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与教学落实

2019-09-10 07:22丁雪飞
关键词:要素内容教材

【主持人语】2019年秋学期,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全面投入使用。教材以“语文要素”为主线,在每个单元安排相应的训练内容。如何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将这些语文要素落实到语文实践中,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是需要一线语文教师重点思考的课题,也是全新的挑战。本期《独家策划》栏目的3篇文章,呈现的是“丁雪飞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教学探索,分别聚焦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与教学落实、阅读单元语文要素的编排

摘要: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单元训练的主线。语文要素的明确,解决了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使教材更加便教、利学。语文要素的编排,纵向层面突出目标序列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横向层面突出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的落实,需要置身语文要素序列语境,先通过整体“读”、局部“读”,“读”透教材,再从整体入手,灵活把握教材内容,开展针对性教学。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编排特点整体把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表现为每个单元都贯穿“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其中,语文要素是单元内容的主线。语文要素,即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会围绕“阅读”与“表达”安排训练内容,并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也都围绕单元训练要素设计,目标明确,操作性强。语文要素的明确,解决了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使教材更加便教、利学。

一、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

语文要素的编排序列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分析,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纵向层面:突出目标序列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从纵向层面看,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等方面,教材统筹规划语文要素的目标序列,力求做到目标精准,体现出连续性和发展性。

在之前年级和本年级之前单元出现过的语文要素,在之后的内容中还会反复出现,且线索清楚,由易到难,呈螺旋上升状,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如“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首次出现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再次出现,聚焦“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次出现时强调“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后续年级则要求“阅读时有积累语言的习惯”。再如“默读”在二年级首次出现时要求“开始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出现時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做到一边读一边想”;五、六年级则重点训练提高默读速度,学习浏览、扫读等。

(二)横向层面:突出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横向层面看,自三年级开始,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中都围绕“阅读”和“表达”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贯穿方法指导,明显指向语文要素的落实;课后思考练习题重在进一步提炼和运用与语文要素相关的方法;《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则主要是对相关学习方法的训练、梳理和总结。每个板块的语文要素,内容环环相扣,力求将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落到实处,体现出了明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例。导语以“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揭示了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包括“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结构体例与本册其他单元相似,基本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组成。本单元编排的三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从学策略到练策略,再到用策略,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测。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是给予学生策略的示范与指导。文中的旁批引导学生顺着故事情节边读边想,了解、梳理预测策略。课后思考练习题将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渗透其中。第二、第三篇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不会叫的狗》都是略读课文,用于综合运用预测策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后第一道练习题,以四个学习伙伴对话的方式,强调了预测时的注意事项,如要注意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要依据文本的内容和生活常识,要有依据,等等。其中,第四个学习伙伴提出的“当发现自己的预测和故事的实际内容不同时,我会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接着猜测后面可能发生什么”回应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习题中的“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第二道练习题是“读读下面这些文章或书的题目,猜猜里面可能写了些什么”,要求学生试着运用依据文章题目预测的策略,又和《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我在图书馆里找书看时,会先看标题,猜猜书的大致内容,再决定要不要看这本书”呼应,强化了预测策略在阅读中的作用。《不会叫的狗》的课后练习题,聚焦猜故事的几种结局,强调预测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随后的《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同伴名字的来历和含义,《习作:续写故事》给出开头,让学生写一写接下来会发生的事,都是对预测策略的巩固。《语文园地》里的“交流平台”则主要是梳理总结方法。

这种围绕某个语文要素同时推进听、说、读、写的综合编排思路,整体考虑到了单元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构建了综合能力的训练体系。

二、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的落实

(一)置身语文要素序列语境“读”教材

“语文要素序列语境”,即同类语文要素在整个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和语境。同类语文要素一旦进入序列语境,其知识价值和教学意义就会相对明确。上文已提到,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被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按一定的梯度分布于各个年级,形成了特定的语文要素序列语境。这就要求教师研读教材时要以更宏观的视域,置身这一语境“读”教材。

1.整体解读,瞻前顾后。

解读每册教材每个单元的不同语文要素,教师需要观照整体,“瞻前顾后”:明确某个语文要素在本次教学之前已经训练过几次,在本次教学之后,还将进行怎样的训练;搞清楚这个语文要素在之前教学和本次教学中分别承担着什么功能,要怎样使用才能让功能最大化。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导语是“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与此关联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意在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复述故事的能力。

综观整套教材,四年级上册就已经安排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如第七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便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后练习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凸显了这一要素。本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对与这一要素相关的方法做了归纳总结:“我发现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盘古开天地》。”“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盗火》。”“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提出“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附加了“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第八单元又提出“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交流平台”对小学阶段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相关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旨在加强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夯实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复述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提升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体解读整套教材,二年级建议借助图片、表格、示意图等讲故事,三年级要求详细复述,四年级要求简要复述,五年级要求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故事在五年级又安排过两次训练:第一次是在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推进;第二次是在下册第二单元“古典名著”的主题阅读单元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建议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有了这样瞻前顾后的整体观照,教师就会认识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学过的语文要素在之后的语文实践中的反复运用,需要以此不断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复述”虽已反复出现,但“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却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属于新学,要引起重视。

2.局部解读,厘清边界。

除了立足整套教材观照语文要素,还要立足该语文要素在单元中的分布,把握课文在哪个单元,该单元人文目标和语文要素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要思考语文要素是怎样通过课文、课后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等实现合理分工的;要考虑这些分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逐步推进、层层落实。厘清边界,才能做到针对性教学。

