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电视语言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2019-09-10 07:22包静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故事化理论实践

包静

摘要:如今,国内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原有固化定位的新闻报道方式来说,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新闻播报新方式层出不穷,故事化叙事手法作为近几年来在新闻报道中全新的方式,其故事化增强了新闻作品的可视性、可读性、趣味性和传播性。这种较为细腻生动的新闻叙述形式打破了我国传统新闻报道存在的单一、枯燥的现状,受到新闻界媒体人的广泛认同,也成为了众多新闻记者频繁使用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故事化;电视语言;理论;实践

讲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这种方式被搬上荧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新闻价值观。新闻故事化主要通过场景设置、叙述及对白等表达手段,具体展现新闻事件的情节,富有戏剧性和故事性,易于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如今,新闻故事化逐渐走俏电视屏幕,受到新闻业界人士的青睐,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在立足于事件真实的基础上,在故事化电视语态上进行尝试和探索。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期望在这一领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电视语言”与“新闻故事化”

电视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画面语言、解说语言、现场语言及字幕语言。画面语言是一种用纪实拍摄画面的编辑手法,将有效信息以直观的方式传递出来,往往是媒体工作者最常用的和速度表达的电视语言。解说语言是一种间接表达的电视信息,也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解说词、旁白及画外音等。对于现场语言,指现场实况的录音、记者现场提问或口头播报,以及交谈于采访对象等,即同期声。现场语言可谓是电视语言的本体化,媒体人若能恰当把握好现场语言,为受众传递直接的声音,就能促进新闻现场的真实感。字幕语言作为画面语言、现场语言补充作用的语言表现形式,它又称为“补充语言”。对于电视语言四个方面的关系,孰轻孰重,争论由来已久,但是都不可偏颇,新闻节目要在多种电视语言融合及灵活运用下,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在开展《走基层》新闻栏目中就以解说、现场同期声、画面组、字幕与配音等形式进行有效整合应用。

“新闻故事化”是将新闻用故事的表达形式叙述出来。它具有故事的特征,即悬念、过程、冲突及细节等。“新闻故事化”又被称为“新闻戏剧化”,它是一种新闻娱乐化的趋势的表现手法。具体而言,它是一则短故事式或者故事连载式。短故事式是新闻记者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以具有新闻性人物的某一特性,立足于某一角度进行深入的刻画描述。如人物自身的某一方面或生活境遇,以及善于捕捉生动形象的人物细微之处,从而展现人性的优点,弘扬生活的真善美,将丰富的情感元素融入到理性的思索之中。例如,在《罗万铭:残疾教师,坚守农村教育37年》,就是采用新闻故事化的手法,捕捉平凡人物身上的生命活力及闪耀的人性光辉,展现出罗万铭老师身残志坚,热爱本职工作,为偏远山区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感人形象。而在《老人78岁学习国画,88岁办画展》的报道中,则采用了老人口述自己与绘画渊源的讲故事方式,一改往日新闻陈述的枯燥方式,生动展现出老人热爱祖国,细心观察生活,贴近实际,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老人曾荣获“当代中国书画领军人物”“国礼艺术家”等多项荣誉称号,他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为国画艺术增添光彩。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发展现象

从历史渊源来看,我国史上就有“說评书,讲故事”这个专职。老百姓对不少坊间的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些民间故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当时匮乏的精神生活。正是老百姓喜爱故事,才更容易接受新闻故事化的方式。加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变了中国的媒体生态环境,生活节奏的加快无形中要求在各方面获得娱乐和轻松化,从受众需求而言需要改变说教式的新闻形式。

可见,板着严肃的面孔,照本宣科式的讲述和传递新闻事件、政策法规,已然不能满足受众的鉴赏要求。因此,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既是受众通过媒体获取信息的更高要求,也是新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将新闻以故事形式生动地娓娓道来,其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更加能引人入胜,与原来纯理论性的评论报道相比,也更易让观众理解和接受。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也极大地提高了电视收视率。

故而,各大媒体在诸多新闻类报道中均应用了故事化的方式,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主流趋势。然而,新闻记者如何掌握、应用好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方式?电视新闻怎样报道才能受到观众喜爱,使他们更加容易接受?这些是我们媒体人必须深入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例如,我们在讴歌最美教师的相关新闻《罗万铭:残疾教师,坚守农村教育37年》时,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展现罗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辛勤付出,让观众直观地看到一名平凡农村教师不平凡的坚守,也让人感受到他对孩子们真挚无私的爱。这则新闻通过讲述一位农村残疾教师的真实故事,让新闻事件更具有可信度和真实性,也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贴近群众和实际生活。

