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古诗文教学“诗意”流淌

2019-09-10 05:25李洪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92期
关键词:诗意教学

李洪雅

【摘要】部编版语文教材,古诗文比重增大,古诗文教学也更加重要。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诵读体味、推敲字词、借助画面、移情体验、迁移运用等方式,让古诗文教学“诗意”流淌。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教学;诗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祖国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古诗文。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文有129篇,比原人教版教材古诗文增幅高达80%。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古诗文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不深,给古诗文教学增加了难度,加上有的古诗文教学,照本宣科传授诗句意思,囫囵吞枣背诵默写,方式单一生硬,很难使学生真正地领略到古诗文中的诗情画意,古诗文教学缺乏“诗意”,学生望而生畏 。如何让古诗文教学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课堂充满着“诗意”,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也成为语文教师急需探索的问题。

一、诵读体味见诗意

我国历史上的语文教学,历来是重视古诗文的诵读的。古诗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明了,富于音乐美,也适合学生诵读。因此,古诗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1.反复诵读,文通字顺

教古诗文时,首先要求学生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教学也应如何。要让学生多读,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读,如老师领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放声读出来,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既可以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词读得通畅,又在读中感受诗文的韵律之美,何乐而不为。

2.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古诗文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诗文的节奏读好。如指导低年级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时候,可结合诗文的内容设计一些辅助性的动作如打拍子、踏步子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读出诗文的节奏。对于中、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在指导朗读时分析语言,划一划诗文的节奏。这样把握住节奏,读出诗文的韵味,学生往往会越读越有滋味,甚至产生情感共鸣。

3.强调重音,读出情感

诗文的读法,讲究抑扬顿挫,而诗文中重音的处理是抑扬顿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字眼,就是朗读时的重音所在。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两个“异”字的重读,可以突出作者孤身一人的心情;“倍”的重读,是为了突出作者的思亲之切;“兄弟”“遍”“少”的重读,是为了突出在其他兄弟团聚时,作者对兄弟的思念。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诗文教学以读为主,通过入情入境的诵读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书声琅琅,读得神采飞扬,课堂诗意满满。

二、推敲字词显诗意

古人写诗填词,极讲究“炼字”,力图每个字都用得精当。正如贾岛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教学古诗文中这类精妙的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换词法、比较法等方式推敲字词。

如,在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初步理解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后,笔者引导学生品味精妙的“潜”字。

师: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同学们,这个“潜”可以换成什么字?

思考片刻,同学们有的说换成“落”;有的说换成“滴”;有的說换成“吹”;有的说换成“跑”。于是,笔者让他们把这些字放进诗句里,读一读,然后和原来的诗句比较。很快,他们就有话要说。

生1:我觉得“落”字只是写出雨水降下来,没有春雨那种轻轻的、细细的特点。

生2:“滴”倒是可以写出春雨细小的特点,但是没有那种悄无声息的感觉,没有采用拟人化的写法,体会不出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

生3:“吹”,好像春雨只是被风吹来,但是“潜”有主动来滋润万物的意思。

生4:“跑”是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但是没有那种悄悄地,不为人觉察的感觉,与后面的“细无声”不相符。

师:是呀,一个“潜”字,采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春雨来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文中的一词一字都经过了诗人的千锤百炼,只要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诗文中语言的精妙之处,诗意尽显。

三、借助画面悟诗意

古诗文,特别是古诗,通常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宋代文学家、画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挂图或教学课件呈现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诗意。如,在教学贺知章《咏柳》时,用课件呈现柳树的图画让学生观察。问学生看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柳树碧绿得好像一块玉,有的说垂下来的柳枝随风飘动真好看,有的说柳枝婀娜多姿。”面对着美丽的柳树,学生很自然产生对柳树的喜爱,容易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另外,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诗文中意境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古诗文的理解,将头脑中的画面画下来。这样,学生通过画画不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对古诗文意境的感悟。

如,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笔者让学生在充分诵读之后,提问:“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学生便纷纷回到词中寻找。找出词中的景物包括“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这时,学生对于景物的理解很多还是停留在一些字面的理解上,还难以深入了解词的意境。于是,笔者让学生根据词的意思把这些景物画出来,在画景物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词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人在此不仅是写渔夫,更是写自己愿意归隐山林,享受自然之美的怡然自得。

四、移情体验得诗意

古诗文有的年代久远,有的是表达诗人独特的情感,作为小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教学中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站在作者的位置上分析问题,看待问题,了解感受作者的心理和情绪,从而能更深入感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如,古诗《夜书所见》前两句中,一个“客”字,道破了诗人的身份与处境,一个“情”字,凝集了诗人的百般思绪。教学时,一位老师先让学生理解这个“客”指的是谁,接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移情体验。

师:诗人漂泊在外,他想家乡的时候,他会想念起谁?

生:父母。

师:家乡白发苍苍的父母,最牵挂的人又是谁?

生:诗人。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漂泊在外的诗人,想起年迈的父母,他多想回家,回到父母的身边呀!带着这样的感受,深情地读一读。

生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诗人多想回家,他还会想起谁?

生:妻子

师:含辛茹苦的妻子,最盼望的是见到谁?

生:诗人。

师:日日思君不见君哪。此时的诗人,多想回家与亲人团聚,读吧,读出深深的思念。

生再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诗人多想见到自己的亲人哪,他还会想起谁?

生:孩子。

师:可爱的孩子肯定也在想念自己的父亲,此时,诗人多想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呀!读吧,读出长长的牵挂。

生再次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在这一环节中,该老师紧紧扣住“情”字这个聚焦点,引导学生把诗人的思乡之情与温馨的家庭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次设身处地的角色体验,并在反复朗读中得到情感升华,洋溢着诗情画意。

五、迁移运用享诗意

语文的学习在于运用,学以致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得到诗意的享受。

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笔者先让学生理解了杨氏之子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接着笔者是这样展开的:

师:姓杨的人家的儿子称杨氏之子。(指名一男同學)你爸姓什么?

生:姓张。

师:你是姓张的人家的儿子,所以也叫——

生:张氏之子。

师:对!(指名另一男同学)你姓谢,所以可以说——

生:谢氏之子。

师:(指名一女同学)你姓什么?

生:姓林。

师:哦,你是姓林的人家的女儿,那你可以说——

生:林氏之女。

如此一来,不仅是题目的理解,而且表达能力,都在运用中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古文的亲切感,原来古文可以这样用,显得新鲜而兴致勃勃。

有些诗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面对这样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适时地拓展运用,达到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迁移语言的目的。如学习了《题西林壁》一诗后,可出示如下的练习: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样巧妙的理解化用,能在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准确无误地使用那些经典诗词句,让诗句有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提高了孩子们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境界。

总之,古诗文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正确把握住古诗文教学的特点,领着学生在古诗文的海洋中徜徉,让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诗意”流淌,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古诗文,使优秀的古诗文能不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9.

猜你喜欢
诗意教学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普通人的诗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