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

2019-09-10 07:22刘惠君
理论与创新 2019年9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刘惠君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化需求才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来源于对生活基本的认识、感悟以及体验,学生的生活对于构建课程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课程需要与生活实际相互贴近,能够直接反映学生需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社会,帮助学生提升生活感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标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具体要求的分析,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合理的措施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學水平。

【关键词】生活化,品德与社会;教学

引言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具有教育实践意义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能够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思维,贯彻“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充分挖掘生活元素,让教学更具趣味性,让课堂更具亲和力。在具体的教学中,以生活为出发点,巧妙的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我。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概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定义为:在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背景下,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生活品德教育上,带领小学生观察和感悟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增加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将生活内容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帮助小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并且引导小学生感悟人生,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善恶观。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与问题

2.1学校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度不高

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在十年前就已经提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对生活化德育教学的重视度,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学校忽视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部分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将大部分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分配给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不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

2.2生活化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教师单一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时往往没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拓展课本上的内容,没有引用更多的德育素材,并且忽略了实践活动的组织。

2.3生活化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

教学目标的理想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分数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忽略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本来目的。其次,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不重视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想来开展相应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活动,这会影响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效率。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开展的策略

3.1提高对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重视度

学校和家长需要提高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度,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并且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学校教学期间,可以建议学校增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间,并且增加一些实践性的品德课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到相应的品德教育。同时,我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时,也会告知家长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视程度。学校是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重要场所,只有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人格。

3.2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品德与社会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需要营造生活化的气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其次,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根据教材内容的相关教学需求,营造出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友爱残疾人”时,首先,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身边有残疾人吗?你们看见残疾人行动不便时,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随后,学生开始积极踊跃的发言,此时,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创设了一些残疾人的模拟情境和活动。我让学生用红领巾蒙着眼走路,感受盲人的世界,体会盲人走路时的情感状态。通过创设上述的生活化情境,学生能够真切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上的不易,学会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

3.3课堂教学活动生活化

教育学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展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到品德知识。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助人为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开展助人为乐的时间活动。首先,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助人为乐的事件呢?”随后,我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上的主要内容,并且询问学生是否做过助人为乐的事、帮助别人时内心的感受。讲授完这一课的内容之后,我就带领学生前往敬老院,并且让学生与老人谈心、为老人表演节目。回到学校后,我再要求学生写一份实践活动的感想,让学生在书写感想的过程中回忆起助人为乐的愉悦感。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小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品德素养。

3.4课后评价生活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完整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只有拥有积极生活态度的学生才能健康的成长。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教学评价。

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举手,此时,教师需要及时赞扬全班学生。其次,当学生在讨论环节格外积极,并且讨论的氛围格外好时,教师也要给予全班学生肯定。由上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合作讨论情况、上课积极性情况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良好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足够的自信心,并且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思想,培养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发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更加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初探[J].中国教师,2013(12):38-39.

[2]吴林龙.论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特点依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7):18-20.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