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新型家校关系是新时代开创校园新生活的突破口。学校基于学校生源结构复杂的特点,通过“紫马甲行动”“乡土课程建设”“‘家·校·社’联动”等措施,在整合融通各种教育资源的同时,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合力,创设了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新机制,形成了校园生活的新局面,呈现了家校合作的新生态。
【关键词】家校合作;资源整合;融通转化;校园新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7-0024-03
【作者简介】王培颖,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上海市闵行区福山实验学校(上海,200240)校长,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
学校和家庭既是学习共同体、教育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能够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就能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
笔者所在学校生源结构复杂、家长职业和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如何将参差多态的家庭教育资源与学校活动进行整合,使校园生活焕发新面貌、生成新常态、新生活是学校思考的重要问题。学校对“如何理解家长教育参与的价值”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对“如何促进不利处境家长的教育参与并实现其价值”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将多种教育文化因素纳入构建校园新生活的视野之中,开展了不同类型和不同主题的校园活动,有效融通了“学校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和学生自我教育力量”,開创了校园生活的新样态、新格局和新图景。
一、“紫马甲行动”:培育校园新生活建设的组织群
“紫马甲行动”已成为学校的品牌,其缘起是学校给每一个参与学校事务的家长订制的紫马甲。
学校围绕校园新生活的创建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了“三级九部·双主任”和“校外志愿者辅导员”聘任制度。学校在实施开放办学的过程中,策划并设计了“三大领域”“六个维度”“十八个方面”家校合作功能体系,把办学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交给家长,让家长在了解学校的基础上与学校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切实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学校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家长的全面参与。“家长督学制”让普通的家长也能够实现从简单的配合者、支持者向管理者、决策者的角色转变。“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个新观念能唤醒家长教育责任的回归和教育行为的自觉,使得边缘化的家长逐渐从陪伴学生成长的配角升格为引导学生成长和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导者,积极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了弥补校内教育资源专业结构不足的遗憾,社区还为学校聘任了“法制教育指导员”“医教保健指导员”“科普知识指导员”“乡韵传播指导员”和“消防安全指导员”等一大批“专业人士”进校指导,更好地发挥了社区教育资源优势,最大程度满足了学生对个性化成长课程的需求。
家校合作管理委员会参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等系列活动,形成学习型家庭教育队伍,在提升家长自身家庭教育水平的基础上与学校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构建更具内涵家校合作文明共生体、教育共生体,乃至命运共同体。同时,相应的自运行机制也逐步形成,相继有“专题议事制”“安全护校制”“家庭互动制”“交接传承制”“育儿慧说制”等十项制度出台,通过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实施。
二、“小家乡·大中国”:编织校园新生活有机融通的资源库
学校任何活动都是具有开放性的,我们要创造学校新生活,就要改变师生在学校的日常生存方式。学校以多元文化资源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需求,不断设计开发内涵丰富的课程活动,在高度融通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推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体发展。
为了进一步整合家校合作的教育资源,学校对学生及其家庭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搭建“品年味·重乡情”亲子喜乐会,“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韵文化坊,“家乡游戏跟我学”健身游乐堂和“人杰地灵大中华”学习大讲堂,开展了“畅说美丽大中国”乡土文化系列活动,形成了“环境中渗透、学科中体验、感悟中提升”的教育路径,将学校“共生文化”落地,成为润泽每一位师生、家长及社区共同体文化精神品质的源泉。
每逢传统佳节,各年段都会根据年级特色设计丰富的主题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每逢春季开学,学校师生、家长把“年”带进学校,在“南国风情馆”“大漠风情馆”“红色摇篮馆”“灵动江南馆”“北国风光馆”里,孩子们从家乡带来了土特产,甚至还有海沙、红泥、高粱和玉米。此外,学校将家校活动发展为校本微课程建设,创建“家长资源库”,相继开发实施了“畅说美丽大中国”校本微课程系列,如“小家乡·大中国”特色微课程等。通过家校携手开发课程的形式,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课程的育人价值,使得“家校合作”从“形融”走向了“神融”。
三、“家·校·社”联动:开拓校园新生活创建的实践场
社会文化资源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拓展学生视野、形成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保持对整个社会发展之敏感性都具有重要意义。自2005年起,在区教育行政部门、江川路街道党工委、敏众公司的鼎力支持下,积极打破“文化围墙”,坚持“公益事业联办、文体活动联建”的文明共建目标,依托“江川香樟家园”管理网络,建立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学校与社区的“教育一体化”的推进机制(见图1),校园生活也由原来单维的“文化孤岛”转化为多维的“文化共同体”。
我们以社区教育活动为载体,重视家长社群的培养和发展,充分借助家委会的力量,组织亲子拓展、妈妈集市义卖活动、家庭联谊和不同类型优秀家庭的创建活动,赋予文明家庭新内涵。学生走出家门,通过研究活动深入了解社区,参与到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滋养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小公民意识,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担当。
此外,汽轮小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通过长程设计开展“行知上海、聚焦闵行、探寻社区”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帮助学生了解地区间多元文化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协同各级各类教育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艺术教育基地,通过开展微故事、微留言、微视频展示等交流活动,如“学农基地”“重工业文化交流中心”“相约神舟飞船”“走进Inter创意园”“有机堆肥大本营”等,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构建了一个“全域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谐教育生态大环境。
基于学校生源结构复杂的特点,我们将家庭、学校、社区等教育力量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家校共育、融合共生等创新机制的教育实践活动,师生、家长积极主动成长,向着完整、丰富、精神灿烂的境界持续努力,学生、教师、家长通过融通学习、协同教育,形成了新的合力,并开始享受这种充满生命成长的学校新生活: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家庭教育高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