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材新析

2019-09-10 07:22吴立勋
教育界·A 2019年1期
关键词:荒漠化高中地理

吴立勋

【摘要】本文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创设新情境,设置6道探究题贯穿全课,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理念。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在学案上完成了课堂探究及课后拓展,再通过教师评价反馈,培养了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并养成了积极向上的地理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原生荒漠;荒漠化;坎儿井

【课标展示】以某区域(我国西北)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文本解读与处理】通过课标与教材的比对,笔者认为人教版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材存在着逻辑性不强、原生荒漠与荒漠化概念讲述不清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依据课标要求,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增添感性素材(以笔者到西北地理考察的照片及考察报告为素材),创设新情境,设置探究题,让学生在课堂探究及课后拓展中获取知识,提高地理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地理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理念。

【教材逻辑重构】经过处理后本节教材的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表示如下:

原生荒漠的成因—荒漠化的成因—防治的具体措施—探究坎儿井

【授课提纲】笔者设计以图片引入新课,通过逻辑递进的6道探究题贯穿全课内容。

用感性的图片鸣沙山、胡杨树、魔鬼城(雅丹地貌)、火焰山、交河古城、坎儿井等引入新课。

一、荒漠化的概念

【探究1】荒漠与沙漠的比较

(1)荒漠:荒凉,无(少)植被的自然景观,包括沙漠、石漠、红漠、盐碱地……(展示各类型图片)

(2)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

【探究2】荒漠与荒漠化的辨析

通过课件分步说明,让学生理解荒漠化是“动态的过程”。

(1)荒漠:静态的景观。

(2)荒漠化:动态的过程,是由“非荒漠”变成“荒漠”的过程;由土地退化造成植被稀疏的过程。包括: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次生盐碛(盐)化……

进一步分析荒漠与荒漠化的辩证关系:荒漠化最终會形成荒漠;荒漠不一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

二、原生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

展示中国地形的卫星航片(说明:绿色代表植被,黄色代表荒漠),引导学生读出我国荒漠分布的大体位置,接着提问学生:我国荒漠分布最广的地区是哪?(塔克拉玛干沙漠)

【探究3】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原生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

用“原生荒漠”的成因取代了教材中的“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内容,从逻辑上显得更为连贯。课件提供了中国地形图,圈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大致位置,并给出答题思路,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提问反馈。

(1)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有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从气温、降水、风三要素描述)①气温年、日较差大;②降水少;③多大风。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阅读教材“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将关注点由沙漠中部的原生荒漠转移到南部的古城遗址,推理出这是荒漠化的结果。用课件介绍吐鲁番交河古城(遗址图片、位置图、文字说明),交河故城是世界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夯土建筑遗址,堪与雅典卫城废墟相媲美。说明交河古城是荒漠化的典型案例。

【探究4】近代沙漠边缘的绿洲消失、古城堡荒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该探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多张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展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人为原因的相关内容,由课件展示、选择题选择、教师讲解为主。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气候干旱加剧(两者之间选择)。

(2)人为原因:因人口激增导致经济活动不当。

①过度樵采(图片介绍:采薪柴、挖发菜虫草,一是解决生活燃料,二是增加经济收入);②过度放牧(图片介绍:穿衣服的羊、水井周围易形成斑点状荒漠圈);③过度开垦(图片介绍:沙区边缘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④水资源利用不当(图片介绍:过度用水易引发次生盐渍化);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探究5】从(人为)成因中推理出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该探究是教学的另一重点内容,由学生讨论后在学案中完成,教师提问反馈。

人为原因是荒漠化的最主要原因,课件展示6项人为原因(增加人口激增这1项),让学生一一对应写出防治的具体措施。

在引导学生对教材罗列的5点荒漠化防治措施进行重组的基础上,建立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与防治措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达到探究活动具体且有效,最终教师通过提问反馈,引导学生逐一推导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人口激增——控制人口增长;生态移民。

(2)过度樵采——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调配煤、天然气等能源;调整产业结构(旅游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3)过度放牧——规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减少水井数量。

(4)过度开垦——退耕还林、还牧;改善耕作制度(休耕轮作)。

(5)水资源利用不当——节约用水;改善灌溉技术;合理分配水资源。

(6)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大力种草植树,营造防护林;建草方格沙障。

接着展示多张图片,介绍“防治荒漠化的典范”——吐鲁番坎儿井,并强调坎儿井是吐鲁番各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探究6】(课后拓展)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坎儿井的结构原理、现状及保护对策

让学生着眼于地理实践力,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学会构建综合题答题模型,从而提高其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完善其地理核心素养。

本章节内容可用两课时完成,以上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生将展示探究6的成果,同时,教师会提供一些测试题,检测探究3、4、5中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周祖卫.“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J].新课程(中学),2016(2)15-16.

猜你喜欢
荒漠化高中地理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绿进沙退” 见证中国担当
“绿进沙退”见证中国担当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