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国画基础”这门课

2019-09-10 07:22赵景海
美与时代·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适度合理教育改革

赵景海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大学教育中的一些课程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调整。而“国画基础”这门课程却显得很有稳定性,但多年来,各方面却没有做出很好的课程改革方案或指导意见,这违背了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精神,也不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做出合理的改革。

关键词:“国画基础”;教育改革;合理;适度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绘画专业有一门“国画基础”的课程,从培养计划层面上讲,开设这门课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甚至是必要的,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种难于言表的尴尬,这个尴尬从大的层面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从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上看,“国画基础”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无非就是将所有中国画的教学内容填塞进来,好像是“国画大全”,并非是基础,殊不知这样的一份教学大纲已然成为高等院校绘画专业教学的传统,以至于与之相应地派生出若干的“国画基础”教材,其内容逃不出如何画这、如何画那,说得直白点都是些国画入门的技法,何谈“基础”二字?其二,就是在课堂教学执行上存在着更大的差异性,由于教师均有各自的专业特点,只能依据个人的专业能力执行教学,比如画工笔的教师就很难执行写意的内容,由此,这门“国画基础”就被异化出了各种样貌——花鸟基础、壁画基础等。

2017年笔者开始接触“国画基础”的教学,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历经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得出一条教学思路,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合理适度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整理如下。

一、要解决对于中国画的认识问题

谈到中国的绘画,大家的共识是强调画者的文化修养,即画外的功夫,而琴、棋、书、画作为文人画家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画,则排在末位,必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的艺术追求。说起来这是务虚、开眼界的问题,没有切实可行的量化标准,但却是学习绘画艺术绕不开的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教学难点,希望借由琴、棋、书、画,开启品鉴中国绘画创作体系的新路径。

琴为文人的四大才能之首,古代把琴视为君子之器,象征正德,因此,琴者,禁也,即禁人的邪恶执念,归于正道。其实就是在讲,通过琴的节奏与韵律培养人的秩序感,使社会与人都具有和谐的秩序性征,君子层面更强调“韵”,在画面中则体现为景物安排与运笔的和谐性。所以,谢赫在“六法论”当中首要强调的就是韵,气韵,生动是也,使画面在静谧的表象中,又有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染力,更有《高山流水》的旷达与《广陵散》的浩然之气。

下棋者,艺(弈)也。博和弈都是下棋,在绘画的语境中就是“经营位置”。空间的营造,在中国书画创作中,并不能简单地指布局,而是强调布白。下过围棋的人都知道,“做眼”常常关系到一局棋的死活,这“眼”就是山水画中的云瀑与水口,如果一幅画中没有处理好这两块,不是愚形,就是死“棋”,乌七八糟,死墨一团。另外,就是行棋的次序,这个问题稍显复杂,关注者可自行查阅。

这里的“书”强调的是中国画“写”的特性,是抒发,是倾吐,历代的画家都强调这个问题。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董其昌也强调“笔性”,并认为“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册,整体呈现出技法用笔苍莽老练、墨色层次丰富、用色温润淡雅的特征,全册构图严谨,设色秀润。但是董其昌往往过于拘泥于所谓的“法”,运笔偏于迟缓,这样所创设的形象便缺少了生动性。

“画,计也,策也。”《说文》也通“化”,教化。“画”其实就是指作者的心迹,心路历程。王维曾言“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对于画家而言,“见识”是前提,赵孟頫作为赵宋王朝的子孙不得不仕元,石涛作为明王朝的朱姓王孙,流亡做了和尚,到处游历而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他们的绘画在构图上均简率大气,具有“秀峰如簇,川原苍莽”的景象。在简率大气的构图中,缀以秀逸典雅的诗文书法题跋。落笔簇簇有如行蚕,使画面平添虚实互补、图文并茂的美感与古朴的诗情,丰富了山水拟人比德的表现力,使诗、书、画的文人逸致更为浓郁。

二、强调合理使用中国画材料与工具的重要性

说到中国画所需的材料与工具,最为核心的就是“纸墨笔砚”,通常称为“文房四宝”,在“国画基础”课程中一定要作为教学重点组织教学,详实地向学生讲解各类材料与工具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就好比中医一定要有识别中草药的本领一样,否则,就可能开错药。

纸,这里主要指的是宣纸,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质地细薄、棉韧、洁白、紧密而著称于世,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为最大特色,有“千年寿纸”之特性。宣纸一般而言分为生、熟两类,通常说的宣纸指的是生宣,而熟宣主要是用于绘制工笔画。生宣纸是中国水墨绘画无可替代的载体,在整个绘画创作的过程中生宣是“参与”其中的,有一种变幻莫测、不可言状的绘画效果。这种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在世界绘畫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性能使中国画的笔墨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因此,对于生宣的认识和掌握是学习中国画的关键。但由于宣纸的原料、制作工艺等因素影响,价格偏高,用量很大(书画家都有“废纸三千”的过程),使得初学者难以支付宣纸费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推介一些价格较为低廉的替代品,如皮纸、元书纸、毛边纸、书画纸等,也都会有很好的效果,当有一定的基础之后,绘制较为完整的作品时可尝试使用宣纸。