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与不足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

电视新闻故事化成为各大媒体播报新闻的新宠,这种方式不但注重提炼事件中的主要信息,而且更加关注细节之处。如我们在人物故事新闻《瓯网传媒林勇:不服输的“蜘蛛侠”》采访中,记者通过与林勇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的创业故事,并通过隋景模拟的方式,再现多年前,其创业初期的艰难处境。通过人物表情、眼神、动作等细节的刻画,展现出人物内心复杂的情绪。并运用一些特写镜头,让细节画面更加饱满地展现。而故事化的讲述,也让新闻报道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在该篇报道中,记者还采用了倒叙手法,让人物故事得以完整、真实地呈现。其中,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也更加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让人印象深刻。

如今,各大媒体竞争激烈,新闻报道方式势必会影响到收视率。在现实形势下,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对信息量及要求也日益增高,电视受众已不再满足“严肃说教报道”“灌输式”的方式,这些都驱使电视工作者要重新探寻、选择更适宜受众品位的报道方式,而新闻故事化正是在多元化媒体传播环境中应运而生的表达新方式。故事化播报不但富有人情味,而且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有效地改善了以往冷冰冰且枯燥的方式。新闻故事叙事方式将电视语言充分利用,将画面语言、解说语言、现场语言及字幕语言融合在一起,重现了事件的情境,细腻地展现了故事情节,更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不足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新闻故事化也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优势突显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在追求故事化的同时,容易使新闻陷入尴尬境地,新闻节目应该是群众的“代言人”,也是社会弘扬正气的化身与传播者,在以新闻故事化表现时要把握好故事的“度”。另一方面,记者在运用曲折情节特点的同时,易于引发报道者主观的介入,如果新闻记者过于强调主角,和运用情节悬念,或者屏蔽掉部分曲折的情节,就容易融人个人的主观成分,使观众如看情景剧一般,从而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

因此,我们绝不可一味追求故事新闻而去简单地将新闻进行故事化。在《走基层》系列报道中我们避免了这个问题。如在录制农业发展、新农村变化、农民增产丰收等新闻时,记者到现场进行实地深入采访、拍摄,与勤劳朴实的村民们近距离接触,尽可能还原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一群勤劳能干、善良质朴的人们,在为美好生活而辛勤奋斗。

四、在践行电视新闻故事化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一)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新闻丧失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加之新闻在传播中具有舆论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求新闻中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均真实准确。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性,还要尽量避免新闻记者个人主观倾向的评论。此外,我们在推崇新闻故事化的同时,首先要在尊重基本事实的基础上,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杜绝为了博取眼球和收视率而哗众取宠,或者歪曲事实,造成群众对电视媒体信任度的降低。

(二)新闻的“故事化”要适度

新闻故事化的发展是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本身,媒体工作者应当把握适度原则,要将精力用在为观众采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上,在体现其娱乐消遣价值的同时,仍然可以为受众提供参考受益的信息。要在新闻严肃性、责任性的报道上保持着本有特色。为此,媒体工作者对新闻故事化中的娱乐倾向及发展,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看待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利和弊,在故事化新闻播报中,既能满足受众的娱乐化需求,又能坚持客观地报道事實。

(三)新闻故事蕴含着深层内涵

新闻故事是一个传播的承载体,它要有承载的现实意义。记者在采集和撰写新闻故事时,要引导受众积极地思考蕴藏在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因此,新闻记者首先要弄明白新闻故事所包含的价值意义,使其具有一定的品位,同时坚持正确的社会导向。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够行之有效地布置和安排新闻的采编过程,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五、结语

简言之,将新闻当故事叙述是吸引受众的一个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节目平民化的体现。新闻的故事化表达手段为电视新闻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改变了往昔严肃的新闻说教形式。以生活动泼的故事手法制作电视新闻,使其富有趣味性,为受众带来了新鲜的审美和体验。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用故事讲述电视新闻时,要注意回归新闻传播功能和文化品位,不能忽视新闻应有的客观与真实,避免一味地追求故事化致使其停留在好看浅显的电视节目层面。

猜你喜欢
故事化理论实践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