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虹
期待话剧《花桥荣记》很久了,读过白先勇的同名小说《花桥荣记》,对桂林水东门外的那座花桥充满了向往,“满溪流水半溪花”,宋代诗人方信儒对花桥的诗意描写,一直记在心里。而小说中一碗桂林米粉承载的乡愁,承载的人物命运,在干净、简洁、留白的叙述中,沉甸甸的,让人唏嘘感叹。
呈现在舞台上的,亦如此。
舞台的道具是灰色调的,这暗合了深深的乡愁和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际遇。剧情的调子也是灰色的,淡淡地弥漫着,拽着你,沉浸其中。
叙述者春梦婆,是台北长春路的老板娘。花桥荣记,是她开的一家桂林米粉店。话剧的叙述方式很特别,春梦婆的回望交织着现实的生活,这种舞台的呈现,为我们打通了小说和话剧的隔阂。
叙述的角度是从她的花桥荣记开始的。来这家米粉店的大多是大陆来的广西老乡。其中有卢先生,当年在桂林时,他是大户人家的少爷,春梦婆还是米粉丫头时,曾给他们家送过米粉。如今,他们在台北又有了交集。李半城,他拎着个皮包,包里放着半个柳州城的房契,可是有什么用呢,大陆回不去了,就是废纸一堆。可他去哪都拎着,儿子在台中,嫌弃他,半年给他汇张支票。秦癫子,从前容县的县长,风光无限,而今是台北的小公务员,整日惦记着大陆的二婆,惦记着想和她在花桥合张影。侄女秀华,和她一样,是个痴情人,在等着她在大陆下落不明的恋人。他们来花桥荣记,吃一碗桂林米粉,更多的是可以听听乡音,一解乡愁。
在春梦婆的回望中,我们知道,在桂林的春梦婆叫米粉丫头,那时,她还是个水灵灵的清秀少女,纯真、美好。家中的花桥荣记,开在漓江边水东门外的花桥旁,家中祖传的米粉配方就传给了她。那时,花桥荣记在桂林享誉全城。她在花桥荣记遇见了来吃米粉的一名英俊的国民党军官,后来成为她的爱人。
军官很浪漫,他说:“有一种味道,来花桥荣记的客人,只有我一人品了出来。”米粉丫头很纯真,她好奇地问:“什么味道?”军官故意兜圈:“你平日里去漓江洗头。”丫头不屑:“那有什么稀奇的,桂林妹子,离漓江近的,都去漓江洗头。”军官说:“你洗头的那块石块旁,有棵桂花树。”米粉丫头惊讶道:“你怎么知道?”军官说:“桂花飘落漓江水中,流到你洗头的地方。因此你的头发,比一般的桂林妹子多一种香气。”米粉丫头欢喜着:“你都说了桂花泡一江的水,你真能闻出来?”军官答:“桂花的香味,你知道叫什么?”米粉丫头撒娇着:“不,不知道。”军官深情地说:“天香!别人来花桥荣记,闻到的是米粉味,我闻到的是你头发的天香。”如此浪漫,如此诗意,米粉丫头哪招架得住,爱上,也是迟早的事。这一场戏,唯美、干净,像首抒情诗。舞台的设置简洁、诗意、流淌,漓江边,石阶上,背景是桂林的山水,水墨画般,隐喻爱情的纯美。而这,是隔着时空的,是春梦婆的梦境。
这种回望幸福又甜蜜,羞涩又美好,舞台中,回望爱情的春梦婆仰头看着飘落的桂花,旋转,欢笑,唉,可惜是在梦中,军官消失在回望中,他在苏北的一场战争中下落不明。而春梦婆常梦到他一身的血。她知道,他定是去了远方。而她不甘心,依旧在等。从大陆到台北,十多年过去了,因为常在梦中回望,于是,她有了春梦婆这个名字。
这种叙述,是诗性的,而这诗性的背后却是苍凉的,是人生际遇的沧桑和唏嘘,是堵在心间的你和剧中人融为一体的愁绪。这样的呈现,在米粉丫头和军官看桂剧《薛平贵回窑》中,也如此。
