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7岁,在小学教育里“琢磨了一辈子”的隋庭升老师被称为“小学教育里的‘大先生’”。这里的“大”应该不局限于他的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不局限于他以令人仰慕的学识和阅历、以令人敬重的为人和品格塑造着学生,还体现于他那敢为风气之先的胆识与勇气,体现在他始终怀有基于儿童认知规律的“大”理想,始终带着与众不同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始终脚踏实、40年不变、坚定地做着小学教育。他走过的路,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不断前行的路。
2018年,在大连电视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档节目里,恰好在1978年46岁时被任命为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校长、如今87岁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隋庭升作为大连教育界的前辈、大连基础教育40年巨大变化的探路人、亲历者,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
在采访中,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的他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带给他观念上的冲击,也回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和对他工作的推动。他清楚地记得,为了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当时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两个坚持”——坚持走教育科研之路,坚持把学校教育放开搞活。
为了全面践行这“两个坚持”,在担任中山路小学校长的20年里,他从教育到教学,从考试到课堂,进行了多项改革,目的是将学校打造成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的、欢乐的、生活的园地”。这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是提出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四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玩,二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十幾万教师来学习的“新思路作文”教学改革。如今,已退休20多年的隋庭升校长,仍不懈推动着这项研究的深入和创新。
回望40年前中山路小学的改革之路,梳理隋庭升校长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他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面,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更是铺路人。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观点,与后来的素质教育思想、当今的核心素养理念和育人目标高度契合,直到40年后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闪耀着教育的智慧;他在当时从教育到教学所做的尝试,至今看来,仍然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多管齐下的改革:德育、教学、考试,关键要素一个都不能少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经过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文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系统地进行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的加强,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已经在小学工作了20多年的隋庭升,对文件中指出的问题感同身受,对中央提出的方向充满信心,对自己肩负的使命积极践行。在大连本土教育家冷冉先生的引领和鼓励下,他从学校改革的关键环节着手,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山路小学的德育、教学和考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目标和方案。
德育评价:变“一支笔”为“多渠道”
德育工作历来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山路小学从1982年起,就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可隋校长发现,德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德育评价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他认为,长期以来,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是靠班主任期末所做的操行评定来完成的,这种由班主任一个人、一个学期写一次、用一支笔为全班同学做品行鉴定的方法弊端很多,其由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和局限性带来了德育目标的形同虚设、德育方法的流于形式、德育语言的含糊老套,最终导致德育效果的差强人意。
于是,从1983年开始,隋庭升校长制定了包括“政治思想、人生目标、道德品质、思想方法、分辨是非等5个方面15项内容的目标管理方案”,形成了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它以“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有社会主义公德、有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一总目标为养成性德育目标,具体分解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情感认识、品德能力、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基础上的分解,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认识”,判断能力、自制能力、有恒能力等的“品德能力”,学习习惯、礼貌习惯、守纪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等的“行为习惯”,诚实正直、谦虚宽厚、勇敢坚毅、惜时守信、开拓进取等的“个性品质”;第三个层次把第一、第二层次上的各要素按低、中、高三个学段定出具体要求,构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具体目标体系。比如“五爱”的情感认识,低年级要求形成“情境型”,中年级要求形成“感性型”,高年级要求形成“初识型”。
目标有了,实施德育的策略也随之确定,内容精,说理实,形式活;实施德育的途径同时产生,除国家规定的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及家校合作外,学校开设了教育课、信息课和思想品德评定课;实施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道德讲解法、典型引导法、集体感染法、环境熏陶法、教育示范法、舆论扬抑法、兴趣活动法、个别谈心法,等等。
