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摘要:将图画运用于习作教学,能帮助学生“把隐性的语言进行图画化先期加工,以实现思维的条理化、语言的形象化”,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难题,让他们乐于动笔、敢于表达。在素材积累、有条理的叙述、深入表达情感等环节运用图画,让学生穿梭于图片与文字间,主动倾吐,自由表达。
关键词:习作教学图画表达
将图画运用于习作教学,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习作支架,帮助他们“把隐性的语言进行图画化先期加工,以实现思维的条理化、语言的形象化”。将图画运用于习作教学,能够有效打通习作与生活之间的屏障,以画图的方式展示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难题,让他们乐于动笔,敢于表达。
一、在素材积累环节运用图画
积累丰富的素材,是完成优秀习作的前提。在习作教学中引入图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是积累习作素材、引发习作动机的好方法。
引导学生完成“写写身边熟悉的人”的习作时,我引入绘本《我爸爸》《我妈妈》,启发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然后以“看”“夸”“画”“写”的方式链接生活:“你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跟绘本插图中的爸爸妈妈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呢?这节课咱们就来‘夸夸我爸爸(妈妈),画画我爸爸(妈妈)’。也可以由爸爸妈妈扩展到你熟悉的其他人。”
学生对绘本充满浓厚的兴趣,看着一幅幅简洁、幽默、夸张的图画,他们情不自禁地将图文结合起来进行模仿性描述,并自主创作漫画。比如,有位学生这样写自己的妈妈:“我妈妈美若天仙,仿佛仙女下凡;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温柔起来像只小花猫,凶起来像只老虎,跑起来比羚羊快,跳得比袋鼠高。在我的世界里,她比姚明高,比孙杨游得好,比邹市明打拳厉害。我爱我的妈妈!”她还为自己的文字配了图(见下页图1)。
妈妈是孩子最熟悉的人,因此描写也格外生动、到位。小作者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把妈妈温柔、发怒及平时生活中干练神勇的一面描摹得活灵活现。我对这样的习作形式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其他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写、画画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有了习作模板,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激活。除了写爸爸妈妈外,还有写爷爷、奶奶、舅舅、姐姐、弟弟的;除了写长相、性格外,还有写力气、脾气、特长的;除了写实、直接描述外,还有用夸张、想象等手法的。比如,有学生这样写自己的舅舅和姐姐:
(1)舅舅力气大得很,他能把一位巨人举起来。其实,他只能把我抛到半空中。当时我怕极了!不过,每次他都能稳稳地接住我。
(2)姐姐发起火来很恐怖。生气时,她就是一只实实在在的大老虎!现实中,她会把我打得很惨,她还敢和妈妈吵架!
这两段表达,让幻想自由驰骋,将人物的特点于真实细微处、妙趣横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画元素的介入,让学生循着“读绘本故事—生成话题—图文共生—得言得意”的思路,采用将文字叙述与组块式图画有机结合的方法,有效打通了文字表达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发现习作素材的视野更广阔,轻松解决“写什么”的难题。
二、在有条理的叙述环节运用图画
有条理、有层次的叙述往往能使文章内容清晰明了。上述示例通过图画由外而内渗透,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促进表达。下面要谈的是由内而外进行表达,再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叙述内容,是一种还原。但这种还原需要经过作者心理的“加工”和“过滤”,方能使表达的内容场景化、视觉化、生动化,使作者的思维条理化、形象化、层次化。
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次……”写首小诗时,我先让他们回忆生活中自己开始不会做、后来终于掌握的本领,然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自己“学本领”的经历。我先为学生提供了表述范式,然后配上自己画的简单插图,告诉他们:第一次学,肯定会有学之前的表现、学的过程中的探索、学之后的收获和感受。有了这样的示范和引领,学生茅塞顿开,纷纷表现出了乐于动笔、敢于表达的激情。下面是其中一名学生的诗作和为诗作所配的画(见下页图2)。
打羽毛球
开始,我不会打羽毛球,
不是打斜了,
就是没接到。
打得一塌糊涂。
哎,我好失望!但我毫不气馁,
依然坚持,
发球,
捡起,
发球,
捡起……嗨,没过几天,
我会发球了哎!
我会接球了哎!
我学会打球了哎!
哈,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图2
这首诗的小作者选取“不会发球、接球”“不断练习发球、接球”“终于学会发球、接球”三个阶段,展示自己学打羽毛球的经历。每个小节的内容都比上一小节更令人期待,不断带给读者惊喜感。尤其是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中感叹词的使用,形象再现了小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在深入表达情感环节运用图画
好的作品,离不开作者真情实感的融入。灵活运用图画,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习作的桥梁,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更自然地抒发情感。
引导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前,我先展示了一位学生的范文,并重点强调了此文的亮点——对心理变化的把握比较到位,注重以情感打动人。之后,我鼓励学生写一写、画一画自己难忘的一件事,并在习作中有意识地呈现自己当时的心情。对于刚接触习作的学生来说,很少有人能自主意识到可以进行情感描写。有了范文的指引和教师的提示,学生习作时就会有意识地向这方面靠拢。本次习作,学生的情感“大爆发”,让我见识了他们心底的澎湃。图3展示的是一名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写自己滑旱冰时的经历。
图3
从这篇图配文的习作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小作者随风飞扬、跃动的辫梢,灵动多变的线条组成的丰富表情,而且能透过小作者生动、夸张的表情窥探其沮丧、小心、欣喜的内心变化轨迹。而这些内心变化轨迹,又让整个画面喷发出有着蓬勃生命力的灵气。
“图画给了写作一个支撐点,让写作过程具体化、立体化,便于学生梳理和表达。”图画,是沟通小学生心灵和文字的桥梁,让学生自由穿梭于图片与文字间,主动倾吐,自由表达。
参考文献:
[1] 高修军.“图画转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