这场戏中戏,很有意味,我尤其喜欢。舞台的左侧前景,春梦婆回望她年轻时和军官去看她喜欢的桂剧《薛平贵回窑》。舞台右侧中景,桂林丫头和军官相依着看桂剧,甜蜜、温馨,他们在浓情蜜意的爱中。舞台的后方,是戏台,薛平贵和王宝钗相见的那场戏。“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唱词幽怨悲凉,到底是等到了呀。看戏的米粉丫头和军官,眼里只有爱,还不知离愁啊,看戏了无悲情,相见欢,那扬手的轻抚,眉底的浅笑,羞涩的、幸福的。哪知道十几年后,她在台北的长春路听卢先生拉着二胡,再唱这出《薛平贵回窑》,却物是人非,当年一起看戏的人下落不明,她等了十几年,杳无音信啊。而王宝钗到底是等到了薛平贵,她呢?她说:“一句‘十八年老了我王宝钏’,把我的泪唱了出来,我在乐群剧社听小金凤唱的时候,我還是那么年轻,身边坐着我那年轻的‘薛平贵’,人家王三姐等了十八年终究把薛平贵给等着了,我也等了十八年,却没有等着,我怕是永远也等不到了。离乡的人,最听不得乡音,却偏偏忍不住想听。分离的人,最看不得《回窑》,却偏偏忍不住想看。”
那一幕,我眼里潮湿着,涩涩的心酸,悲从中来,涌上心,长久挥之不去,直至我在写这些文字时,亦如此。一场好戏,它的经典性也许就是在此,镌刻心灵的。而桂剧在戏中戏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种情感,增加了剧情的宽度和深度,最重要的,是韵味,桂剧的这种独特韵味,把它放在舞台的中心点,水袖轻舞、碎步摇曳中,离愁和欢喜,说的是思念、等待、重逢、忠贞、亘古的爱,也是春梦婆十多年相思、等待的映衬。这种叠式结构呈现了戏剧的丰富性、抒情性、创新性,饶有意味。
春梦婆知道这种漫长的等待是无望了,她劝她的侄女秀华别等她那在大陆下落不明的恋人了,趁年轻,找个人嫁了。于是她看中了儒雅老实的卢先生,当然,还因他是桂林人,是从前大户人家的少爷,这种乡情,让她在卢先生的米粉中多放了些料。哪知卢先生说自己有未婚妻了,在桂林,是米粉丫头也认识的罗小姐。可他们怎么会相逢呢?春梦婆觉得卢先生的痴情有点不现实。哪知道有一天,卢先生告诉春梦婆罗小姐要来了,他把存了十五年的积蓄五万五给了他表哥,作为把罗小姐带来台北的经费,为此,他还准备了一床大红被子。不想有一天,卢先生来花桥荣记时,悲愤不已,声泪俱下:“他不是人!”春梦婆后来才听明白,卢先生骂的是他表哥,他被骗了,罗小姐来不了台北了。从此,卢先生像换了个人,他十五年的等待,他的钱财、青春、爱情、梦想,在刹那间崩塌。卢先生和风骚的洗衣婆混上了,他过早花白的头发染成了不匀的黑色,对洗衣婆言听计从,作为小学老师,甚至还因学生一句不中听的话打了学生一耳光,他从前的儒雅谦和荡然无存。甚至,他发现洗衣婆和别人偷情,吵打中,还被洗衣婆咬掉半个耳朵。
这样的人生,哀莫大于心死。卢先生死了,心脏麻痹。“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听到春梦婆这样的感叹,心酸不已。她煮一碗桂林米粉给死去的卢先生,给他烧纸钱,让他吃饱了有力气回故乡,他生前期盼回桂林的花橋荣记吃一碗米粉的,如今,只能以这种方式慰藉他此生未了的心愿了。那一场景,让人动容泣泪。离乡的人,至死也没能返乡,唯有这花桥荣记,是故乡的地名,唯有桂林米粉,是故乡的味道,唯有春梦婆,是故乡的人。而这,怎能抵挡浓浓的乡愁?那回不去的故乡,漓江边的花桥,那花桥旁的桂花树,那个在桂花树下安静微笑的罗小姐。果然是这样的,春梦婆后来去了卢先生的房间,找到了那把二胡,卢先生拉着二胡,唱着《薛平贵回窑》的唱段,依旧历历在目,他也和她一样,没能等到要等的人。只是在墙上,春梦婆看到了卢先生和罗小姐在花桥旁的合影,真是年轻啊,穿着学生装的卢先生和罗小姐,清纯美好,真是一对璧人。春梦婆取下照片,回去挂在花桥荣记。因为那座花桥,也是她的爱情物证,是她思乡的源头。
