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我国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的演变

2019-09-10 07:22周晓波陈璋
改革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

周晓波 陈璋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持续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程度也随之扩大,二者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以引进式技术进步为逻辑主线,构建分析框架,对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阐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不平衡增长方式为基础的,并且持续的高增长还将不断强化不平衡结构。随着我国的技术水平接近世界前沿,这一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与此同时结构不平衡程度也将缩小。在原有增长动力不可持续之后,经济增长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一方面在于加快自主创新接替引进技术成为主要技术进步方式,另一方面在于解决好不平衡结构下经济发展的不充分问题。

关键词:经济增长;不平衡结构;结构演变;技术进步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10-0057-09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一些领域的发展进入世界前列。然而,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日趋严重的不平衡结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经济增长质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对我国目前总量增长和结构问题的精准概括。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伴随着“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但随着经济总体实力的进步,问题的主次与含义已经发生变化。新时代下“不充分”发展问题已不是过去生产力落后时全面的“不充分”,而是“不平衡”结构下低端部门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充分”以及高端部门供给质量发展的“不充分”。缓解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应对其形成机制,尤其是不平衡结构的形成机制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学术界关于我国不平衡结构问题已有较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1],二是投资消费结构不平衡[2],三是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3],四是城乡二元结构不平衡[4],五是地区经济结构不平衡[5]。从现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不平衡结构问题较为重视,部分学者还发现不平衡结构将影响经济增长质量。陈斌开认为,由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将导致居民消费率降低[6];靳涛认为,收入分配适当扩大有利于释放经济活力、刺激经济增长,但若持续恶化,又将阻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关系[7]。除此之外,各个不平衡结构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江春、曹棣泉认为,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将导致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8];李江一、李涵认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于人力资本投入和享受型商品消费的行为存在差异,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将影响投资消费结构[9];赵剑治、陆铭通过计算发现,收入分配不平衡程度在地区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收入分配不平衡程度大于中西部[10]。

在已有文献中,还未有人能够较好地解释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之间的关系。过去数十年,我国的经济结构愈发不平衡,却依然能实现长期的高速增长,如何解释这种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不平衡并存的现象?为什么结构越不平衡的年份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这些问题都是本文所要回答的内容。本文尝试以引进式技术进步为逻辑主线,将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对我国过去数十年经济增长与各大不平衡结构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解释和分析。

二、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基本分析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变价GDP增长超过30多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5%,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2.9%。过去数十年,我国经济实力之所以能够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结合当时特殊国际形势和内部制度优势大力引进技术,实现了自身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也正因如此,长期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增长和经济结构演变始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非“自然”的演变过程,我们将这一特殊的增长模式抽象概述为“引进式技术进步”。本文以“引进式技术进步”为逻辑主线,构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一)引进式技术进步是我国主要的技术进步方式

技术进步大致可以划分为“原发式技术进步”和“引进式技术进步”。“原发式技术进步”是一种不具备要素偏向性的外生技术进步,能够等比例提高所有要素的生产率,因而也被称为中性技术进步。“引进式技术进步”则是一种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是以物质资本投资为实物载体,通过购买先进设备、软件、专利以及合资等方式实现技术的进步,这也是影响我国过去数十年国民经济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11]。目前一些研究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技术进步较为缓慢,甚至其中很多年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负,这些结论与实际情况不太相符,其原因正是这些研究的测度方法均是基于无偏中性技术进步的索洛余值法,而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以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为主,若考虑这一因素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2-13]。

(二)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投资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

在我国过去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中,投资一直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投资的高速增长密不可分。正确地认识“投资”的意义,是理解我国现有宏观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式下,投资的含义和对经济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原发式技术进步条件下,技术进步具有中性假定,投资增加并不直接促进技术进步。但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条件下,投资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先进技术蕴含于物质资本的投资和使用过程中,增加投资将直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在我国以引进技术为主要技术进步方式的情形下,投资既能拉动需求又能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正是供给侧的核心问题以及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和需求侧结构是通过“投资”作为核心枢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這正是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所在,也是理解我国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关键。

(三)资源的相对稀缺要求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点部门

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各方面的经济资源都较为匮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若走“平衡增长”的经济发展道路,则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才能摆脱生产力全面落后的困境。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更加适合“不平衡增长”模式,通过集中力量优先发展某些部门、产业和地区,再带动其他部门、产业和地区的发展,这种方式能够实现经济整体的更快增长。在我国,国家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和引导力,能够深入贯彻和落实“不平衡增长”的相关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通过对有限的资金和其他资源进行统筹分配,配合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的实施,为工业部门、东南沿海地区提供了大规模引进技术的良好投资环境,保障了我国经济总量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