德育的结果最终需要检验。学校将思想品德评定纳入学校思想教育的整体目标管理之中,对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定的内容和方法实行改革,建立了以目标管理为核心,分层次、足以发挥整体育人功能的德育考评机制,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置于一个大的系统中进行。
改革后的学校思想品德评定方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按高、中、低三个年段进行考评,三个年段的要求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变“一支笔”为“多渠道”,由过去的班主任一人评定为学生本人、学生群体、家长和班主任相互沟通后,从不同方面“多渠道”评定,且每学期分为期中、期末两次进行;评语明确、具体,不再写千人一面的套话;评定方法简单易行,学生实事求是地按“规范”要求对照自己的表现,把各项累积起来填入表格,先自我评定,再小组评定、家长评定,最后由班主任综合评定。
改革后的第二年,1984年,这项改革成果便受到了辽宁省政府的肯定,中山路小学被授予“省文明学校”“辽宁省先进单位”等荣誉,其经验不仅在区内推广,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中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前来了解、学习。国家教委负责人在1986年专程前来考察,邀请隋庭升校长到北京介绍情况。最终,这项改革影响到了国家正在制定的《小学德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增加了“考核”一章,将德育评价纳入其中。隋校长作为5人专家组成员中唯一来自基层的小学校长,参与了《纲要》的编写工作。
4年后,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评价的信度提高了,品德因素更加明晰了,德育的反馈与调控更及时了,学生的进取心被激发了,家长与学校的配合更密切了,学校的管理机制大大加强了……
课堂教学:科研先行,推行“三环六步反馈教学法”
在担任校长之前,隋庭升已从教二十多年,反思过去,基本上是沿着“为了上课而备课,为了备查而备课,为了备考而备课”的教育思想体系而走过来的,“习以为常而不能自拔。”为此,他觉得辛苦,更觉得苦恼,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师父冷冉先生点醒了他:“学习教育科学,坚持教育科研。”他慢慢悟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用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有无限的生命力。于是,他通过学习而转变观念,利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学法和教法,再形成新的理论。
在所学的理论中,“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认识活动”的观点让他明确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懂得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以“学和习”为中心,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目标来设计教法和教学模式,通过“激发—点拨—示范—订正—赏识—肯定—辅导”等环节,把学生引向“同向—同题—同步”的“最近发展区”,将“学和习”引向深入;“儿童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总是整体发生的”观点让他理解了“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智力活动,学习任务就无法完成;而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的配合,课堂学习活动既不能产生,也无法维持”的道理。由此,他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质,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
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教法的改进,科研的深入要求教学模式的构建。隋庭升校长结合中山路小学的实际,提出了“三环六步反馈教学法”。所谓“三环”指的是自学—读议—练习,所谓“六步”指的是“自学”中的“引导自学”和“讲评自学”,“读议”中的“启发讨论”和“讲解评议”,“练习”中的“练习订正”和“辅导与总结”。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仅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教者的观念,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隋庭升看来,这实际上是教学思想上的一场革命,如果观念不更新,教学实践中不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
考试制度:四个“废止”,破立结合,直指“选拔—淘汰”模式
考试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起着制约作用,而当时以“选拔—淘汰”为主要特征的考试模式嚴重阻碍了改革的进程,与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目标背道而驰。在隋庭升看来,当时的考试制度有五大弊端:一是用分数表示学习成绩,而分数又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学习的质量。二是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不从教学的实践出发,不为教学服务;相反,教学要跟着考试走,听任考试的摆布。三是考试的基本功能反馈作用不是“自我”的,而是“自它”的。考试是强加给学生的考试,结果学生只知道分数的高低,却不知这意味着什么,不知道与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分数给多数学生带来的只是精神压力,考分太低的学生又从不断的精神压力中产生盲目的恐惧心理和厌倦情绪,这与国家的教育目标是完全对立的。四是考试的“值”不仅表现在分数的多少上,而且表现在名次的先后上。影响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名次的因素有很多,单靠平均分数去评学校、班级、学生的名次,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五是校内考试本应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现行的校内考试却与社会上的升学、尤其是升重点校、高考、就业考试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凌驾于学校教育系统之上的系统。这个系统使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偏离了自己的目标而服从于选拔的需要。
隋庭升清醒地认识到,这五大弊端严重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削弱了校内考试的教育性,加强了它的筛选性。筛选剩下的就意味着淘汰,而存在淘汰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意味着失败。在他看来,科学考查和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和突破口。