宣纸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性也需在课堂上讲清楚,即宣纸是讲究年份的,新产出的宣纸有燥性,俗称“火气”,就是纸很硬,不柔软,笔触与手感很差,不能畅快地表现笔墨的韵味和书画效果的意趣。所以,书画家一般都会选存放几年的“陈纸”使用。作为学生可以提前入手存放一些宣纸,待打上几年的绘画基础之后,这时宣纸也退了“火气”,既可节省成本,也培养了自身的性情。关于宣纸的学问很多,还需学习者慢慢体悟。

墨,指的是徽墨。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徽墨多以黄山松为基本原料,掺入20多种其它原料,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腐防蛀等特点,是书画学习创作中无可替代的材料。墨有油烟、漆烟、松烟三种。油烟是用桐柚籽或猪油为原料,漆烟、松烟分别是用生漆和松树为原料。就油烟、漆烟、松烟三者比较而言,各有特色,各有用途。油烟、漆烟有一定光泽,色相偏暖,色阶丰富且有光泽,可浓可淡,多用来勾线、渲染。松烟乌黑无光,略呈冷色,古人常用于渲染头发、须眉等。作画以当天研磨的新墨最为上乘,隔夜墨汁不宜使用,称为“宿墨”,宿墨已脱胶,其附着力差,但宿墨却能在写意画中表现独特的水墨效果。墨锭在使用后应马上将下端的水分擦干,以免墨块下部干裂,影响存放与使用。

需要向学生们说明的是,新制作的墨锭含胶较重,拿来就用“火气”比较大,存放几年后胶性会减退。质量好的墨是不怕长时间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好用,价格也越高。还要说一下墨(包括彩墨)的重量问题,我们现在购买墨锭依然沿用的是古代每斤十六两标准,即每两31.2克,而不是现今通用的50克。新生产的墨明显不如陈墨、老墨。因此在书画圈里很多人到处求陈墨、老墨,就书画创作而言,研的墨的确比任何墨汁都好用。建议同学不妨买几块高档墨保存着,反正也放不坏,年代越久越好用。

笔,指的是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毛笔是古代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完全不同于西方民族使用羽毛作为书写、绘画的工具,也不同于西方后来出现的扁平的刷子式的画笔。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钢笔和圆珠笔,但中国书法绘画必须使用毛笔。由于毛发的特性和锥形的笔头,使得毛笔在纸面上运行有着极其丰富的变化,因此,毛笔是墨色呈現在宣纸上的最为恰当的工具,

一支好的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称为笔的“四德”。“尖”就是笔锋尖锐;“齐”就是修削整齐;“圆”就是笔头圆润;“健”就是毛笔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矫健。正因为毛笔具有这样的特性,也成就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书法与绘画艺术。

依照常用尺寸可以把毛笔分为:大楷、中楷和小楷;依照笔毛弹性可分为:软毫、硬毫和兼毫等。

在“国画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各类毛笔的特性,以便更好地使用掌握中华这一传统的书写工具,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砚,砚亦称为研,俗称砚台、砚池等,是中国文人的必备用具,砚与墨锭的配合才能研出墨汁,因而砚的品质就十分重要。砚的种类繁多,有石、陶、瓷、铜、铁、玉等不同材料制成的砚,能用来磨墨作画的则以石砚为佳。我国的“四大名砚”有澄泥砚、洮砚、歙砚及端砚,好的砚台石质比重大,细而坚硬,发墨较快,而且墨汁研磨出来细腻无渣。需要提醒的是,在研墨时不宜用力过大、速度过快,要心平气和地顺着一个方向研磨,正所谓“磨墨如病夫”,才能研出好墨。

当然,在课堂上我们基本上使用墨汁,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和体味研墨过程,为其以后专业化的发展奠定基础,研墨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对此,笔者特别有感触,通俗地说磨墨就是磨人。

总的来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识、掌握纸、墨、笔、砚的性能是学习中国画基础的基础。

三、综合简要讲授中国画的常备知识

(一)中国书画展陈的形式

1.书画的装裱

书画界有个口头禅:“三分画、七分裱”。由于中国画大多画在“脆弱”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作画过程中墨色不可避免地会渗入纸张的背部,而且由于水墨的反复浸润,画幅也变得皱皱巴巴,为了使画面焕发神采,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在绘制完成后便需要进行装裱。课堂上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习一下拓裱技巧,以便于更好地学习国画的技法。

