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领导力的转型路径

2019-09-10 07:22程先国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构成要素

程先国

摘   要: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的常见问题需要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转型,而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转型需要校长的科研领导力做为支撑。校长需树立“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的工作理念,具备问题规划、选题策划、资源计划的科研规划能力与机构制度运作、知识体系储备、规范研究操控组成的科研管理能力,进而制订学校的科研规划、带领全体教师树立正确和恰当的科研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

關键词:中小学校长;科研领导力;构成要素;工作转型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1/24-0036-06

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不可或缺的动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而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高低。当前,诸多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着将教育科研工作与常规教研工作等同起来的“简单化”现象,也存在着把教育科研工作与常规教研对立起来的“两张皮”现象。此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与教育科研工作质量的提高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要规避这些负面影响,我们急需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转型。

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要实现有效转型,校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治理趋势与用教育科研助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需求,都要求校长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领导能力,并能够以扎实的科研功底,制订学校科研规划、带领全体教师树立正确和恰当的科研观、持续有效地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质量。从内涵上来说,校长的科研领导力主要包括观念引领能力、科研规划能力、科研管理能力与科研示范能力。

一、观念引领能力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校长对全校教师的科研观念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引领学校的教育科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前提,即校长自身需树立正确的科研观;一个是重点,即校长需引领全校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一)树立“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的工作理念

“简单化”与“两张皮”的问题之所以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诸多教师教研科研不分,以教研代替科研。因此,在科研观念引领上,校长应带领教师做好如下工作:正确理解教研与科研的内涵及联系与区别、牢固树立“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的工作理念。

1.教研与科研的内涵。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教研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教研是指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广义的教研则是指教师对包括教学活动在内的所有教育实践的研究。

2.教研与科研的联系与区别。从联系上看:科研与教研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教研工作是检验与推广、运用科研成果的主要路径,教研成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素材;科研工作是提升教研质量的必要路径,科研成果是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从区别上看:在研究对象上,科研比教研更广泛;在研究要求上,科研比教研更具严格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上,科研比教研更具计划性、连续性与系统性;在研究成果上,科研比教研更具规律性、创造性与推广性。

3.有效处理教研与科研的关系。校长要牢固树立“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的工作理念:一是以科研指导教研。利用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研活动的开展能够更有计划、有目的、有理论、有方法、有成效;二是以教研推动科研。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一般都要将教育科研内容进行分解,将整个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然后按计划分步进行,这样,教研活动就可以根据科研课题的子课题的具体内容,分成若干专题进行研究。

(二)引导广大教师形成“六种意识”

1.先行意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便是有力的助推器,践行“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的理念,应有抢先行动的意识,宜早不宜迟。

2.主动意识。教学与科研好比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两只手”,少了其中的任意“一只手”,都是不完整的。科研工作是教师的份内工作,“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的工作,也应是教师的份内职责,应该主动履职。

3.服务意识。教师做科研,需要牢牢把握住为自己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提高自身素养服务这个大方向,不能为科研而科研,更不能为出名、捞成果而科研。

4.过程意识。运用型的基础教育科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长必须引导参研教师扎扎实实地根植于教育教学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勤于案例分析、勤于积累总结、善于理性思考、善于提炼转化。

5.创新意识。校长既要引导参研教师积极、主动、适时地关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勤于学习、善于内化、勇于实践,又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大胆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既有现状,学会扬弃,并提出新观点、探索新方法。

6.团队意识。教研工作是检验与推广运用科研成果的主要路径,校本教研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主要承载形式,校长理应引领参研教师紧紧围绕“自主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三个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充分挖掘“同伴互助”的实践价值与研究价值,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展开研究实践,进而收获研究成果。

(三)引导广大教师走出“四不”行动误区

1.不参与研究。诸多一线教师对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欲望不强,常常以工作忙为托辞拒绝参加,或者认为搞科研工作就必须有各级各类的立项课题做依托才可以。这是认知的偏颇造成的行动上的懒惰。

2.不重视过程。在愿意参与研究的教师群体中,重视课题申报工作、轻视甚至忽视研究过程的人不在少数。具体表现为:在申报时积极主动,可一旦立项成功便以为大功告成,将课题束之高阁,不管不顾,或者偶尔蜻蜓点水式地口头上说两句,却从不落实到行动上,等到课题中期检查或要求结项时,不仅没有研究的实践过程,也没有研究过程的资料,更没有阶段单项成果或预期的结项成果。

3.不清楚界限。在学校实践中,部分教师认为观课、磨课、评课、案例分享、期刊阅读、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优质课竞赛、问题讨论等学校开展的常规教研活动就是教育科研活动,并基于学校考核等原因,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而实际上,这是没有搞清楚常规教研与教育科研的区别。教育科研虽包含学校开展的常规教研活动,但又高于这些教研活动。教育科研偏重将学校开展的常规教研活动系统化、理论化、文本化;教育科研的研究结论要超越常规教研的经验层面,从而更具有理论性与推广性;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有别于常规教研,更加讲求科学性,研究过程更加注重严谨性。