三、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基本逻辑

过去数百年,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逐步与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拉开差距。为追求更高的利润率,边缘产业和技术领域的资本不断向低薪地区转移,这一过程就是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引进式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式,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不断接收发达国家边缘技术和产业的过程。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战略,为大规模引进技术和投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国内外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投资与技术相结合的增长模式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但这一增长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

(一)“引进式技术进步”引致供给侧结构不平衡

生产力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的基础性因素,区域、城乡、行业以及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的根源在于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所导致的生产力不平衡分布。在以引进式技术进步为主要技术进步方式的情形下,投资直接影响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以投资为主要载体,技术和经济水平的高速进步都需要投资的高速增长来维持。国内资源的相对稀缺,决定了不可能在所有部门、地区和行业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只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点部门和行业,这就导致了生产力在不同部门、地区和行业间生产力的不平衡分布,乃至出现生产力的级差和代差。

在过去国家发展战略的统一安排下,东部沿海是我国改革开放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的重点地区,而工业则是我国大规模引进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重心,外部因素的有利变化大大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工业的发展速度,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拉开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减少东部沿海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也拉高了其劳动生产率,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推动,其城乡一元化进程远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所产生的生产力结构不平衡,是区域和城乡结构不平衡的共同形成基础。

生产力结构的不平衡又决定了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平衡。从长期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区域和城乡生产力结构不平衡的直接后果就是区域和城乡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平衡,而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所导致的资本报酬和劳动报酬差异,也将加剧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平衡程度。从要素偏向角度来看,引进式技术进步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也被称为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方式通过新设备、新软件等实物投资实现技术进步,势必导致资本的边际贡献高于原发式技术进步条件下的边际贡献,而政府为鼓励技术引进,对投资的诸多优惠措施也将提高资本的回报率,最终导致整个社会中资本报酬占比不断上升,而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资本报酬与劳动报酬的差距不断扩大。

(二)“引进式技术进步”引致需求侧结构不平衡

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质是发达国家生产与消费过程的分离,消费中心依然保留在国内,而生产中心持续转移到国外,最终的结果就是发达国家必须不断从国外的生产中心进口商品,以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我国作为过去最主要的产业接收国,在经济发展之初,薄弱的生产能力无法适应发达国家的庞大需求,就需要持续扩大投资,以外资带动内资的方式,接收转移产业及其伴随的相关技术,以实现再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大和产品供给能力的高速增长。将外部需求转化为我国产品供给的这一过程,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推动了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导致内需不足,造成需求侧结构的不平衡。

在我国过去的增长模式下,内需不足的原因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资本与劳动、城市与农村以及东部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社会总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从而降低总体内需规模。第二,我国长期的巨额贸易顺差在强制结汇制度下导致人民币超发,从而引发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这也是以往通货膨胀和内需不足问题并存的主要原因。第三,我国产业发展始终受到外部因素的较大影响,其供给结构主要适应于外部需求结构,以致不能完全匹配内部需求结构,高收入群体缺乏高质量消费品,这也是我国同时出现供给过剩和结构性需求不足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我国的供给侧问题和需求侧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供给侧结构将会影响到需求侧结构,导致进口和最终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出现对外贸易巨额顺差和投资消费占比不平衡的经济特征。而需求侧结构的不平衡问题又将反作用于供给侧结构,在有限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快速增长的产品供给的情况下,将导致经济增长越发依赖于出口和投资高增长的引进式技术进步增长模式。我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不平衡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自我强化的特征。

(三)“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在过去数十年间始终主导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演变,但这一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从供给侧看,我国引进技术的成本在上升,可供引进的技术在减少。在后发国家自身技术水平与先发国家有巨大差距时,引进式技术方式的资金成本、商业化周期等与原发式技术进步相比具有较大优势。但由于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所带来的技术进步速度快于原发式技术进步,只要引进式技术进步的持续时间足够长,后发国家的技术水平将接近先发国家的水平,这一优势将逐渐弱化。随着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发达国家为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必将采取各种手段阻止核心技术外泄,我国继续引进技术的成本和难度都将大大增加,引进技术的速度和规模都将持续下降,这一方式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速度亦将下降。从需求侧看,“三辆马车”的拉动力也是不可持续的。第一,由于长期施行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式,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程度较为严重,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将导致国内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第二,引进技术的速度和规模下降,意味着与之对应的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也将放缓,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如钢铁、煤炭和化工等重要投资需求也将相对下降。第三,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必然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的增加,出口需求的增长越发受制于世界经济体量的增長。随着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的逐步完结,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开始下降,而结构不平衡程度也将有所改善。