对卢先生是这样,对李半城和秦癫子亦如此。
那天,李半城又拎着他装着房契的皮箱来到花桥荣记,这半个柳州城的房契,是他日后回乡的物证,是他一生的梦想。他从从前的意气风发到现在的落魄潦倒、步履蹒跚,命运的跌宕起伏让人唏嘘。他想吃一碗桂林米粉,而他欠了很多饭钱,不仅如此,他的手抽搐得厉害,犯了鸡爪疯,把花桥荣记的碗打烂了很多,于是春梦婆让他把饭钱交了再说。李半城儿子的支票估计是没寄给他,除了那一箱废房契,他什么也没有。于是他拿起那把二胡唱着《天雷报》,但是,这哪是唱啊,声泪俱下,那是对贫困生活、对世道炎凉的呐喊。他说,今天是他七十大寿。春梦婆终究是有情之人,给他煮了碗长寿面。不想他的鸡爪疯又犯了,把碗给打碎了。他在店里伙计的责骂声中黯然地走了。不久,听到他站在箱子上在一棵树上自缢的消息。
而秦癫子,一个人在台北孤苦伶仃,思念大陆的二婆,却不能相聚,公务员做得好好的,偏去调戏人家女职员,被开除了,最后连卖菜婆也想去摸一把,结果被对方用扁担打破了头。从前县长的荣光无限,而今,是一个为情发痴的癫子。在一场大雨之后,在漂浮的杂物中,他被人捞起,才知死去多日。
他们是一群回不去故乡的人,他们是一群一直想返乡的人。他们的等待,终究只能在春梦婆的一碗桂林米粉里得到慰藉。
这样的人生际遇,在春梦婆的叙述中让人心酸发涩。而她何尝又不是?她活着,经营着花桥荣记,而爷爷留下的桂林米粉的家传秘方,也在岁月中被虫蛀成了灰。这唯一带着记忆、带着乡土、带着温度的物证也没了,唯有挂在墙上那张花桥照片。她看着,抚摸着,岁月依旧是要继续的。她知道的,从纯真、不谙世事的桂林米粉丫头到安享富贵的军官太太,再到自食其力、世俗的老板娘,她个体的命运折射了那个时代的人生缩影。
时空转换,又出现这样的梦境:桂林水东门外的花桥旁,罗小姐、卢先生、她的爱人……他们站在漓江边,桃花满树,落英缤纷,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罗小姐在读:山无棱,天地和,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舞台前景,春梦婆看着远方的人和景,她知道,这份爱,这份乡愁,藏在心底,是浓得化不开的桂花酒,是她每日手中煮的桂林米粉,她已经在岁月的历练中和生活和解了。
话剧的呈现不枝不蔓,保存了小说原有的味道,又有戏剧的美感和韵味。花桥、漓江、桂花树、桂剧、桃花……这些桂林的文化元素是诗意的,而作为乡愁的物证,也是苍凉的,在戏剧中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剧情,渲染了剧情。
“那双筷子还在老家筷筒,那碗米粉还在老家碗中,那扇牢门还在梦里打开,那个味道还在老家等我重逢。”在忧伤思念的歌中,舞台的灯光渐渐暗去,终究是要落幕的。每个人的人生,亦是如此。
一条河流的乡愁
三十年了,想起桂江,依旧是一往情深。这条江是漓江的下游,自然也是像碧玉般,干净,清澈。以至于后来走到哪,看到河流,都会想起昭平的桂江:“嗯,哪有我家乡的桂江宽大,水质那么好。”因为水质好,桂江鱼鲜嫩清甜,在桂江边吃鱼,成了小城的一道风景。夜色微澜,月色如水,桂江安静无声,从船上看去,美丽的睡佛女神静卧江边,她的长发垂在水边,神态安详。船内是桂江鱼煮灯盏菜,热气腾腾,冒着清淡的味道,让人回味。而离乡的人,最想的就是,“哎,哪天我们回去吃桂江鱼,好不好?”