于是,中山路小学从1982年开始,超前进行减负,着眼于使教师和学生从考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考试体现新的教育思想,成为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他着重进行了“四个废止”,对考试制度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一是废除学校统一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建立以教师为主的平日考核记载、期末各项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二是废止单纯考知识、考记忆的方法,建立全面质量型的考查办法,把完整的学科教学目标分解开来,要求在分项考查中都能有所体现;三是废止单一的书面考试,代之以笔试、口试、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复核考试;四是废止考试管理上统得过死、师生被动的局面,发挥分层管理和自我反馈的作用。
考试改革所产生的最重要的效果,是从实际上而不是口头上推动了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创造了条件。改革后,各科教学任务一般都当天在校内完成,下午3点以后的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不留家庭作业,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学校共设立了航模、舰模、无线电、电脑等二十多个兴趣小组,100%的学生参加了活动。在全国和省市的各种比赛中,学生多人(次)获奖。改革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得主动、活泼,知识掌握得扎实、全面,学业成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以往同期考试的成绩高出一筹,教学质量真正得到了提高。
中山路小学考试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隋庭升校长与师父冷冉先生对此进行了理论梳理,总结了校内考试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包括: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是整体的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与管理制度的改革应该同步进行;改革校内考试制度的根本任务是把考试纳入到新的学校教育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与其他教育手段协调一致的高效教育手段;校内考试的基本功能是教育行为的反馈和学习行为的反馈,新的考试制度应当使学生知道自己在什么问题上真正学会了,在什么问题上模糊,什么问题上还根本不会,尤其要知道成绩的获得与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关系,从而调整今后的学习;改革以后的考试制度,在结构上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和切实可行的……这些观点,今天看来,既有远见,又足够深刻,体现了两位教育家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独到发现,当年以《论普通教育校内考试制度的改革》为题,发表在1986年8月的《教育研究》上。
方向明确的管理:研究确定目标导向,放开搞活学校教育
“目标与到位”意识:好校长与好学校的前提
走上校长的岗位后,隋庭升研究了国内外对“好校长”的要求,发现“目标意识”至关重要,那些明确学校任务和目标的校长,往往有献身精神,有使命感,并且不守旧,不盲从,具有创新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好校长。他在研究中发现,学校目标包括教育教学目标,即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及其成长和发展所应达到的目标;也包括管理目标,即学校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管理目标是对学校未来一定时期办学意图的概括。学校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以管理目标的实现为前提。隋庭升认识到,在制定目标时,要把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统一起来,实现总目标的一元化,突出目标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于是,他开始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着手建立中山路小学的目标体系。经过1978—1994年共16年四个阶段的努力,他最终提出了办学新思路: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解放学生、首先解放教师为工作目标,制定全面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标”明确了,要想实现目标,校长还必须解决“到位”的问题,即抓教学工作要到位,抓教师队伍建设要到位,抓思想政治工作要到位。
抓教学工作如何“到位”?隋校长先对自己提出要求:要牢固树立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现场亲自指导,抓好典型。为此,他还订下6条制度:一周要上3~4节课,看课3~4节,调查研究,发现典型;组织全校各科教师上研究课,过好教学上的“四关”——懂、会、熟、巧;给教师上业务课,提高理论水平;建立工作汇报制度,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帮助教师写出教育教学总结;期末评选文明教师;建立班子学习日。
抓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到位”?隋校长提出抓校风建设,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同时实行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评选教育教学标杆;开展师带徒活动;带领教师走出校门,发展联合体;鼓励教师撰写并发表教研论文;组织发展党员;培训青年教师,等等。
抓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到位”?隋校长认为,要解决实际问题。在向学生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除必要的常规教育外,他要求教师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引導,这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回忆。对教师,他也利用小事,抓住机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也要求教师,除了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广博的知识、过硬的基本功、完善的能力结构,还要有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从1978年到1988年,仅仅10年,中山路小学在贯彻“目标与到位意识”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先后有二十几人走上领导岗位,多项实验被鉴定为科研成果,学校活动获多项荣誉,校内涌现出国家级劳模、省部级劳模、特教教师多人。
教学生“四会”:不仅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还要学会办事,学会玩