四、实证分析

我国的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经济增长越快,结构不平衡程度越严重,并且由于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是各大不平衡结构形成的共同基础,因而各大不平衡结构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这里通过相关数据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检验。

(一)指标与数据说明

如无特殊说明,这里的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对于个别缺失数据,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前提下,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与绝大多数研究相同,经济增长指标采用最常见的GDP增长率。至于不平衡结构方面,本文主要采取如下方式处理:

首先,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度量地区经济不平衡程度。泰尔指数是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对不平衡程度进行测算的一种常用指标,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衡量不平衡程度不可或缺的工具,泰尔指数越大,表明不平衡程度越大。关于地区经济不平衡程度的泰尔指数的具体计算式如下所示:

其中:T表示区域经济差距的泰尔指数,Gi表示第i个省份的GDP,G表示全国GDP,Pi表示第i个省份的人口数,P表示全国总人口数。

其次,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程度以国际通用的基尼系数表示,投资消费结构不平衡程度用支出法GDP中资本形成总额与最终消费之比表示,而城乡二元结构不平衡程度则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表示。最后,关于对外贸易结构方面,由于我们的理论只涉及对出口的解释,而不包含对进口的解释,故只以出口占GDP比重近似表示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程度。

考虑到我国最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才开始的,故将数据时间段选取为2000~2018年。在这一时间段内,同时包含引进技术的启动期、高峰期和衰退期,能够较好地观察引进式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影响。

(二)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实际情况

根据上述指标,图1至图6(下页)分别给出了2000~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以及五大结构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情况,表1则是对应的数值。从图中可以看到,2000~2007年大致是一个经济的加速期,GDP增速呈现逐年加速的趋势,与之对应,五大结构的不平衡程度呈现上升趨势。到了2007年前后,我国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从引进技术转变为自主创新,经济增速也开始下降,但不平衡结构开始改善。总体上看,基本验证了前文中经济增速和结构不平衡程度存在正向关系,以及不平衡结构之间存在同步关系的结论。

通过对总体趋势的观察,大致可以将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引进式技术进步的上升期,时间为2000~2004年。前文已述,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实质是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而2001年末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产业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引进式技术进步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2000年与2001年的GDP增速分别为8.5%和8.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增长开始逐步加速,2004年达10.1%,而投资消费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程度也开始明显上升,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同时,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程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上升,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程度2002年和2003年上升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年上涨了12.14%,显著高于2001年的9.08%,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年仅上涨5.07%,与2001年相比无明显差异,说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口农产品对农村居民的收入产生了负向影响,抵消了开放带来的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延续到了2003年。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分配差距在2004年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主要是受到2004年初开始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相关政策措施的影响。

第二阶段为引进式技术进步的高峰期,时间为2005~2010年。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比上一时期更快,并且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直至达到2007年的最高点后开始回落。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的背后是技术进步速度的变化,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技术水平逼近世界技术前沿,大规模引进技术不可持续,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各大不平衡结构也相继在这一阶段出现拐点,但拐点出现的时间点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早出现拐点的是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程度的最高点出现在2005年,之后结构不断改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引进技术的区域分布不平衡造成的。由于引进技术是通过国家产业转移实现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受益于引进技术模式,东北地区因为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旺盛下游需求也获得了高速的增长,而中西部地区高速的经济增长则主要来自东部地区的技术扩散,由于地区间的技术传递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距离越远受益越少,因而经济水平呈现梯状分布。在东部地区的技术水平达到世界技术前沿后,技术进步速度以及资源型和重工业型需求都出现了历史峰值,一方面,下游需求下降导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的重心向中西部移动,区域间差距开始缩小。而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的结束,出口增速也开始下降,对外贸易结构很快出现拐点,随后城乡二元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也开始改善。最后出现拐点的是投资消费结构,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为应对经济放缓的压力,启动了很多大规模基建项目,从而抵消了企业部门投资增速的下降,导致拐点延后。