好不好?这样的心情有“雪夜访戴”的激动,每次车快到昭平时,看见绿得澄净的桂江安静无声地流淌着,两岸翠竹掩映,心里就雀跃欢喜,快快摇下车窗,深呼吸,闻闻江水的味道、树木的味道、风的味道、茶香的味道……有时还能看见白鹭成群在水面上翩飞,“青山绿水白鹭飞”,这诗意的画面,是印刻在我心里的一幅画。车过金竹湾,远远就看见大桥头的茶叶雕塑,手上举着一芽一叶,熟悉亲切,这有着“中国茶叶之乡”的小城,常年氤氲着茶香,这被茶浸润的生活,是小城慢生活的一种。
小时候,我常跑到江边,伏在栏杆上,看江面冒着白色的轻烟,淡淡的、薄薄的,像轻纱一样漂在江面。有时是浓雾,一团团,雾茫茫的一片,完全看不见江水,想象仙境就是这样的,我常被这样诗意的浓雾惊住,怎么可以有这么美的雾?那时,码头停着很多渔船、客船、货船,看客船鸣着汽笛,缓缓驶出码头,开往梧州。那时,还不知道远方,只知道船往下是梧州,再往下是广州,再往下,就出海了。海那边是什么呢?一条河流带来的想象,让我的童年有了很多欢乐。
成年时,懂得了感伤,有心事,就喜欢到江边吹风,特别是在夜色时分,看江边的渔火点点,天上的繁星闪烁,还有皎洁的月色,投影到水面,感觉自己是被爱的,如此就好,一条河流温暖了受伤的心。还记得那年冬天,凛冽的风呼呼地吹着,我提着行李去码头坐船,想要离开这座小城,想要了断一种莫名的情绪。我坐在客船中,伏窗看水缓缓地流啊流,年少的忧伤像水一样无形、一样变幻莫测,八小时的路程,也不觉时间漫长,船在水上行走,两岸青山倏忽而过,时光易逝啊。
多年前,唐朝的李商隐,我喜欢的诗人,他坐船沿桂江而行,他看到的桂江,依旧是我今天看到的,有谁能抵挡时间的流逝呢? 多年前,那个叫孙中山的伟人,他坐船沿江而上,北伐经过昭平,在码头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他的雕像至今还屹立在码头上,看着江水悠悠,而时间如斯,在时光的长河中,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洪流滚滚,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老人家一定会感到欣慰的。多年前,何香凝、千家驹、欧阳予倩、莫乃群等爱国人士,他们坐船从漓江而下,沿着桂江而行,到昭平避难,他们在船上,商议着如何抗敌救国。江水也记住了那在战争中渡江牺牲的七名战士,他们年轻的生命铸就了今天幸福的基柱。而桂江安静无声,它看着人间悲喜,生命轮回,时代变迁着。