为了落实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实行改革,在教育思想、内容、途径、方法各方面把学校教育放开搞活。隋庭升提出,把教学生“四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玩——作为全校工作的轴心,决心把中山路小学办成独具特色的学校。
学会做人,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体健康正直的人。这是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才、对国民素质的根本要求提出来的,是育人的核心。学校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忘这个根本目标。为此,学校始终坚持在一切教育活动中要求教师要言传身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实行正面教育,经常表扬先进。学校实行了每周优秀学生升旗制。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建立了操行目标管理,用分项量化补充定性评语,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时实行免试保送升入初中。
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学会学习包括一系列的需求和品质,学生不但要有独立思考和处理学习材料的各种能力,掌握各种学习方法,还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当时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最大障碍。为此,隋校长带领教师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进行了作文教学、授课结构、考试方法的改革探索,而考试改革又进一步带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发展为全校整体化改革。
教学生学会办事的提法在当时可谓大胆。隋庭升校长发现,80年代的少年儿童,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优越,孩子依赖性大,不会办事,缺乏起码的自我管理能力。书没少读,却不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教育上的一个缺陷。他认为,学办事就像学读写算一样,是一门基础课、必修课。中山路小学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求学生先要学会为自己办事,逐步学会为他人办事。办事不但要认真负责,有求实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还要善于和别人合作,学会组织分工和必要的程序规则。这些都被隋校长逐步安排到校园生活、少先队生活和班级生活的教育系列之中。
教学生学会玩的提法更为勇敢。作为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师,隋校长深深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他知道,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玩是孩子生活中的大事,又是孩子身体机能、个性、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游戏中对社会关系的模拟以及克服困难所表现的耐力和顽强精神等,都是为他们未来的良好品质打好基础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允许孩子玩,玩得好,才能长得好;长得好,才能学得好。为此,学校每学期停课一周,专门打造“欢乐周”,让孩子们尽情地玩,在玩中放松身心,在玩中增强体力,在玩中增长智慧,在玩中彼此走近。学校还尽可能在时间、物质、环境上为孩子们的“玩”创设条件,根据孩子的年龄,尤其在低年级使课程游戏化,给课余游戏以指导。
创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自觉性
为了统一有效管理好每个学生,隋庭升还提出成立家长学校,目的是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自觉性,加强家长自身修养,做孩子的楷模。这在当时,可谓有创意的举措。
在他看来,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一个人进入生活、了解世界、理解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不能低估。
为了让工作更有针对性,隋庭升校长对学校家庭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他发现,有问题的家庭教育有几种类型:溺爱型、简单粗暴型、家校要求不一致型、父母不和型和放任型。家庭教育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原因要么是家长对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学校教育的途径方法不了解;要么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缺乏教育心理学常识,因而恨铁不成钢;要么是个别家长缺乏做个好家长必备的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
针对这些问题,隋庭升认为,提高认识是创办家长学校的前提,要办好家长学校,就要做到“五落实”:一是组织措施落实,成立家长学校的领导班子,隋校长任家长学校的校长,外聘专家作为家长学校的讲师;二是时间落实,每两个月一次课;三是讲课人落实,尽量聘请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讲师讲课;四是教育计划落实;五是信息反馈落实。从反馈结果看,家长学校确实是使家长学会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95%以上的家长是欢迎的,听完课就照着做。
开办家长学校后,学生、家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家长们都表示愿意努力和学校配合,完成学校对孩子发展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而教师们也体会到,家长学校确实是调動家长教育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使家长全面了解学校工作,参与学校管理,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扎实,更有效。
“新思路作文教学”:破解小学生作文难题
“作文难”是老话题,教师苦于不会教,学生苦于不会写。在隋庭升看来,破解“作文难”的唯一出路,是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1978年,他提出了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即“从看图作文入手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写什么在图上找”“怎样写靠模式导”的基本思路。到2008年,他构建了大连“新思路作文教学”的基本框架。从“基本思路”到“新思路”,隋庭升校长对作文教学的研究用了漫长的30年时间,用他自谦的话来说,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但这件事,是一件影响广泛的事。1983年,“新思路作文教学”获得了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颁发的科研成果证书,并在全市小学中推广,全国十几个省市千余所学校、一万多人慕名前来取经。那么,“新思路作文教学”的“新”体现在哪儿呢?
