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雨建
摘 要:随着教学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当前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渐渐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其中生活化教学模式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常用的模式之一,并且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也能够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因此,本文我们将围绕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为主题来展开分析,再提出一些有利于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一、针对于注重课堂导入来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
首先,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来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那么通过合理的在课堂导入中运用生活化将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专业性的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如果再进一步注重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融入,就会实现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具有生活化的课堂导入环节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事物的普遍联系》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将鄂尔多斯市城市规划之前和规划后的现状以一种视频或者图片形式来提供给学生们观看,让学生们自己对比分析,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导入环节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人们和社会、大自然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而了解到在社会中任何的客观事物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都是相互促进和相关影响的,最终引出《事物的普遍联系》这一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不管是人类还是事物都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1]。
二、针对于采用情境创设来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
其次,教师应当采用情境创设来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情境生活化的创设能够让学生们在体验教学中更加直接的获得知识,并且深入的探究和内化知识点,学生们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也将会提升注意力,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还可以更好的拉近学生和教师、教材之间的距离,和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了以往政治课堂教学的单调和乏味,为学生们提供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为高中政治教学增添新鲜的血液,建立一种灵动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高中政治《新时期的劳动者》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安排学习任务,合理的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进行收集生活中的就业信息,教师还可以合理的为学生们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实际活动,让学生们真正的走进社会和市场来进行调查,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对就业的途径以及创业的形式有着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准确的对在当前社会中劳动者和创业人员的需要具有的技能以及素养有着详细的认识,为实际的《新时期的劳动者》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提供保障基础,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2]。
三、针对于加强生活联系来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
最后,加强生活联系來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高中政治教材一般都是以生活化为编写的主要内容,然后合理的融入实际生活,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加强和自身生活的联系,更加全面深入的对高中政治知识学习和认识。这样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授课中一定要将一些政治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一切以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为教学出发点,再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重难点,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这一节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们分析自己生活的城市中白菜、猪肉、豆油、花菜、大葱等价格的变动,从而细致的分析出各种物品价格变动的时期和原因,通过这种深入的研究和学生自身生活联系的案例可以实现其熟练的掌握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中的重点知识,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好生活中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政治核心素养也有着促进作用[3]。
总结: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的意识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高中政治教学工作中要及时的转变和抛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在政治教学工作中重视课堂导入、采用情景创设、加强生活联系以及优化教学内容来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实现以学生为主题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和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炼.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生活化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5):56-58.
[2]刘海.基于课堂教学的高中政治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6,29(04):20-23.
[3]宋振红.新课改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