也记得年少朦胧的情感,我们伏在码头的栏杆上看桂江,看钓鱼的人,看装货的船工,看小船摇晃,从江对岸飘过来,惊叹划船的人……那时,意气风发的少年指着河道上红色的航标说,多年后,我们再重回这里,不知航标是否还在?不知,真的不知,可是,我们知道桂江一定还会流淌着。果真是,多年后,我一个人回来看桂江的那个红色的航标,早已无踪迹了。是的,世事沧桑,桂江下游建了水电站,马滩洲也建了大桥,当年的客船早已停运,歌中唱的那张旧船票,真的不能再登上那艘客船了。
而在桂江游泳,是整个夏天的快乐。水那么清澈,夕阳的光打在脸上,看水面的金光,闪闪的,浮在水面,享受夕阳的抚摸以及风的抚摸。我记得一个大男孩抓了只红蜻蜓,翅膀透着夕阳的光芒,他高兴地递给我:送给你。我开心地接过,一放手,蜻蜓就飞走了,沿着水面而行,划着一道美丽的弧线。那个送我红蜻蜓的大男孩,后来不知去了哪里,而每次经过桂江,有时会想起那只飞翔的红蜻蜓。
还有水边的爱情,那像水一样柔美的。我们在水边打水漂,看谁打得远,当然每次都是我输,而耍赖,也不是不可以,他就那样纵容着我,多年后,也是如此。那样的时光,两人看着桂江的水安静地流着,远处群山苍翠,白云倒影,一整天,也不觉漫长。月夜的时候,我们坐在江边,看水中的月亮,远处灯火迷离,而江水漫上,也不察觉。有次,我们翻看在桂江拍的照片,他抱着我在沙滩上转圈,长发翻飞,笑容清澈,青春的光芒,爱情的光芒,从照片溢出,依旧能感受得到那种美好。那张沙滩上跳舞的,长裙摇曳,阳光透明,洒在满满胶原蛋白的脸上,能看到脸上的绒毛,属于青春的。还有那张我们坐在江边看水的照片,我看水,他看我,他的手拂着我的头发,眼睛里有光,有满满的欢喜和爱。那给我们拍照的人,是我最好的朋友百合,她和她的男朋友结婚后,一直住在小城,每天黄昏,两人沿桂江边漫步,江水悠悠,情谊依旧,真好。
还记得去年中秋,我和家人回小城过节,我和百合相约在桂江边赏月。是的,那个夜晚,月亮像一个硕大的柠檬,月色如水,真的如水,是桂江的水。我们两家人坐在江边的台阶上,百合的儿子吹着萨克斯,是《红河谷》,是的,那首歌,我们还记得,是关于一个男孩的。不知她听时,是怎样一种心情?而她的儿子如今已去读大学了。我们跟着唱,唱那些逝去的青春时光。那晚,我儿子唱了一首艾德的英文歌,那是他喜欢的,少年站在月光下,对着流淌的江水,俊朗的脸庞,颀长的身材,歌声低沉优美。我们恍若在时光隧道,当年那在沙滩跳舞的人啊,依旧还在一起,真好!
