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关键在于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教师应遵循历史课程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深入挖掘史料资源,巧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到有心无力,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引起学生感情共鸣,更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水平。家国情怀素养究竟该如何落地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为案例,探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和实施路径。
一、历史关照现实,创设教学情境。
从时代性来看,家国情怀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个层面的价值表述,然而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都远远高于中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必须借助中学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中的教学资源,巧设教学情境,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现实,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中,笔者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句话为导语,设计“中华民族包括哪些民族”、“这些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同心共筑”三个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民族与国家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课堂,并运用历史智慧、历史规律解决现实问题,以历史关照现实。
二、挖掘史料资源,制造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发展过程中,学习者遇到新知识或新问题时,无法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去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让学生时刻处于认知冲突中,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中国历史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制造这种冲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
基于此,笔者在本课例中设计“西晋·短命的王朝”探究活动,通过展示西晋统一全国后“太康盛世”到“永嘉之乱”西晋迅速灭亡的史料素材,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深入思考“西晋短命的原因”,再利用《徙戎论》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的史料,使学生认识到“西晋的民族歧视政策是导致国家灭亡的直接原因”,深刻理解民族关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彰显历史人物,引发感情共鸣。
历史学科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学习历史人物是最能够体现历史学科人文价值的方式。通过彰显历史人物的行为事迹、高尚品质,引发学生感情共鸣,感受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精神风貌,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举不胜举。在《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例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少数民族统治者苻坚“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的治国方略,感悟苻坚“包容的民族政策”推动前秦兴起的历史史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培养学生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正确观念。
四、善用比较研究,探索历史规律。
比较研究,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比较研究有极高的价值,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历史现象,探寻历史规律,更能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就《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一课而言,通过比较研究“西晋短命”和“前秦兴起”的原因,对比分析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探索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围绕“西晋的短命”,展示“晋惠帝‘何不食肉糜’”“八王之乱”“民族矛盾引发民族反抗”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西晋短命在于“统治腐朽、唯钱是图、分封制、民族压迫”等原因;围绕“前秦的兴起”,展示“苻坚整顿吏治”“学习汉族文化”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秦兴起在于“励精图治、轻徭薄赋、中央集权、民族包容”等原因。通过两组材料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少数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这一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家国情怀。
综合以上所述,笔者探讨了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但无论是材料研读、还是比较研究,都只是教学技能的应用和实施,可家国情怀不是一种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理想和信念。教师要想使学生拥有“爱国心”,其本身就必须有崇高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使命担当,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12期:14-15页。
[2]王欢:《让家国情怀扎根学生心灵》[J],《中国教师》2018年01期:22-24页。
[3]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29-37页。
[4]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页。
[5]陈伟新、周银华:《比较研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06期:31-33页。
作者简介:葛立功(1988年—),男,汉族,山西临汾人,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