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的根基及其建构

2019-09-10 07:22张文智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摘  要:根文化是文化之起源,是文化传承之火种。在高职生中以根文化为基,通过文化自觉使根文化内植于心,文化实践使根文化生根发芽,文化习惯使根文化得以传承,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深入感悟、内化和弘扬根文化,从中接受教育和激励,以主人翁的姿态推动根文化的创新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根文化;文化自觉;文化实践;文化习惯;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8-0079-04

一、文化自觉使根文化内植于心

当代高职生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加之其本身心智尚未成熟,文化底蕴较为薄弱,大部分高职生对本国文化认知过于肤浅,部分甚至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先将文化之根植于学生内心,使学生从心去认识我国的文化。培育学生具有文化自觉,则能使文化之根内植于心。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有三层内蕴,其一就是文化自觉应是建立在对根的找寻和继承上,这种自觉应该是来自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主动去了解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

(一)历史寻根

文化似水,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無木之本,而是上下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的积淀。要养成文化自觉,就必须追其源,究其流,只有文化追溯得越长越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越丰厚,文化自觉就自然而成。那么通过何种方式才能让学生知其根,明其本,由文化历史入手,通过历史寻根是培养文化自觉的第一步。

首先,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主动增加文化历史课程的学习,在帮助学生理清中华文化脉络的同时教会学生辩证的对待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孕育而生的,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展示了中华民族最朝气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进行梳理,对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总体了解,加强对文化历史的培育,理顺中华文化的脉络,学生才不会被单一化片面化的文化所误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单纯的就历史讲历史,而是要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其真正明白该文化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后续的发展受历史的影响又如何延续发生了何种变化,作为新时代高职生又应该如何去学习和传承这些文化。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

其次,高职学生在通过学习文化历史中,要培养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如今我们正面临这样严峻的问题,许多学生因对中国历史的不了解,导致对中国文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片面的误解认为其已经过时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时代。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育方式,以史实为依据,以史料为基础开展各类型的活动,诸如各类的讲座,海报,黑板报等形式以及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通过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中华文化之根本,唤醒同学们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播撒文化之种于心中,从被动的学习中华文化,到主动的学习运用中华文化,逐步形成文化自觉。

(二)价值寻根

文化似山,挺拔巍峨。中国的文化自信是要建立在把握文化的高远之处,把握文化仰止所在,才能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树立文化的坐标。要养成文化自觉,除了要追其源,究其流外,我们更需要从文化中深挖其内在价值,以便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航标。通过价值寻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一直以来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在精神层面上把握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从而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历史寻根使我们对文化有了外观上的基本认知,而价值寻根则帮助我们了解了文化内涵之所在。各个时期所孕育形成的各种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我们从历史中提炼出文化的价值, 由“仁义礼智信”—道德准则、“温良恭俭让”—传统美德、“忠孝廉耻勇”—高尚品格,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我们优秀文化价值的体现。习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古今文化价值融合的最好体现,通过价值寻根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凭空而来,它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经过中华文化形式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完善的成果。首先,我们要把中华文化能够鲜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要素深度挖掘出来,并以各种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如通过各种平台推送能够体现我们道德标准、传统美德、高尚品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故事、历年来优秀的文化影视作品,让学生在阅读和观看中体会其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把优秀文化的价值取向融入我们的教育全过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各自学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元素,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学术功底和人格魅力来点燃学生心中的文化之火。

二、文化实践使根文化生根发芽

文化自信是具体而实在的,绝非抽象而空洞的。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化自觉让学生在心中埋下根文化的种子,而文化实践则是灌溉这颗种子的甘泉,是滋养其生根发芽的养分。有了文化实践,根文化才不会是虚无缥缈、形而上学的东西,文化自信才不会成为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是成为扎根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增强文化体验感和获得感

根文化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理念,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果还是沿用以前的教育模式,单纯的通过书本或者纯粹的理论教授、口口相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根文化,引导学生养成文化自信,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可能还会使学生因为引导方式的枯燥而对根文化产生抵触心理。那么如何能使学生心中的根文化生根发芽,通过提高文化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文化是理念更是生活[3]。将文化实体化,使其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把文化变成同学们触手可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增强文化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从而发自内心的去接受根文化、热爱根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在学校层面上,我们应该做到“二个注重”:一是注重学生的需求。我们要让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必须要以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现实所需、所想。而不是单纯按照老套路、老办法,强硬的将理念加于学生头上。在新时代下,学生更多的是希望从实践中体会书中所传授的文化与理念,我们应该多开展以传统节日、纪念日为契机的特色文化活动;以学生专业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教育活动,将体验式德育作为主体,使学生走进真实生活,感受实实在在的文化。二是注重文化环境的建造。高校作为大学生文化培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最后一个把关环节,在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上一定要狠下功夫。要在校园内营造处处有文化、处处皆教育的状态,在校园内建设诸如文化长廊、优秀文化展示墙、学生文化体验区等实体文化阵地,使整个校园都能充满文化的气息,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受到文化洗礼,得到精神的升华。