作文教学:从一年级起步,从看图入手
在有着30多年作文教学与研究经历的隋庭升看来,小学生作文(习作)从三年级起步的后果是起步晚,坡度大,影响了小学生“实能”的发展和潜能的进一步发掘。他大胆提出,小学作文从一年级起步,这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支撑下的尝试,也是不唯上、不唯书、追求真知的精神使然。作文从一年级起步源于课程设置上的欠缺,没有给儿童创造说话的机会,长此以往,小学生从不会说到不爱说,势必会影响表达;也源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不能错过,说话越早,孩子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越强;还源于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有序进行训练、从无序口说到无章法手写、从我口说我心到我手写我心,可以让儿童在宽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把说话当成一种乐趣。从一年级进行的看图说话,是作文的启蒙教育,可诱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打开作文思路,突破起步晚、难度大、欲速则不达的老大难问题。
从看图入手是源于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知识范围很有限,客观具体的形象是小学生进行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彩色图片上的内容恰好能够给小学生提供观察的具体对象,这就为小学生说话、写话和作文提供了素材,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也为小学生由怕作文到喜欢作文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小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寻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在一二年级的看图说话写话训练,教师们惊喜地发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和概括能力、感知判断推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都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文字书写能力、词句连贯能力、标点符号运用能力以及书写格式的安排等能力。于是,学校从一年级开设看图说话的口头作文课,二年级开设的看图写画的作文课,三年级再开设作文课,符合儿童作文“从说到写”能力的发展规律。这更加坚定了教师对一二年级小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强化训练的信心。
看图作文教学从多方面提升了孩子的学习能力,用隋校长的话说,是“解放了儿童的大脑,不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说的对不对学生都要听,而是多观察,多动脑。”看图作文推出后不久,大连市的中考、高考的语文试卷中都出现了看图作文,这让中山路小学一下子“火”了,同时也让隋庭升坚定了改革的方向,继续大步进行改革。
编写教材:让作文教学改革有“抓手”
虽然新思路作文教学有发展,有突破,但没有教材还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2006年,隋庭升带领教师们编写出版了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小学生作文新思路》系列丛书。这套作文教材的特点是把一至六年级作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分成若干个点,分别落实在各个年级,形成阶梯式的知识网络;每个知识点在一个学期内反复强化,经过12个学期的滚动运行,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作文知识结构,为日后的写作打好了基础。
这套教材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每个学段均以歌诀的形式引领小学生去探求知识,为小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尽快掌握作文写法,实现从感性向理性的跨越,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目标。这些所谓歌诀不是公式、法则,更不是秘方,它是集知识、章法、思路等诸多元素于一体,以韵文形式呈现的“抓手”。像低年级用的“一看题目记心上,二看画面正中央。三看人物干什么,仔细观察和想象”,朴素直白,朗朗上口,孩子们容易理解记忆。可贵的是,歌诀还进一步衍生拓展,比如针对“三看人物干什么”,又有了细化的歌诀:“主人公要重点讲,神态动作连续想。心理活动要考虑,说话用语要恰当。”作文的章法和思路都在里面了。有了歌诀这个“抓手”,有了教师的帮助引领,学生能快速进入习作之门。在经过小学6年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训练之后,学生真正掌握了要领,自然而然会脱离歌诀,自如写作。
这套教材因其内容和学法设计上的别具一格,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语文教师习作教学贡献了新方法。
组建联谊校:开展“新思路作文教学”实验田建设
“新思路作文教学”从中山路小学起步,如星星之火,渐有燎原之势。从2001年开始,大连市内4个区8所小学组建了教学研究小组,先在小学一二年级进行新思路作文教学研讨,经过3年定期拉练,联谊校的成员不断增加,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最多的时候,本市加外市的兄弟学校400多个,一至六年级的教学班一万五千多名学生参与了小学生“新思路作文”实验。
师生眼中的老校长:令人尊敬的学者、长者、师者
20年如一日,隋庭升校长是那么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他常说:“我这辈子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琢磨点教育”。这里的“琢磨”,其实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和爱。他视教育为生命,一辈子都在研究小学教育。他全身心地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爱教工,同时也赢得了几乎所有学生和老师的爱和尊重。
学生记得:一身青灰色的中山装的老校长,站在讲台上,仿佛背后有光
30年前中山路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现在新华社工作的沈浩洋春节从北京来大连看望老校长。回去后写来的文字中,除了回忆,更多的是表达对隋校长当年的改革理念给她以后人生所带来影响的感谢和敬意:
校长,谢谢您!这些年就一直想看您,终于联系上,得以成行。
当年,您穿一身青灰色的中山装,站在讲台上,仿佛背后有光,写好板书转过身,这个形象一直深植在我的脑海中,恍若昨日。甚至黑板上的两个字我都记得很清楚:宁铂。是第一届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吧?记得那节思想品德课您给我们讲的是那些“天才”大学生年少成名之后的路,能听得出您对这种选拔体制的质疑和对在自然状态下激发孩子潜能的追求。这种理念,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多么难得,多么具有前瞻性啊!