仍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共安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和略读课文《牛郎织女(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在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第一题中得以考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默读课文,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样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牛郎织女(二)》文前的阅读提示则是:“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联系上一篇课文,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图上配什么文字。”这一阅读提示明确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用上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了解故事的结局,即了解课文内容;二是以连环画为依托,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本单元的每个板块中也是逐步推进的。《猎人海力布》课后练习第二题的要求是“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牛郎织女(一)》课后练习第二题的要求是“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建议通過“丰富故事的情节”“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等方式,把故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习作:缩写故事》则要求学生通过摘录、删减、概括、改写等方式,把故事简要地介绍给别人。《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给出了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具体方法,即“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可以来点儿小创作”“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如,讲《猎人海力布》,用海力布的口吻讲述,会更加亲切,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如,讲《牛郎织女》,可以说说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下凡时间的”“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结局,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如,先说有一块石头是猎人变的,再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总之,教师应当站在整套教材和单元整体的高度,明确每个年级、每个单元语文要素传递的知识、方法的功能和价值,拾级而上。

(二)置身语文要素序列语境“教”教材

把教材“读”清楚了,教师便能置身语文要素序列语境,从整体入手,灵活把握教材内容,开展针对性教学。仍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笔者顺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两条线,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

1.把“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与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猎人海力布》第一课时的教学核心目标是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笔者让学生通过“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了解主要内容。

“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都是对学过的语文要素的运用。从上文提到的“默读”在不同年段的不同要求可以看出,五、六年级重在训练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让他们学习浏览、扫读等。“提高阅读的速度”在本册第二单元中要求“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带着问题读也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要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本单元要求学生学着运用。由此,笔者先为学生提供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最后内容了”。接着,笔者布置了两项任务。(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在课文中标记出来,并想一想这样划分的依据。(2)课文第3—10自然段具体写了海力布的两件事,请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两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画出能够提示相关内容的关键词句,再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通过提炼事件、画出关键词句,学生捕捉关键信息、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2.把“复述”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

通过“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的训练,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复述,将复述与《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的内容结合,促使学生实现创造性复述。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可以通过提炼事件、画出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复述时,还需要搭建一个复述框架,并将这些关键信息组织起来。由此,笔者启发学生:“民间故事之所以能够口耳相传、流传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情感。大家再读读《猎人海力布》,试着为这个故事搭建一个框架,并把你觉得能够突出海力布形象的词句用进去,复述一下。看谁的复述最吸引我们。”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他们再次回到课文,斟酌品读,圈画批注,梳理出了“从前”“有一天”“过了几年”“今天晚上”这样能够串联整个故事的时间词,整理出“打猎→救小白蛇→获得宝石→听到群鸟议论→劝乡亲们搬离→变成石头”的复述线索,进而流畅地复述故事。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引导:“民间故事的语言大多平实、有趣,情节生动。要想把故事讲得深入人心,可以试着添加一些与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等相关的内容,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让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动人。”带着这一学习任务,学生再次回到课文,找出了“急忙”“再三叮嘱”“大吃一惊”“非常悲痛”等能够体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圈出了“搭箭开弓”“重谢”“仔细一听”“急得掉下了眼泪”等表现人物行为的词语。将这些关键词语纳入自己的复述话语系统,学生的复述更为生动了。

流畅复述、生动复述不等同于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内化文本语言,还要能对文本语言进行创造性改造,有自己的独特生成。此环节,笔者先以文中句子“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做抓手,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改造”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的细节:“此时,你就是海力布,我们就是乡亲们。我们谁都不相信你,你急得都掉下了眼泪。你会对我们说什么?怎么说?”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读过的描写人物着急时的句子,用 “急得语无伦次,泪花直冒”“急得跳脚,恨不得把乡亲们一个一个拉走”“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等句子描述当时的场景。按照这种方式,他们先后“改造”了“救小白蛇”“到龙宫取宝石”“听群鸟议论”等细节,说出了许多富有个性和新鲜感的句子。接下来,笔者根据课后练习“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的部分”,设计了“通过‘变换角色’创造性地讲故事”的学习活动:

角色一:假如你就是众乡亲中的一人(可以是孩子、成人、老人),请把你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讲出来。(提示:讲述时尽量用上课文中最打动你的词句,尝试用自己掌握的词句再现故事,凸显海力布舍己救人的精神。)

角色二:假如你是海力布,你被老龙王和小白蛇救活了,又会讲话了。这时,你会怎么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提示:“你”先后三次劝说乡亲们搬家,每次劝说前“你”心里都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對乡亲们说的?讲述时尽量用自己想用的词语和句子。)

上述两种角色体验都对创造性复述提出了要求,且具有层次性:以乡亲们的口吻复述故事,主要指向海力布的外在表现,较为容易;以海力布的口吻复述,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展示人物的想法和做法,难度大一些。这一学习活动的设置,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复述空间。

3. 把“复述”与练笔结合起来。

流畅、生动、创造性的复述,是进行扎实练笔的前提。《猎人海力布》一课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通过摘录、删减、概括、改写等方式,把故事简要地介绍给别人。“交流平台”建议“为了使故事更有新鲜感,可以来点小创作”。这些都为复述与练笔搭建了桥梁。

根据课后小练笔内容,笔者出示了学习任务:

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从下面的两种开头方式中任选一种:

情境一:从前有一个猎人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很尊敬他。……

情境二: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块石头是一位猎人变的。……

上述学习任务的设置都是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走进民间故事的表述系统,运用民间故事的话语方式书写故事。这两项任务也有层次性:情境一是一般的故事表述模式,适合大多数学生“写故事”的心理;情境二运用了倒叙的方式,能够启发学生变换方式书写故事,在结构上体现出一定的新颖性、创造性。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学生需要不断梳理、总结、分析、想象、转换,使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既是学生书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探索,又是他们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成果。

综上,语文要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单元教学的主线。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才能读透教材,用好教材。

参考文献:

[1] 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6(26).

猜你喜欢
要素内容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