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9-09-10 07:22陈贞
学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创新能力

摘要:生活水平的进步对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化。结合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对当前环境设计学科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根源,并尝试寻找解决方式,来改变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本文中调研后总结提出了创新思维的几种形式,并结合实际教学分析。希望能够对现阶段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找到一条新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创新能力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状况分析

(一)环境设计专业在中国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生活中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生活环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环境设计专业迅速兴起,并形成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城市的规模加大,街边广场、道路绿化、住宅小区、沿河公园都开始重视环境设计规划。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物质的需求,但也有新的問题产生。其一,对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认识的还不够;其二,整体缺少综合知识和经验的环境景观设计师,造成现在的环境设计案例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城市雕塑和周边的景观环境没有完全结合;存在较多的照搬问题;众多规划和室内设计没有本土特点。这种现象给各个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敲响了警钟,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很重要的。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现在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较大,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二是专业本身的特点是技艺性较强,具有实践性、技能性的综合特征,容易适应社会。系统培养的专业人才虽然提高了行业的水准,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1、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特性研究

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只考虑到科目的数量,增加理论课学时,忽略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对社会上的职业需求缺乏时代性和发展性认知,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现在社会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刚离开校园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能独立的进行设计,只有经过三两年左右的锻炼才能够适应设计岗位。环境设计专业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疏于管理,这就造成学校、学生和社会是无法接轨的。

2、设计教育体系不健全、人才质量不高,缺乏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的方法和设计过程需要较强的理论指导,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而外观和造型设计却有需要创造性和灵活的思维能力。在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工科高校,着重强调工程性,注重技术方面的培养;在艺术设计院校更多的注意感性方面的培养,强调了造型,注重设计外观。这就造成了环境设计专业不管是针对室内还是室外都缺乏持续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是不完善的。

包豪斯设计学院建校之初就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性,把完善的知识结构教授给学生,使学生的综合知识素质得以提高,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应该注重设计思维与现代的先进科学在课程的建设与理论方面相结合,使学生成为创新应用型人才。

3.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弱

企业和市场需要大量的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综合设计能力。一般高校刚毕业的学生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但是缺少对材料、工艺、预算和技术经验等,在一般的高校教学中忽略了实践教学的投入,缺少能够让学生和社会进行对接的场所,没有工作环境让他们来练习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这是各个高校实践教学设备投入不足的一大体现。

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在新生入校阶段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可分为短期性规划和长期人生计划,针对大学一年的学习有一个短暂的规划书,针对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长久的计划养成。根据大学生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学生踏入校门,学校就应该有责任为他们规划一份未来的职业“导览图”,在关键时刻给学生指明方向。告诉学生学习环境设计专业需要三种思维方式,“艺术家的眼光,科学家的态度,企业家的头脑”,让他们知道“喜欢彩虹就不能怕雨”的基本道理。

(二)对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学科,环境设计是也就像一个杂家一样,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环境设计专业在基本的专业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还需要开设设计美学和艺术欣赏等课程,增强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使学生成为一个美学家,才能够设计出成功的作品。这也告诉我们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艺术性较强的交叉学科,让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使自身综合素质提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采用创新思维教学训练方式

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方法的,环境设计也是如此,如何在“无招”之中让人感觉到“有招”是设计的最高境界。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征,新思维教学训练需要从创造性视觉思维、技法和解决问题三个部分进行入手,加强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训练视觉思维与培养创造想象力

设计就是创造。黑格尔说过:“第一个把美女形容成为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美女说成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美女说成鲜花的是蠢才。”这句话在艺术设计方面尤其适用。无论在动漫制作、平面广告设计,还是环境设计专业,不同的内容、时间、企业都有不同的需要,作品绝对不能重复或高度类似,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非常高的创新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的想象能力与视觉思维的系统训练密切相关。内容包括要配合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来进行训练:

一是针对想象能力較薄弱的学生,主要进行丰富想象力的训练,包括各种感觉表象的手绘表达;视觉意向的旋转控制;对各种表象的设计加工的控制;头脑风暴法的训练和联系,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和利用;情感的想象,情节的表现;幻想能力的运用;对具象事物的抽象画练习,经过多方面的训练,打开学生闭塞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是针对在观察能力上有局限性的学生,针对一个事物,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观察,通过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感受,寻找多方位观察的技巧,学会使用这种视觉感知能力;训练自己的感知感觉能力,利用多种方式来发现新事物。

三是针对手绘能力较强的同学,加强手、目、头的协调性,提高手绘操作能力。运用快速表现,记录自己随时随刻的想法和创意,在增强手绘的同时,还要提高立体模型的制作能力。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建立材料实验室和模型实验室。模型制作比绘制透视图更能完整确切地反映室内外空间与创作思路,用模型构筑设计雏形,可以使学生在环境建筑中感受的实体问题,进而激发灵感,头脑中形成新的空间创造。

2、创造技法与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

在过去的设计教学中,曾经有教师提倡“设计构思”,但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系统训练不够。因此创造技法的训练应包括创造性地教与学,加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去领悟深层内涵。

(四)加强实习、实践环节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可在企业合作中的实际项目进行设计教学,通过教师的课内外组织,从虚拟到真实,从校内模拟到企业案例,完美的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

(五)参加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补充,依据一些环境艺术设计赛事的主题作为课题进行设计。参加艺术设计大赛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流行元素的运用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因此说学生参赛是一个全面锻炼创新意识的方法。

(六)建造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打造一个平台,一个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1、培养基地应为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合作企业给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高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引入企业的设计、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开发真实项目建设的核心课程,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地联系,同时也为合作企业输送符合要求的创新人才。

2、强化专业工作室体制、打造教学队伍团队

环境设计工作室的建立有利于发展学生与老师深入沟通,强化学习基础,有利于打造一支专业的擅长教学、精通设计与施工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同时能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三、结论

《指导意见》指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国家对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同时要符合行业企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这就要即将就业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实际的工程工作经验,因此社会在转型,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发展,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加大校企合作项目,学习设计师经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校企实习的课时适当增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专业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川等.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2008

[2]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02-29.

[3]《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关于环境艺术人才培养》.中央美院副院长.

[5]孙宏伟.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人才.教育发展研究,2006

[6]曲正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其制度解答[J].教育发展研究 ,2006,(1).

[7]方德英等.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8]魏崴.校企融合创新高职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6

基金项目: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课题编号:HMXL—20180880。

作者简介:陈贞,女,汉族,1982年2月,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竞赛的辅导模式与运行机制
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