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惠光
摘要:2018年秋季入学的江苏等八省(市)高中一年级学生将参加“3+1+2”模式的“新高考”。“新高考”视野下,地理高考复习应做到:按学期分解教学内容,按课时梳理知识结构,统筹制订复习计划;适当延伸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把握高考命题导向,重构复习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强化读图指导,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地理复习新高考内容重构教法创新
2019年4月23日,江苏、河北、辽宁、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八省(市)发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将参加“3+1+2”模式的“新高考”。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两科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新高考”方案将文、理科完全打通。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被选为再选科目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再选科目的评价采取等级赋分的方式,等级高低导致的绝对分差将明显拉大。因此,地理高考复习教学应寻求新的对策。本文试做探讨。
一、制订计划:统筹学期和课时
(一)学期计划:分解教学内容
在制订复习教学计划时,我们将一学期的计划分为4个月计划,每个月计划分为4个周计划,每个周计划又包含4—5个课时计划。重要的专题内容如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区位等可以安排一个月的复习计划,其他内容则以周为单位安排。部分计划如表1所示。
(二)课时计划:梳理知识结构
高考复习时,教师要针对考试说明调整教学顺序,围绕关键词或线索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例如,人文地理可以打破教材“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的编排顺序,以“区位”进行重构,更突出主干知识。再如,自然地理可以围绕“运动”进行重构,如地球运动、气流运动、水流运动(洋流)、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等;也可以围绕“分布”进行重构,如海陆分布、地形分布、气候分布、洋流分布、自然带分布、矿产分布、人口分布、城市分布、农业地域分布、工业地域分布、交通线(点)分布等。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案简明扼要地梳理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探究关键点、易混点,力求宏观上突出能力训练及方法引导。我区高三复习学案上常留有一块空白的部分让学生自主建构,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与理解。例如,《世界的气候》一课,在给出部分提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气候的影响因素以及气候的类型等知识网络(见图1)。
二、重构内容:适当延伸,合理挖掘
(一)延伸:初高中知识衔接
纵观中学地理教材,系统性很强。以人教版初中和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与高中必修1第一章的衔接如图2所示。
纬线与经线、纬度与经度、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概念在初中阶段已经涉及,高中阶段教学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交替与地方时、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时,需要以相关初中地理知识为铺垫。因此,复习“地球运动”相关内容,应当对初中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完善知识体系。
初中八年级下册与高中必修3的联系如图3所示。
初中八年级下册以中国区域地理知识为主,而高中必修3的主要内容为区域发展与区域环境。若缺乏初中区域地理的知识基础,学生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就会缺少依托与铺垫,无法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拓展。
因此,在高考复习时,教师不能局限于高中教材内容,应适当延伸,回顾夯实初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系统地建构知识体系,理解重点与难点。
(二)挖掘:把握高考命题导向
分析近年高考命题不难发现,自然地理的高考命题呈现“难、活、宽”的特点。高考复习时,教师一定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指导,梳理好重点,把握好难点。针对自然地理相关试题越来越难、越来越活的情况,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教师一定要“讲清、讲透、讲活”,除了注重概念、原理辨析外,还要进行延伸拓展,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对核心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多做探究与变式训练。
区域地理的高考命题呈现“全、实、微”的特点。高考复习时,教师要重视区域地理内容,着重复习小区域、小流域的内容。尤其要在地理空间定位、世界重点区域与国家、中国疆域与行政区划、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等内容上做深入讲解和练习。
人文地理的高考命题呈现“活、新、变”的特点。高考复习时,教师要多以热点区域为研究对象,提高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关注度。比如,要引导学生除了对“雄安新区”“2022年冬奥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近期热点多加关注外,对于“东北亚地区”“中东地区”等长期热点区域也要留意,适时更新、整合已有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分析与之对应的人文地理原理,更加扎实、有效地展开人文地理的复习。
三、创新教法:强化读图指导
图示往往是地理学科表达的主要形式,以图载文能够更好地呈现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特征等。高考复习,尤其是區域地理的复习中,应着重于读图、填图以及绘图练习,强化“江苏”“中国”“世界”三幅图的训练,熟练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及区域图的判读及辨别分析。对于地形图要做好变式分析,对于区域图要多做不同区域及同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分析。教学相对复杂的内容,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后,将其过程与结果以直观图示表达,能够实现对文字内容或复杂思维过程的直观、简洁、序列化和类别化处理。因此,高考复习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的读图指导。
一般来说,气温年较差大于15℃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小于10℃可以认为海洋性较强;月降水量少于10 mm,描述时称为稀少,10 mm—50 mm为少雨,50 mm—100 mm为多雨,大于100 mm为丰富。我们对常见的气候类型判断设计如图4。图示更直观,比起文字解释更简便,也更便于学生整体记忆。
再如,对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进行图示设计,如图5。借助图示,抽象的正午太阳高度随日期的变化情况变得更具体,可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其变化特征与规律。
参考文献:
[1] 夏向荣.浙江省新高考方案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想[J].物理教学,2015(7).
[2] 李芒,蔡旻君,蒋科蔚,等.可视化教学设计方法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3(3).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