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达
摘 要:新课标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倡导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从而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高中数学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有着一定难度,与此相对应地,高中数学的教学对教师来说也就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互联网络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愈来愈展现出巨大优势,一线教师应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并善于充分借助互联网络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实例简要探讨了互联网络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冀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络;高中数学教学;具体应用;教学体会
新课标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倡导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从而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互联网络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愈来愈展现出巨大优势,一线教师应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并善于借助互联网络提升教学效果。以下拟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及体会简要探讨互联网络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冀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高中数学中很多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讲授学生才会顺畅理解进而切实掌握。而在创设情境这方面,互联网络及配套多媒体设备有着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首先,互联网上的资源异常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具体特点自由地选取和加工有关资源用来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呈现方式于一体,使呈现的情境更为生动、形象、逼真。此外,还能很方便地模拟一些抽象化和动态化的几何过程,便于学生在直观观察和感知中顺利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空间角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的立方体幻灯片,使其缓缓转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加以观察和体会,从而在动态立体演示过程中形成对线面角和二面角等概念的深度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动态想象能力。再如在向量数量积中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投影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某一向量在另一向量上的投影,从而理解投影的概念,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二、解疑答惑,助力探究
新课标倡导自主性探究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能够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然而限于自身固有的数学素养及思维认知水平,学生在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难免会产生疑惑,遇到问题,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合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自身的努力自主解决问题或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否则就难免又陷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窠臼。而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互联网络就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和信息,既方便快捷,又可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学习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單应用时,一些学生往往分不清楚具体问题中究竟是该用正弦曲线还是余弦曲线,且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到无从着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几部智能手机,课上下发给每小组一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相关信息而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络的工具性,对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大便利。
三、适当拓展,促进提升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只是基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的适当的拓展,包括案例的拓展、习题的拓展乃至知识生成过程的拓展等等。而互联网络强大的资源库功能无疑能为学习的拓展提供极大便利。再者,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及素质水平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有所差异,或者说取得相同的学习成果所付出的时间不同,学习快、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以更好地满足自身个性化学习需求,获得最大化发展。互联网络的这一应用,其优势在采取小组合作方式的自主探究学习中展现得尤为明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很快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小组完成任务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尽管这是一种常态,但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学进度,对教师的整体课堂把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很多教师找不到妥善的应对方式,而实际上这时就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作用,马上搜集相关素材,为领先的小组布置拓展性的学习任务,这样不仅高效利用了课堂时间,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实例简要探讨了互联网络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即创设情境,突破难点;解疑答惑,助力探究;适当拓展,促进提升。客观来说,高中数学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有着一定难度的,与此相对应地,高中数学的教学对教师来说也就具有较大挑战性。教师应注重充分借助互联网络提升教学效果。本文抛砖引玉,尚盼有识者指教。
参考文献
[1]刘燕.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引导[J].高考,2014(2):45-45.
[2]唐恒科.互联网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环球人文地理,2017(24):15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