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丽
【摘要】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改革建构区域特色的英语课堂教学,以落地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研究的重点。文章立足于区本化教学实践,以常州市钟楼区参加2018年江苏省小学英语教学观摩会为例,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四个方面,分析、提炼英语课堂双线并进特质的方法,最终阐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小学英语;双线并进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中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价值,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2]。当前教师教学最为凸显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目标意识,将教学内容的目标扁平化为知识目标,同时忽略了教学内容所承载的除学习语言之外的功能,如价值观的传达、文化意识的建构与理解等,导致学生停留在表象的学习知识层面。基于这种现状,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以下简称“钟楼区”)提出了“双线并进的小学英语课堂模型的建构与实施”这一课题,从区域层面的学科建设与研究出发,基于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化实。
双线并进最早出现于文学解析类的研究中,比喻文学作品在整体的顺叙框架中,当需要表现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生活际遇时,中国古代作家习惯于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方式[3];其后,这一概念被语文教学借鉴,多用于描述两条主要途径同步进行教学[4]。本研究所提倡的双线并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秉承了这一理念,具体体现为:在学习内容上,关注学习文本和学习主体的分析;在学习目标上,关注语言能力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精准定位;在学习资源上,关注国家规定教材与拓展教材的有效整合;在学习过程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内化过程的相互融合。其结构如图1所示。
本文通过对2018年11月江苏省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常州市钟楼区所呈现的课堂教学案例“My tooth fell out!”进行剖析,说明区域如何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基于双线并进的课堂模型,展开小学英语课堂建构的研究。
学习内容是国家课程目标的意志体现,是学生学科关键能力有效落地的载体。学习内容的精准分析是教师课堂教学有效实践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往往只关注知识点与语法点,将学习内容进行点状处理。如果学习内容只是传授知识和语法的载体,那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内涵价值。双线并进的课堂模型在学习内容分析上,重点关注学习文本和学习主体两个方面。
1 学习文本分析
“My tooth fell out!”节选自21世纪报(小学版)第545期内容。就文本内容而言,该教学材料取材于学生的生理成长经历,但又高于学生的文化阅历。文本首先介绍了牙齿的特点和功能,然后串联起儿童掉牙的生活经历,最后以此为基础介绍了三个国家三种不同的掉牙文化习俗。这篇课文就文本呈现的方式而言,属于混合文本,包含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就文本价值而言,既联结了译林版英语小学教材中有关英美文化的资源结构,又首次融入了其他国家的文化,涉及中外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为学生提供了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语言情境。
2 学习主体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学生都有换牙的体验,故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易引发共鸣;从已有知识储备来看,学生虽然在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7、第8单元学过就诊用语“Whats the matter?I have…”等,但对一些专业术语如“upper teeth、lower teeth、loose tooth、old baby tooth、wiggle”和就诊用语的多元表达“What happened to you?What do you do with your…?”知之不多;從已有的相关文化知识储备来看,学生通过Culture time板块的学习,对中、美、英三国的传统饮料、食物等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关于掉牙的文化习俗是首次接触;从情感发展角度来看,学生正处于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增强爱国意识的阶段;从语言学习角度来看,学生在语言技能上已接近《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二级要求,即具备语言交流的基本能力和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等,并形成了一定的语言学习策略,如积极与他人开展合作学习、能尝试阅读英语故事等,但在语言理解端的高阶思维阶段,如反思评价文本内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端的连贯多元表达文本的能力尚有提升空间。在如何串联起语言理解端与表达端的学习策略上,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并形成相关的路径。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大部分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存在照搬教材的参考目标、目标宽泛、将教学目标扁平化为单一的知识目标、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脱节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钟楼区在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了区本化研究,在小学阶段重点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并以此融合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等素养,即以工具性目标融合素养性目标[5]。学生语言能力目标的预设分为语言理解端和语言表达端。其中,语言理解端包含提取信息、概括信息、解释信息和反思评价信息四个能力要素,语言表达端包含准确表达信息、连贯表达信息和多元表达信息三个能力要素。
学习目标的准确预设是教师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根本。因此,在准确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研究者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见表1)。
表1呈现了研究者对本课语言能力目标的预设,这是学习目标工具功能的体现。在描述语言能力目标的同时,有效融合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如深层理解文本内容和阐述文本主题,基于文本形成正确的文化知识、文化态度和多元观点,构建Report框架等一系列目标的预设。
英语学习作为语言类学科,语用功能的达成有赖于大量的、有质量的语言输入。如果教师仅依赖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就不能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多渠道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富有童趣的语言素材。教材内容与拓展内容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以“精泛相生”为策略建构学习资源,具体体现为用“1+X”的方式重点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整合。“1”为教材中呈现的基本学习内容,“X”为基于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外衍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丰富建构为学生语言学习的理解和表达提供了载体,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突破难点提供了支点,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切实落地打通了多种渠道。