在教师层面上,我们应该做到“两个多”:一是引导学生多接触优秀的文化产品。当前是一个多元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身边充斥着各类型的文化产品,其中不乏一些庸俗、粗俗、媚俗之作和宣扬西方主流思想的作品,加之高职生本身的文化底蕴不强对自身的文化认识不够,较为容易被这些不良的文化产品所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接触优秀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感受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所帶来心灵上的震撼,精神上的洗礼,切实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二是以文化产品为载体,多开展文化社交活动。文化社交活动可以为同学们对所学文化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当代的青年学生有较强的情感交流和表现欲望,我们可以通过朋友圈和各种类型的社交平台、网站,以及面对面的文化交流平台,例如书友会、悦读会以及文化沙龙等,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发表自己观看优秀文化作品后的感悟以及学习优秀文化的心得,这既是一种交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传播方式,打造一个稳定的文化交流空间,可以大大的增强文化的实体感,提高学生对文化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二)根文化现代转化的实践路径

中华文明上下5000的发展历史,让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及表现手法,如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典籍和京剧、书法、国画等经典表现形式。然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及表现形式距离现代的时间久远,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欣赏起来会觉得其极为枯燥且不知其然,也就不能读懂其内在所传播的文化价值。对高职生来说,希望他们通过这些文化作品或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读懂传统文化必然会让工作事倍功半,正如今天大部分人一提到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只会重视经典而忽视经典该如何融入生活成为人们的精神力量。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擅长探索出将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实践路径。

从如今越来越多利用现代化方式诠释传统文化的节目我们可以看出,将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转化为新颖别致的“现代化文化产品”是一主流趋势,也能看出如今不管是从国家到地方也更注重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实践路径。如“中国诗词大会”通过选手们精彩的表现,将原来晦涩、单调的古诗词变得生动灵活;“国家宝藏”通过当代青年所熟悉的公众人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的诠释文物的历史意义,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像这样类型的节目,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多观看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借鉴其方式,融合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进行时尚、动感、有趣的传播,让同学们在形象化、生动化的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经典英雄故事演绎展示,通过学生演绎古今英雄的经典事迹,让演绎着和观看者都能更好得体会故事中所诠释的道德价值和蕴含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创意宣传大赛,利用短视频、宣传画、宣传音频等各式各样的创新形式来对宣传,达到用最贴近现代、最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更用心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习惯使根文化得以传承

(一)文化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现

当代的大学生处于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网络的快餐文化、“抖音文化”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由此而影响学生的正常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熬夜刷抖音、微博、朋友圈,对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的不理解、不认可已经成为常态。因而对高职生文化习惯的养成已经迫在眉睫。在我们培养学生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根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形式那么简单,不管是哲学思想、美学精神、传统习俗、精神价值、生活习惯等等,都可以在根文化中得到体现。如“食不语,寝不言”、“不学礼、无以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都是根文化中所体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因此这里所说的文化习惯,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优秀的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在宣传和培育学生具有根文化的过程中,重点培育他们将所学习的文化自主的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和认可的精神价值,去找回中华传统文化中所传承的当代青年学生缺失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化习惯是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为抓手,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培育学生讲文明,守纪律;从各类型的文化活动中培育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使文化真正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自觉坚守和传递。

(二)文化习惯的创新性发展

文化习惯的养成并不代表着我们要一层不变的坚守根文化带给我们的一切,“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4]”“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5]”当今的高职生是一个自主意识较强的群体,如果只是一味的靠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来让其形成文化习惯,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根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优劣性,善于学习和包容,做到兼收并蓄,对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综上,当我们经历了寻根之旅,了解根文化的来源,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使根文化植于心中;当我们利用各种类型的活动、生动的传播方式让根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当文化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引领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便能以主人翁的精神推动根文化的创新发展,主动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俊平.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报,2017,40(0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

[3]杨建义.引领大学生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0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

[5]赵德兴,王平.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J].南京政治学报,1993(Z1).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张文智,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副主任、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2019-2020年度立项课题“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生文化自信建构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907Y9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