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可寺续 展中农民生态意识陶培育研究

2019-09-10 09:37林香赵庚科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9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培育农民

林香 赵庚科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生态意识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讲也十分重要。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部分农民在生态意识层面的认知相较薄弱,基于此,我们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切入,对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进行相关研究,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态意识;培育

一、前言

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脚步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激烈,从而备受社会大众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任何形式的文明,通常都是依赖观念和行为产生的”。所以,国民生态意识的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义是农业大国,如今农村的生态问题较为突出,是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农民生态意识的演变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二、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的体现

(一)农民缺乏生态忧患意识

生态忧患意识是说人们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产生对未来生存环境的担忧,从而产生的一种危机意识,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行为。根据对有关调查数据研究,农民生态忧患意识十分薄弱,几乎将近有1/2的农民觉得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严重”,并且在农民眼中,经济发展是占首要地位的,部分农民也认为环境污染是工业生产造成的。通过此种现象我们可知,大多数的农民都没有认识到如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情况,对环境污染也没有正确的忧患意识。

(二)农民缺乏生态科学意识

生态科学意识是人们深层次了解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程度的重要途径,对环境保护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由于农村文化水平落后,环境宣传教育缺失,农民对生态科学没有一定的认知度,并且农民对牵涉到长远利益上的生态环境问题重视度较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药瓶等农业生产垃圾大量出现,农民对该层面造成的环境损害程度认识不清,同时也并不清楚此种危害会给土壤、地下水、人体健康等带来怎样的威胁,而农民在科学用药层面上的实操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在实际生产中极其随意。

(三)农民缺乏生态价值意识

当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产生矛盾时,仍然有少部分的农民会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并且对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没有一个理性认知。同时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个别农民认为“人定胜天”,自身有一种人力征服自然的豪情。譬如:在捉到一只野鸡时,部分农民会选择吃掉,而另一部分却选择卖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选择对待自然的方法时,人类的欲望是唯一值得考虑的东西”,该种现象充分地体现了农民生态价值意识的丧失。

(四)农民缺乏生态责任意识

生态责任意识是人们将生态环境保护当作己任,为自然、后代等可持续发展担负一定的责任。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农民对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认知度较为薄弱,他们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的责任,而自身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1/3以上的人觉得生态环境的好坏与否“与其无关”,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农民对生态责任意识的淡漠情绪。不过农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承担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农民生态意识培育

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实现农民生态意识培育,就应该从生态意识宣传、实践引导、文化建设和法律四个层面人手,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加大农村生态意识宣传力度

要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人手。并且,加大农村生态意识宣传力度对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有着积极意义。农村生态意识宣传要先从内容层面上开展:首先,生态意识上,要侧重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土地合理开发、森林保护等,还有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人畜分离的科学性、人口增加给环境造成的威胁等:其次,生态国情上,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的宣传,使农民对生态环境现状产生清醒的认识。

(二)组织农村生态实践活动

培育农民生态意识从根本上来讲是一项实践工作,要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理性的生态行为习惯,促使农民产生自律意识,从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所以,组织农村生态实践活动对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尤为重要。要想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就必须将生态与农民利益相结合,因为人们努力要争取的都是跟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各地方政府要加快落实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从而促进农村生活生态化,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有效结合。

(三)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第一,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构建生态意识文化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生态意识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推进农民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发展,指导农民养成健康、绿色、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第二,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要重视农民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农民价值观的转变,达到由传统追求农业经济利益向追求生态价值转变,建立新型的生态价值观念;第三,政府可以利用该地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等形式指导农民建立“敬畏”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帮助农民正确地认识到个人利益和生态利益的联系,使其在提高经济利益的同时能注重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使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农村生态法制建设

为了提高农村生态法制建设,必须要加强农村生态立法机制,保证有法可依。我国生态法律一般都是针对城市的,对农村的法制建设力度较小,并且少数部门在提到农村生态保护建议时,并没有将其切实在农村生态发展过程中。因此,各地方政府要快速制定有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将农村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列入立法的范畴中,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农业生活和生产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

四、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对经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经济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来进行经济发展,国外某著名学者在他的书中写到“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将经济发展的净利益扩大到最大化”,从侧面来讲,就是在不降低生态环境质量和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知道经济可持续是建立在自然和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现状上的。培育农民生态意识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民意识是决定其行为的主要因素,生态问题的良好与否,根本上来讲,和人类是脱离不开的。若想解决生态污染问题,就一定要从人类生态意识层面切入,并且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培育农民生态意识,能有效抑制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意识的好、坏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直接关系。同时,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对农村建设也有着积极影响,其不仅能提升农民的生态道德修养,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在经济生产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其生态意识的培育有着积极意义,一方面能有效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民生态意识体现进行研究,探讨了相关应对策略,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给我国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持。文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有关人士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秦旭慧,梁剑峰.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1):48-50.

[2]周富贵.新时代我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论析[J].学理论,2018(11):110-112.

[3]王丽丽.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实践维度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9):70-73.

[4]李爱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培育农民生态意识的路径探索[J].北方经济,2017(12):75-77.

[5]夏艳清.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研究[J].西部皮革,2018,v.40;No.433(16):92.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培育农民
耕牛和农民
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