当时的我是懵懂的,可关于您的很多细节,30年了,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玩”,不论过去还是放到今天,这样的办学思想都是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当时的形势下,有几人敢提出让孩子“学会玩”?!在全民焦虑的大背景下,又有谁会在学习成绩之外,先强调“会做人”,关注让学生也“会办事”?!国外总诟病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其实“会办事,办好事”就是分数转化成能力的很好体现。您的理念与这些年一直被倡导的素质教育一脉相承。有您的大连教育,真是好时候。
我一直认为,在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小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甚至是最大的,某种程度上超过中学、大学。因为年少时,三观尚未成型,好的师长的引领和塑造,其作用无可比拟。我,我们,何其有幸!赶上了大连教育、中山路小学有您在的时候。
了解到您工作生涯的一些过往,了解到您对年青教师的倾力培养,更加感佩于您一心为公的品格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情怀。润物无声,您的人品和教育理念将惠及我们一生。我不敢称有多大作为,亦一日不敢忘老校长的教诲。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以“四会”为座右铭,投身家国事业,方不枉为您的学生,不辱没了中山路小学的门风。
这些信,都是隋校长从教一生最美好的珍藏。
老师记得:老校长有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从中山路小学走出的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经历
1990年开始在中山路小学工作、2003年离开、现任大连市沙河口区星海小学党支部书记的周长青回忆起在中山路小学工作的13年,认为那是自己成长最快、受益最多的时期,“能得益于老校长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是我一生的一大幸事。”
在她眼里,老校长是集学者、长者、师者为一身的人。
称他学者,是因为“他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历久弥新。”他提出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玩”,已成为学校的名片,沉淀为学校的品牌。
称他长者,是因为他德高望重、慈爱可亲、让人肃然敬仰。他的心里装着中山路小学的每一个职工,大家的脾气秉性、家庭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他愿意尽己所能给需要的教工以帮助,校工、门卫都得到过老校长的帮助。
称他师者,不仅仅因为他一直做老师,更因为老校长就像一团火,用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和循循善诱教风感染、影响着每一位老师。当年,他为了鼓励青年教师深造,承诺只要拿到高一层级的学历证书,学费全部报销。在周老师的印象中,那几年课余、寒暑假都是在高校的课堂里度过的。她知道,老校长的目的不只是让他们获取学历,而是希望他们将学习作为终身的追求,通过学习不断丰盈自己的教育人生。中山路小学一直保持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答案也许就在这里。
周长青记得,老校长有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从中山路小学走出的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经历,他时刻牵挂着这些教师的喜怒哀乐。不管是谁,只要前去拜望请教,老校長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聊得兴起还会支上挂图,现场教学。临走,他都会送上一本自己收集自费印制的教育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周长青老师说,老校长就是我们的“大先生”。他身上还有更多令我们敬仰的品格,会随着岁月的沉淀一直留存在每个人的心底。这笔财富更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所要珍藏、并要代代相传下去的。
是的,今年87岁的隋庭升老师无愧于“大先生”这样的称呼。前面提到的大连电视台的那档《致敬40年,奋进新时代》的节目中,在小学教育里“琢磨了一辈子”的他被称为“小学教育里的‘大先生’”。这里的“大”应该不局限于他的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不局限于他以令人仰慕的学识和阅历、以令人敬重的为人和品格塑造着学生,还体现于他那敢为风气之先的胆识与勇气,体现在他始终怀有基于儿童认知规律的“大”理想,始终带着与众不同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始终脚踏实、40年不变、坚定地做着小学教育。他走过的路,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不断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