第三阶段为引进式技术进步的衰退期,时间为2011年至今。在这一时期,GDP增速基本呈现单边下降的趋势,比较常见的解释有外部需求冲击期、改革阵痛期或经济周期性波动等,但我们认为这些观点都很难解释为什么我国持续了数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过去的8年间持续下降到7%以下,以及为什么在经济增长减速的同时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程度却有所改善。按照我们提出的理论框架,技术进步并不是孤立的因素,而是以投资为载体,连接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诸多方面,同时影响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的演变。随着我国的技术水平接近世界前沿面,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也接近尾声,一方面可以用于快速提高生产能力的技术在减少,另一方面由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增长方式所创造出来的一些重要需求也在下降,如钢铁、煤炭和化工等。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速的下降是否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就出现问题了?在我们的理论框架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过去以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为基础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以扩大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程度来实现的,高增长与不平衡相生相伴。这一模式走向末期,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逐渐脱离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转向“自然”发展的道路,各大不平衡结构都将开始相对缩小。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引进式技术进步为逻辑主线的分析框架,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与不平衡结构的伴生现象,后续的实证分析也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本文的理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各方面的资源也较为稀缺,想要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只能采用以投资为主要载体的引进式技术进步增长方式,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发展重点部门。在这一增长模式下,生产力的增长是不平衡的,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处于不平衡结构高端部分的高增长,并随着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继续进行,不平衡结构高端和低端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平衡的经济结构,并直接导致了地区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分配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结构又影响需求侧结构,导致进口和最终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对外贸易和投资消费结构的不平衡,而由于有限的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快速增长的产品供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将越发依赖于引进式技术进步模式。

现阶段,我国已经较好地解决经济总量增长不足的问题,但面临着经济高增长不可持续之后出现的各种挑战。虽然各大结构的不平衡程度有所改善,但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为严重,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快经济结构不平衡的改善速度与防止经济增速的进一步回落,是我国目前的重点任务。

(一)促进互联互通,帮助欠发达地区重新融入核心经济圈

生产力不平衡是其他不平衡结构形成的基础,解决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需要从调整生产力结构入手。西部地区是生产力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因为那里具有庞大的贫困人口基数,是我国低端生产力集中分布地区,具有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由于生产力发展长期落后,收入增长也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越发脱离我国的核心经济圈。在信息化、社会化大规模协同生产时代,脱离核心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阻碍。针对这一情况,应加快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包括公路和铁路等传统交通网络,而且包括网络设施、各种信息平台和电子交易平台等。互联互通将有利于推动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技术交流,充分培育和发挥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特色经济资源优勢,从而帮助其提高生产力和收入水平。加大对于西部农村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重新融入核心经济圈,不仅有助于改善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分配结构差距,而且会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投资消费的良性互动

除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所导致的消费总量不足外,高收入群体消费升级缺乏对应消费品,也是阻碍我国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决定了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特征,我国供给能力的增长和结构的演变都受到外部因素的较大影响,长期以来的产品供给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适应外部需求,从而与内部需求结构不完全契合,导致了许多消费者想要消费升级却缺乏对应的产品。因此,需求侧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供给侧,扭转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优化供给结构,引导我国出口导向型产业结构向内需型转换。消费升级有利于将潜在高端需求转化为具有代表性的现实需求,从而推动要素从低端部门流向高端部门,在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下完成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协同调整,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改善。

(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改善贸易结构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引进式技术进步增长方式的完结,对外贸易结构也必将进行调整,我国应该在稳定出口的同时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和高质量发展。第一,扩大从发达国家进口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日用消费品、医疗养护设备等产品,以弥补我国不平衡结构下这方面产品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第二,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对内有利于减轻国内资源负担,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效率,加快国内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外有助于拉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增长,扩大我国的潜在出口市场。第三,扩大有利于转型升级的设备和生产性服务业进口。这有利于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是目前部分产业仍然存在短板情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伟,王灿,赵晓军,等.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5):31-49.

[2]周天勇.消费需求不足型经济下行的成因及其治理的供给侧方案——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的一种逻辑框架[J].宏观经济研究,2017(12):3-21.

[3]朝克,李杰善.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3(2):160-164.

[4]匡远凤.选择性转移、人力资本不均等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经济问题,2018(4):23-35.

[5]刘智勇,李海峥,胡永远,等.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兼论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缩小[J].经济研究,2018(3):50-63.

[6]陈斌开.收入分配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研究和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1):35-51.

[7]靳涛,邵红伟.最优收入分配制度探析——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倒“U”形影响的启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5):44-64.

[8]江春,曹棣泉.中国收入分配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J].宏观经济研究,2010(5):39-43.

[9]李江一,李涵.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结构:基于相对收入理论的视角[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8):98-113.

[10]赵剑治,陆铭.关系对农村收入差距的贡献及其地区差异——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1):363-390.

[11]陈璋,黄伟.中国式经济增长:从投资与强制性技术变迁角度的一种解释[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18-24.

[12]方福前,马学俊.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与出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6):64-75.

[13]陈欢,王燕,周密.中国制造业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行业差异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2):60-72.

(责任编辑:许志敏)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
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