国画的装裱也叫“装磺”“裱背”,是国画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碑帖的技术。装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国画创作者和收藏者来说都是必须弄清楚的。装裱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收藏价值,而且装裱的形制对书画作品有极好的烘托作用。

(二)书画的形式

中国书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横、直、方、圆和扁形,也有大小长短等分别,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中堂、条幅、横批、斗方、小品、册页、长卷等。

“中堂”指的是挂在旧式房屋客厅中间墙壁上的大型字画。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中堂”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可装在镜框里的“小品”,适宜挂在面积较小的房间,十分精致。

“条幅”指的是长条形的字画,竖挂的为立轴,横挂的为横批,对联是由两张条幅配成。无论书法或绘画,均可以设计为一个单独的条幅,或者四个甚至多个条幅。常见的有四季花鸟或山水,四幅为一组,颇为美观。至于较长的诗文亦可分裱为条幅,总的来说,以双数为好。横批一般为单条,适合挂在条几、书案、床头的上方。

“卷轴”是中国画的特色,将字画装裱成条幅,下加圆木作轴,把字画卷在轴外,以便收藏。但长时间的收卷后在展开时易产生裂纹,这在传世的作品中几乎都能看得到,因此,我们在收藏卷轴画时要定期舒展张挂一下。

“扇面”。文人手中的折扇,仕女手中的团扇是常见的“手把件儿”,为了美观和彰显主人的文化品味,就用书画装饰其上,于是就产生了此类绘画。也可将折扇或团扇取来装裱成镜框,挂在房中,别具风格。

“册页”就是将成组的字画装订成册,册页可以折叠画面,便于收藏和欣赏。页面一般是双数,最多不得超过二十四个页面。“长卷”也称手卷,将画裱成长轴一卷,多是横看,相较于册页而言,其优点是画面连续不断,更具有连贯性。册页和手卷创作难度和收集难度都比较大,所以是收藏家的最爱,市面并不多见。

(二)中国画颜料与常备工具

1.中国画颜料

我国的绘画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色彩体系,总的来讲,传统中国画颜料依其制作原料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金属颜料、动物颜料、人工颜料。矿物性颜料从矿石中研磨出来,色彩厚重,覆盖性强,常用的有石青、石绿、朱砂、朱磦、赭石、白粉等。常用的植物性颜料有花青、藤黄、胭脂,相较于石色更具有透明感。当然,现在许多画家也使用一些水彩、水粉颜料代替国画颜料中不太稳定的颜色,比如用西洋红代替胭脂。关于中国画的用色我建议学生手头上最好常备于非闇先生的《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修订本)和钱松岩先生的《砚边点滴》,非常实用。

2.常备工具

除了上述的纸(绢)、墨、笔、砚、颜料之外,还需准备相关的用具,课堂上我们以实用为要,无须参照文人书房清供雅玩式的文具,比如调色或调墨可以买几个普通的白瓷盘即可;笔洗、水丞完全可以用大小不一的矿泉水瓶代替;薄毛毡可以买,或者以旧毛毯代替,主要是衬在画桌上,可以防止墨色渗透将画沾污,也防止毛笔将纸擦伤;研磨钵可以到药店购买,主要是用于颜料干结或粉状颜料颗粒太粗时,需用研磨钵研磨后再用;胶和矾也需备上一些,主要是防止石色脱落,可用胶矾水罩上。此外,还需置办笔架、镇纸、裁刀、炭条,以及印章、印泥等。

四、中国画的分科教学

在完成了对于中国画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学习中国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之后,才能进入到中国画技法的入门教学。如今,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一直沿用《芥子园画谱》,对此笔者并不赞成,因为《芥子园画谱》成书较早,且为刻板印刷,根本传达不出中国画的笔墨意蕴,建议使用传世名作的高清图进行教学。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师承传授,都依照老师的专长按科进行。

学习人物画,首先要继承传统,同时还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比例、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学习山水画具体的画法就是勾、皴、点、染。所描绘的物象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等。主要是学习描写山川自然景色,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传统表现方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工笔花鸟与写意花鸟。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鸡、鸭、仙鹤、蝴蝶、蟋蟀等。学习的方法可以从白描、勾填入手,待掌握了一定的形体、结构关系与笔墨技法后,再尝试没骨、泼墨画法。

中国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作为“国画基础”的教学主要以临摹为主,体会中国画的基本要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从认识入手,从实践出发,对于“国画基础”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的一些合理适度的尝试,当然,一切都将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完善。

作者简介:赵景海,太原理工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副教授。

猜你喜欢
适度合理教育改革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彩票市场需求调控探析
创造性处理和运用初中化学教材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