而陪父母在桂江边散步,是美好温馨的时光。父母年过八十了,他们依然在昭平和南宁之间往返着,每年初夏,都要回来住一段时间。对于这生活多年的家乡,他们是无法舍弃的。我们沿着桂江边慢慢地走着,看见野生的粽叶,母亲说,扯回去拿到南宁种。看见江边野生的芭蕉树,母亲说,摘几片回去晒干了拿去南宁做蕉叶糍。看见野生的茶叶,母亲说摘几片回去炒了泡茶。看见五月艾,母亲说拿去南宁种……故乡的草木,在他们眼里都是亲切的,都是乡愁。可是,因为子女都不在小城生活,所以父母只得在晚年的时候远离家乡,到南宁那座陌生的城市生活。他们的范围,仅限于半岛。幸好住在邕江边,经常可以到江边走走,他们看见流淌的邕江时,想的一定是桂江的,只是江边散步的人都是陌生的,不像在小城,走几步,就有熟人打招呼。
今年父母错过了去邕江边看木棉花,很遗憾。我去南宁时,木棉树已经开始长叶了,只剩下荔园山庄门口的一株还有些木棉花,母亲站在树下,开心地照相。母亲说,你父亲的脚不比去年了,他现在很少到邕江边散步了。那时,我们看着邕江边钓鱼的人,母亲说,要是在桂江,那鱼才是好吃啊。话语里是满满的想念,可是回去一趟很不容易,父母要坐四个多小时的动车到贺州,我们再开两个多小时的车回昭平。从前不通动车时,他们要坐八个小时的班车,从清早到黄昏,才回到家乡。
我们走着,看着远处的青山,母亲说,你视奇大哥(这大哥和我父亲同龄,我辈分比较高)已经选好墓地了,在一中后的五指山脚,在他妻子旁边。我听了心里一紧,赶紧避开这个话题:“妈,健康长寿,不用想这个问题的。”“怎么不想呢?到这个年纪了,你爸也想在老家雨天选块墓地。”母亲淡淡地说。母亲说的时候,就像平时和我说她种的菜一样淡然,我不知道怎么接话。我说,走马乡有位长寿老人今年一百一十五岁了,你们一定可以百岁的!母亲说,顺其自然了。我想起在邕江边,我们也是这样沿着江边慢慢地走,江对面的青龙岗,白色的墓碑在柏树中若隐若现。我们照相,母亲总会提醒,不要照那个方向。那个每个人都要去的地方,是如此真实地存在着,提醒活在世间的人,好好生活,好好珍惜,好好爱着。
人生不满百,谁说呢?可以的。
还记得父母带着我们全家人去桂江边,捡鹅卵石回来在院子铺一条养生小路。那时,他们多身强力壮,父亲兴致昂扬地推着单车,车后装着一袋鹅卵石,我们在车后推着上坡。那时,我一边捡鹅卵石,一边看着悠悠流淌的桂江,我跟姐姐说,姐,我要走出去,离开这条河流,到更远的地方。不知姐姐还记得吗?后来她去了南宁,我去了贺州,而父母也在南宁安了家。那条我们一起铺的养生鹅卵石小路,如今已换了主人,不知他们赤脚走在上面时,是否听到桂江的流水声,那些被桂江水冲刷上岸的鹅卵石,是带着江水的印记的。
而母亲种的粽叶,在南宁的土地上长势良好,母亲喜欢摘了粽叶在阳台上晒,那些故乡草木散发的气息,是温暖熟悉亲切的。他們俩就坐在阳台上,喝着茶,邕江的风吹来,潮湿的,有水的气息。有时,他们侍弄着花盆里种的葱、五月艾、藤菜、决明子、红背菜……或者捡着从菜地里摘回来的韭菜、红薯苗、芥菜、枸杞菜……还养有两只乌鸡,每天给它们清扫,在拾起鸡蛋的那一刻,仿佛是在故乡。有时,父亲拿出那把从家乡带来的小木秤,称下摘的菜、称一下买的东西,还有那个鼎锅、那台缝纫机……那些老物件,是我从家乡帮他们搬运来的。有次,我拉着两个箱子,提着南乡鸭,在炎热的八月赶往动车站,朋友说我是乡愁搬运工。还真的是。
而我,那年离开家乡的时候,带了一枚江边捡的鹅卵石,夜深人静时,抚摸着鹅卵石,似乎能听到桂江的流水声,轻轻地,轻轻地,一漾一漾拍打着岸边,仿佛看见春天的水雾在江面腾起,白茫茫的一片,像仙境一样,我就在那样的仙境里安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