4.不区分“成”“效”。“成”指成果,“效”指效果。较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后,在做成效评估或做结项材料时,往往混用了成果与效果,或者仅仅关注影响较小的效果,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影响较大的成果。作为中小学教师应偏重于应用性研究的教育科研,即“研究的结果怎么样”,既可以包括概念、原理、原则等理论成果,又可以包括具体的操作策略、模式、方法、路径等技术成果。

(四)引导广大教师消减“三论”的负面影响

1.破除无用论。教育科研过程是在研究假设的指引下,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的实践过程。一些缺乏“下深水体验”经历的教师,常常夸大无关变量的负面影响,认为教育科研“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本来神秘而复杂的教育肢解成可以控制的单个作用的因素和要素,教育的事实和现象被简单归因和确定”,这样的教育科研是假科研,是无用的科研。持这种片面理解者在一线中小学教师中大有人在,其中位居教育管理岗位者也不在少数。

2.消减功利论。某地主管部门出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量化考评指导细则”在“科研业绩”中做了如下规定:“1.常规教研。常规教研考核近3学年每位教师的表现,每学年按优秀、良好、合格分别计6分、5分、4分,不合格的不计分。2.课题论文。任现职以来,由本人撰写的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论文发表计1分;获市级及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学会一等奖的计1分,获市二三等奖、区(县)一等奖的计0.8分,区(县)二三等奖的计0.5分;教科研课题结题评审获等级奖的主持、主研人员,按国家、市、区(县)分别计3分、2分、1分。论文发表、获奖与课题成果,每项取最高值各计1分。”显而易见,该“指导细则”导向的科研业绩,第一板块是“常规教研”,获得优秀可计6分,一般而言最少也可以挣到4分,第二板块最多也就得5分。但要获得这5分,对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上加难。不仅如此,“细则”还要求是“结题评审获等级奖”,这就要求教师做课题不是立项,而是结题,还需要在结题后获得等级奖。这样的功利指向,难以调动起广大一线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更新文章论。教育科研工作,大多以项目或课题为载体,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受“无用论”的影响,部分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缺乏亲身体验教育科研的过程,认为“课题研究就是写文章,写文章就是复制粘贴”。其实,按常规而言,教育科研的过程依次为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起始环节:科研课题的确立;基础环节:文献的查阅与获得;实施环节:科研假说的构建与验证;收获环节:科研论文的撰写。由此可见,科研论文的写作,一定要有前三个环节作为基础,才能写得出真实的论文来,远不止复制粘贴那么简单。除此之外,写作是思维的外化,精于写作的人,对工作的思考会更加深入、有条理。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科研过程的指导、管理与考核,校长需让广大教师在教育科研的实践过程中主动“做”出论文来,以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价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科研规划能力

科研规划能力是指在了解、掌握相关科研信息,对本校需要解决的现存问题和主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构思和设计学校科研工作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从问题规划能力、选题策划能力、资源计划能力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问题规划能力

课题始于问题,基础教育科研工作主要是基于对问题的破解而展开的教育研究。综观目前的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没有规范的课题管理部门,所以有立项课题的学校不多,同时没有课题研究计划和规划的学校也不在少数。除此之外,一些有立项课题的学校,存在课题盲目跟风现象,或者课题与学校实际需求相差较远,并未从学校的长远发展上做详细规划。因此,针对上述无规划或无问题意识的规划,作为校长或科研分管领导,需提高自主科研规划意识,沉下心来“把问题之脉”、谋破解之策。

(二)选题策划能力

如何有效地将问题转变为研究的选题,需要选题策划能力来做支撑。科研选题策划是学校科研规划的核心部分。科研课题的选择关系着学校的具体研究方向与内容,需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布局工作,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学校可以结合以下几个策略进行科研选题策划:

1.依据学校育人目标选择核心课题。学校育人目標是统领学校全面工作的核心,依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展开教育科研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从长远发展来说,学校应选择能够统领学校整体发展的研究课题,并以此来策划系列化的子课题。校长要将子课题的研究任务落实到各组织、各部门,同时要主动带领教师系统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核心课题要以统领全局式的科研课题作为学校整体提升的切入点,使科研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校的整体性变革与发展。

如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基于“一切为儿童”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培养“现代小公民”的育人目标,要实现这一育人目标需要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等做支撑。据此,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开展了市级课题“在校本课程的完善中促进小公民素养个性化养成的实践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起了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五指+”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学校为了评估该研究的成效,又开展了“基于信息平台的体检诊断式学习成效评价研究”,主要是从确定评价模块和维度、制定可操作的检测设计、开展检测并反馈分析数据三个方面展开,并以此来保证“在校本课程的完善中促进小公民素养个性化养成的实践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2.依据学校优质基础选择前沿性课题。基础扎实、科研成果较丰的学校,同样会面临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突破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的高度,在选择科研课题时,校长应在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追踪国内外中小学教育领域中比较前沿、新颖的问题,做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前沿引领者,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知名度。

