哪怕静止的浩坤湖也莫不如此。凌云之所以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和拥有优质的水源不无关系。水的作用和空气一起,共同构成了凌云的天然氧吧,长期饮用这里的水,呼吸和水一样洁净的空气,你不想长寿都难。凌云是首个全国异地长寿养老养生基地,人平均寿命七十八岁,远远超过世界长寿区认定标准。全县人口近二十万,百岁以上老寿星三百六十五人,史料记载最长寿者为一百二十七岁的老人陈岑。这些数字听起来枯燥、乏味,意义却非同寻常,它成了人们向往凌云的重要理由。凡到凌云旅游,都必然要去长寿村,去亲眼看一下这道人类的生命风景。我们来到下甲镇水陆村,拜访百岁老人朱芝荣和刘桂树。这是一对模范夫妻,已经五世同堂,全家共六十七口人。关于他们的爱情故事已传为佳话。爱情从刘桂树坐上花轿那天开始,经过八十年风雨历久弥新。每天,她总是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目光痴迷地望着前方,等待去市场买菜的丈夫归来。这一情景成了见证他们爱情的经典画面。她知道,她的等待永远不会落空,老伴除了采购必需的菜类,一定还有一袋她最喜歡吃的豆腐脑。这只是他们爱情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更加让世人敬佩的是,据说二人之间相处一辈子,不但从来没有吵过架,连重话都几乎不曾讲过。在他们七十岁的时候,彼此商量提前打好了碑,死了要埋在一起。没想到一转眼三十年过去,碑一直闲置着,看来还要闲置下去。现在,他们双双身体都很硬朗,耳不聋眼不花,手脚也灵便,天天笑迎八方来客。见了客人,就端上他们亲手泡制的茶。当人们接过老人的茶杯时,自然就会联想到凌云的茶园和山水,品一口茶,也似乎品尝到了长寿的滋味。

离别凌云,许多事随之淡忘了,唯独不能忘却茶的记忆。

阿依河

大小七十二条河流遍布全境,构成水的世界,这便是重庆彭水。

弱水三千,我只舀其一瓢饮,这就是阿依河。

沿河两岸,曾留下过苗族先祖蚩尤的踪迹。传说数千年前,蚩尤部落败于中原,他率领残部退守西南腹地,曾蛰居彭水一带。为了纪念他,苗族后裔在距阿依河不远处修建了蚩尤九黎城,即九大部落营盘所在,供后人瞻仰祭拜。部落时期,河流对于先民,生存是第一位的,仅限于汲水、捕捞、洗浴,若干年后的今天,才具有了观光的意义。

我们就是这样一批观光客。

峡谷幽深,河岸陡峭,观光电梯的出现是必然的。本来已经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因加装了近六十层楼高的电梯,人类便在天地间获得了一个最佳视角,神秘的母子溪峡谷尽收眼底了。但这对于恐高症患者是残忍而遗憾的,从进入电梯那一刻起,他们就必须紧闭双眼,噩梦般熬过半分钟,直到落地才敢睁开眼睛,那种自上而下的美妙抵达简直无法想象。回首仰望,电梯高耸,适才还在云端,云彩仿佛伸手可摘,瞬间就与它挥手告别了。

应该说,一步一景的旅程才刚刚开始。阿依河始终在我们脚下流淌,或者说,我们一直在跟着它行走。一生中,我们遭遇过无数河流,并不缺少与它相向而行或溯流而上的经历,但阿依河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体验,唤起了我们初恋的记忆。水的清澈犹如少女的眸子,水流澹澹形同少女的嗓音,声声入耳。一路上,我们是将它当作情话去倾听的,情到浓处便是一处激流的出现。我们都来自都市,各自心头郁结着喧嚣和烦扰,此刻借助一条河得以化解,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够做到。无意中,我们都放慢脚步,充分享受着这一过程,一时间竟然忘了身在何处。河面上偶尔响起一声人类的惊呼,我们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原来是漂流者所为,他们正通过一道险滩,明知有惊无险,却偏要发出尖叫,以此证明他们才是最开心的人。

这就是阿依河。只要你置身其间,无论在岸边还是水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你需要的快乐。

描绘任何一条河流,除了流水,当然还有它的陆岸,岸是绕不过去的,岸的存在决定了河的走向。在这里,我们必须写到与阿依河相关的竹林,它伴随阿依河而生长,长满了沿河两岸。用密密匝匝、漫山遍野之类的词汇,都不足以形容其长势。单纯从外观上看,它和普通竹林并无二致,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历史,作为阿依河历史的一部分,它和阿依河一样,受到了世人瞩目。

竹的来历无从考证,用途却有记载。二百五十多年前,一刘姓人家由江西入川,一路寻找理想家园。刘氏一定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影响,沿途本来不乏宜居之地,他却毫不动心,带领家人继续前行。人烟渐稀,荒野更深,最后被一条河和一大片山竹所吸引,从而落脚于此。人类的到来,改变了竹的命运,首先,它成就了一个地名:竹板桥。以竹为桥并不多见,在阿依河上,不仅常见,而且自架设第一座竹桥起,就未曾改变。河岸虽然陡峭,水面却不宽,竹条正好派上用场。原来各在一边的翠竹,因为桥的接通,等于连成了一片,成为一个完整的竹的家族了。竹的更大作用是造纸,迄今竹板桥几十户人家,几乎每家都是一间造纸作坊。如果我们愿意,一睹这一传统工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竹料取之不尽,既能让人致富,又为阿依河旅游提供了亮点,可谓一举两得。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停泊竹筏的码头,游览将由步行改为乘坐竹筏。被称作画廊的河段就在眼前,船工——我们权且将两名驾驶竹筏的男子叫作船工吧,他们长篙一挥,同时一声号子,竹筏便缓缓驶离岸边。碗口粗的楠竹扎就的筏子浮力很好,轻松地载着我们顺水漂流。于是,两岸迷人景色渐渐逼眼而来。由苍山翠竹、静止的石笋石佛以及活动的猴群组成的画面依次展开,仿若仙境。我们正陶醉其中,突然听到仙乐般的歌声隐约响起。循声望去,不远处的河湾里,出现了一个摇桨的红衣女子,她一边唱歌一边驾着单人竹筏渐行渐近,那情景俨然仙女下凡。这时候,船工意识到了自己的职责,主动站出来充当了人间董永的角色,接过歌头回敬了仙女,一时间你来我往、一问一答的对歌充斥了河谷。我们是不甘寂寞的,准确地说是受到感染,大家一致齐声附和,结果让一场对歌演绎成一出喜剧,经历一次便终生难忘。

牛角寨是此行的最后一站,它地处阿依河下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个风情独具的苗寨。一色的木楼坐落在山水间,从早到晚炊烟袅袅,让旅行者一眼望去,就有了归宿感。这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地方,一个可以卸下旅途劳顿的栖所。随着阿依河旅游兴起,这里自然成了游客的营地。烧烤、野炊,或者等待夜幕降临,烧一堆篝火围之而欢,火光人影倒映在河水里,那种乐趣是别处无法相比的。

一条能够勾起初恋的河流,唯有阿依河,它值得銘记,并且期待再度重游。

猜你喜欢
凌云
保留一点儿焦虑感
玩偶经济走红的背后
春风又绿江南岸
何冬海
来生还要做战友
香樟树,樟树香
Q萌霸气凌云秀
洱海太湖石
残荷新爱
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