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璐
【摘 要】内观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提问“别人为我所做的”“我对别人的回报”“我给别人带来的麻烦”的形式来进行。内观疗法的主要类型有集中内观、分散内观(日常内观)、记录内观、通信内观,目前在治疗领域、教育领域、成瘾戒治领域广泛运用,并收效甚佳。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内观疗法有望在中小学生人格发展、自我完善与人际提升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运用。
【关键词】内观疗法;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8-0007-03
一、内观疗法的起源
内观疗法是日本心理学家吉本伊信于1937年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内观疗法的定义为:“内观疗法,对于为了解脱内心的烦恼和问题而来做体验的内观者,通过自身的内观体验,在精通内观的专家(面接者)的帮助下进行白我观察。此时,面接者在屋内一角设立屏风,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可以遮蔽外界刺激的环境,内观者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地深入自己的内心,从过去到现在,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产生的‘我接受他人的“我给予他人的’以及‘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3个方面的问题上,进行冷静具体的同顾。在这样的过程中,让他重新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
二、内观疗法的心理机制
内观疗法围绕3个主题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反复同忆,即“别人为我所做的”“我对别人的同报”“我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内观者在内观、自省中发现自己已经得到过许多爱和温暖,得到过许多生命的乐趣、幸福,被淡忘、被忽视的一切重新在记忆中闪亮,有的甚至光辉灿烂,使内观者进行爱的重新体认。同时,同顾自己给对方造成的麻烦还会唤起羞愧感、罪恶感,情感的交织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内观者脱离自我中心,更好地倾听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重构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加强内心的力量。
(一)自我发现
自己我发现(自我洞察),是通过同顾和检讨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彻底反省,从而比较自己对他人的冲撞和他人对自己的慈爱,不断洞察自我的存在与他人的关系。通过不断自省,分析并纠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态度,改善人格特征。
(二)爱的发现
在内观中感受“爱”最强烈的,莫过于发现“别人为我‘给予’,而我却对别人造成伤害,尽管如此,别人仍然会宽恕我”。换言之,“自我牺牲”的宽恕才是人类最高的“爱”。因此,“爱的发现”是内观疗法发挥疗效的根源。
(三)罪恶的意识与接纳
吉本伊信主张,内观的目的在于祛除“我执”。要祛除“我执”,在内观上需要先察觉白己的“我执”。以内观疗法自我省察的三个观点来看,就是要察觉到自己得到别人的恩惠太多,却未感恩图报,反而带给别人太多的麻烦,自己的自我本位、放任、傲慢、缺乏体贴是这些罪恶的根源。
(四)爱的重新体认,同理心及共同意识的建立
内观疗法除了要求察觉个人的罪恶,同时也强调要察觉他人的爱。“爱的自觉”在内观疗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1.爱的重新体认。
从正面去内观他人的爱就能同忆过去自己所遗忘的爱,并且去感受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因此,过去认为自己未被爱而有被害意识者,一旦想起自己被爱的事实,心理上会有很大的冲击,内观加深。
2.同理心与共同意识的建立。
同理心是共同意識的基础。共同意识即自己和别人的连带感,人们通过有共鸣的过去产生连带感,一旦失去连带感就会产生空虚与孤独的疏离感。从内观疗法的观点看,内观带动以爱为基础的同理心,使内观者与他人产生连带意识,最后克服空虚与孤独感。
三、内观疗法的类型
(一)集中内观
集中内观时间设定为一个星期。在这期间每天早晨5:00起床,晚上9:00就寝,中间这段时间都在屏风内采取轻松的坐姿持续进行内观。面接者每隔1.5—2小时左右对内观者进行面接(“面接”即会面、见面之意),每次约3—5分钟,指导内容为要点性地询问刚才一段时间内观的内容,然后予以适当鼓励,再指导下一步内观的内容,使内观者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分散内观(日常内观)
分散内观每周进行l—2次,每次30分钟,场所不限,方法、顺序和集中内观一样,按生命的时间轴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朋友等进行内观。也可以对每天接触的人进行内观,以最近发生的事为主,继续集中内观的做法。分散内观多用于集中内观后的维持治疗。
(三)记录内观
记录内观是每天以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内观,方法与分散内观相同,按生命的时间轴对周围的人进行内观,或对每天接触的人进行内观,然后定期向指导者进行内观报告。一般而言,最好在集中内观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散内观或记录内观。
(四)通信内观
通信内观指用通信的方式进行内观治疗和指导。针对时间不便、空间距离较远的内观者,可以采用通信的方式进行内观治疗,最好在集中内观的基础上进行。内观者将每天的内观内容收集起来进行整理,用通信的方式请指导者给予指导。通信内观内容与分散内观相同,按生命的时间轴对周围的人进行内观,或对每天接触的人进行内观。
四、内观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发展与变革,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呈现上升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内观疗法作为起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能彰显其优势。
(一)与学生的人格发展目标契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为目标,内观疗法在其治疗机制中体现了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学生在健康型罪恶感的体验中,感受到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关爱与包容,而白己的付出甚少,由此思考如何“爱人”,有助于勤勉、利人、感恩、谦虚等积极品质的开发与养成。
(二)与学生的自我完善方向一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的自我,是对“我是谁”“我可以成为怎样的人”“我该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内观疗法通过对亲近的人和事进行系统同顾,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寻求对社会的适应,并确立自我完善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塑造个性,充分发展自我。
(三)与学生的人际提升需求呼应
内观疗法的三个问题促使学生产生对重要他人的感恩、愧疚之情,改变心理活动中的不良状态和形象,将以自我为中心、利己、对他人仇恨,转变为诚恳、谦虚、对他人感激,从而学会爱父母、爱他人,为学生人际关系的提升奠定良性的基础。画
【参考文献】
[1]真荣城辉明.内观疗法[M].王祖承,黄辛隐,南达元,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