“My tooth fell out!”一文,表面上是学习牙齿的相关知识和掉牙的风俗习惯,但更深层次的是学生文化意识、文化态度的养成。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本课有两个教学难点,一是了解牙齿的相关术语,二是如何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透过文化知识形成文化意识和文化态度。教师通过“1+X”的学习与材料融通,使与牙齿相关的科普知识不再晦涩难懂,又为学生拓展了语言与文化习得的语境与通道。
在本课学习资源的建构上,“1”为教材中的基本学习内容,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基本载体;“X”在本节课中具体为节选的绘本教材How many teeth。研究者节选了绘本中对wiggle、fall out、loose tooth、old baby tooth等词语的解读,以对话方式架构起来进而形成外衍学习内容,以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牙齿类的科普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一(见表2)。
为突破教学难点二,教师与学生通过Jigsaw reading方式对基本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使学生形成对牙齿文化的认识,即Culture tips,进而构成了外衍学习内容(见表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这意味着,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满堂灌”的现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与策略的自主建构及尝试应用。为此,研究者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体现“知行合一”。在课堂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内化所学知识和策略并将其运用到课堂的学习中,进而发展成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主导者,教与学双方共同建构的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过程丰盈的必须。
研究者就本课学习的核心板块,即学生重点学习文本中涉及英国、美国和巴西的掉牙文化习俗,具体阐述教与学双方如何实现学习过程的丰盈。
1 Scan and answer
教师以问题“What is Dr Teeth talking about?”讓学生快速扫读文本中关于三个国家掉牙习俗的内容,以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 Read for details
教师将学生分为US Team、UK Team和 Brazil Team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人。首先四人共读小组文本,再根据“What do they do with their old baby tooth?”问题理解文本信息,然后采用三个步骤展开学习“Step 1 Read the passage in groups together;Step 2 Choose the questions and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Step 3 Choose a way to report(Model 1:ask and answer;Model 2:have a show )”。这三个步骤即为学生的学习路径read—understand—report。最后,学生选择多元方式进行汇报。
3 Discuss and think
学生利用read—understand—report学习路径再次阅读、理解文本信息,通过讨论两个问题“Q1:Is there anything different?Q2:Is there anything same?”,以概括不同国家掉牙习俗的不同或相同之处,同时结合自身知识储备,深层次挖掘文本信息的含义,尝试解决现实问题,如“Q1:If you are Sam,which tooth tradition do you like?And why?Q2:What should Sam do?”,反思、评价文本信息,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
通过解读学生的学习环节,研究者发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通过Scan and answer环节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概览,然后经由Read for details和Discuss and think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解读。在整个核心板块的推进过程中,学生遵循从文本表象理解到文本内涵自我解读的原则。
在Read for details环节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细读文本的同时,一步步引导学生建构理解文本的学习路径read—understand—report。这一路径贯穿了学生文本学习的全过程,read是学生的文本输入,understand是学生通过问题理解文本,report是学生理解、内化并表达文本。这个学习路径打通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两端,即语言输入端和语言输出端。在两端相关语言能力的建构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取、概括和准确表达信息,这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在Discuss and think环节中,学生将这一路径运用到对文本的进一步反思评价中,再次通过文本的输入与理解,深入发掘文本中三个国家掉牙文化的异同点,并经由小组合作进行匯报(即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习得的学习路径自然转化为学习能力并用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同时Read for details环节和Discuss and think环节也贯通了学生的文化体验,使学生在“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中以语言能力的发展为根本,融合了学习策略与文化态度的形成。
在整个核心板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无痕的互相交替。在Scan and answer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Read for details环节和Discuss and think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导整个学习进程;教师则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并通过学生汇报的形式巧妙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既提高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也体现了教学相长。
从上述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钟楼区在小学英语课堂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准绳,以双线并进为理念,串联起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四个环节,并分别用“文、人为本”“工具与素养融合”“精泛相生”和“知行合一”四大原则落实。这是学科核心素养区本化的一个发展轨迹,重点关注如何在具体实践中融合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区域英语学科本身发展的需求,在国家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一个回应。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29-32.
[3]卜亚丽.套本戏的成因探析[J].戏曲艺术,2015(2):66-71.
[4]张文海,简雪梅.一套系统、完整、科学的作文教材:推荐《语文世界·作文教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6(5):62-63.
[5]陈艳君,刘德军.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英语教学理论建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3):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