如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该校在教育科研上,基于“天天阳光,天天向上”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培养“健康+阳光+卓越”的人的育人目标,并同时开展了“以学教研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行动研究。目前,该校已在“办学理念统领学校文化”方面完成了市规划办组织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阳光大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等5个课题的结题;在“环境文化显现学校文化”方面完成了区社科联组织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8个课题的结题;在“课程文化显现学校文化”方面完成了市规划办组织的“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研究”等20个课题的结题;在“课堂文化体现学校文化”方面完成了区级规划课题“基于阳光教育的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研究”等9个课题的结题。

3.依据学校现有条件选择发展性课题。对于中小学校来说,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策划研究课题时,学校可以考虑从如何通过科研课题提高学校教學质量这一根本问题入手。校长应带领全体教师重点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本校的研究课题。如可以在小范围内(个别学科、个别班级)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并计划好一定时间段需要完成的研究任务以及要取得的研究成果,以有效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资源计划能力

开展科研工作,需要人、财、物、设备设施等一系列资源,但这其中的首要资源便是“人”,即“由谁来做研究”。校长要提高学校科研人力资源的建设能力,可实施“整合+培训”的策略。

“整合”即要深度挖掘校内资源予以统筹整合,从中选取典型做引领示范,同时要根据研究需求有效整合校外专家资源,还可以将校内的优质教师资源与区域内的科研专家结对。

“培训”指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专项培训。具体培训方式包括三方面:一是普适性培训。即校长在学校做好顶层规划的基础上,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科研理论、知识、方法等的培训,提高教师 “知”的水平;二是专项性培训。即校长以某一研究课题为载体,在起始环节、基础环节、实施环节、收获环节分别展开有效选题、文献综述与运用、假说的构建与验证、成果的提炼与论文的撰写等专项培训,以提高教师 “做”的水平;三是实践性培训。即校长通过有效的顶层设计,带领教师设置基于学校发展核心课题的若干子课题,并明确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期限、研究经费以及预期内要取得的研究成果。

三、科研管理能力

科研管理能力是指校长通过协调学校各方面关系,制定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营造一个适合学校开展科研的环境,使学校教师的智慧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教育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校长可从机构制度运作力、知识体系储备力、规范研究操控力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机构制度运作力

此能力要求校长要有效理顺并持续优化教育科研机构与教学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师各自的职责职能,从而建立一个充满活力、高效的科研管理机构。同时,校长需要建立起学校教研与科研的有效管理制度,以及运用上行的教育科研制度来有效地管理、督导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具体落实的相关制度。

(二)知识体系储备力

1.个人科研知识储备。个人科研知识储备主要指校长自身的科研知识的积累、内化与输出的能力。这种知识管理包括常识性的知识储备,诸如,校长需明确教研与科研的联系与区别、教育科研与校本研修的关系、选题与问题的关系、教育科研与自主专业成长的关系以及了解课题的开题管理、中期管理、结题管理、资料管理、经费管理等的知识。

2.学校教师知识储备。从促进学校科研发展的角度来讲,校长需尤其重视共享科研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校长要把那些已经被人所掌握、理解和运用的关于教科研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通过构建学习型学校制度,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及沙龙讨论等知识共享活动,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彼此之间的知识共享。

与此同时,校长要通过组织成员间的人际沟通和深层对话,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以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强化团队精神,促进知识在学校范围内快捷、方便、主动地分享和交流。除此之外,校长要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从而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校的科研质量。

(三)规范研究操控力

从存在形态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通过有计划的教育研究活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更符合教育规律发展的需求、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质在于教育科研需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遵从研究的基本规范,走应用研究、校本研究、行动研究为主的学校科研之路,并将应用研究、校本研究有机地融入于行动研究之中,彰显行动研究的特色与价值。

四、科研示范能力

要想增强学校科研领导力的示范引领能力,校长包括分管的校级领导应该“亲自下深水做科研”。所谓“亲自下深水做科研”,主要指校长包括分管的校级领导不仅要做科研课题的主持人,积极组织、调动教师完成科研课题,又要亲自参与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从研究课题的选择到研究方案的设计、开题,再到研究过程中的听课、评课、反思、研讨,以及最后的结题、深化研究与推广运用,都需要校长亲力亲为,为全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做示范、做引领。

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教育家型校长办学的呼唤以及校长负责制治理改革的要求,均需要校长由经验型校长向研究型校长转型。校长做学校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就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并带动学校教师投入教育科研的工作中,这样既有助于学校教师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又有助于校长角色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崔艳丽.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灵魂:校长科研领导力[J].基础教育参考,2013,(1).

[2]王富英,王学沛.简论教育科研与教研的关系[J].教育科学论坛,2006,(2).

[3]焦小红.教育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J].甘肃教育,2013,(3A)

[4]江玉印,李小妹.教师“教育研究力”的修炼与提升[J].上海教育科研,2018,(6).

猜你喜欢
构成要素
我国产业园区软环境的构成要素探析
现代交互性建筑表皮设计中设计美的要素
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审计期望差距要素及成因分析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