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手册的设计、使用与拓展

2019-09-10 07:22邓宁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手册研学旅行

邓宁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它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研学旅行其核心是研学,手段是旅行,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为达成研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的一系列旅行活动。

《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并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这就要求研学旅行活动必须有一个载体,来记录活动过程相关内容和资料。研学手册就是一个极好的载体,它是研学旅行学习过程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既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又为学生提供了研学必要的基础性资料。对学生个体来说,还可以记录其成长足迹。研学手册是研学旅行不可或缺的好帮手,那么,教师如何制定研学手册呢?

一、设计研学手册的整体结构

无论学习过程还是教学过程,都有准备、实施、总结等步骤。研学旅行中,也有出行前的准备阶段、实地旅行的研究阶段、旅行结束的总结阶段。研学手册是研学旅行活动最好的载体,它能将活动过程具体化、研学活动成果实物化,还能为学生提供研学旅行中的思维支架。

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旅行,是根据教育性和目的性来安排和规划的特色研学路线。行前的知识储备、行中的实践探究、行后的思考感悟,每个阶段都涉及文化的汲取、知识的摄入和能力的培养。研学手册要为学生提供研学旅行各个活动阶段所需的思维框架,呈现在研学手册里的就是“行前思”“行中研”“行后悟”这三个方面。

以笔者设计的小学中高年级研学旅行活动的研学手册《踏行博物馆,对话大自然》为例,此行目的地是大连自然博物馆,在去自然博物馆之前,行囊里都要装些什么呢?研学手册中“行前思”准备阶段给学生的引导语是“装点行囊,准备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准备什么能让自然博物馆之行更顺利、更有收获;“行中研”实施阶段给学生的引导语是“背起行囊,对话自然”,提示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时需要带着各种工具去探索自然知识;“行后悟”给学生的引导语是“整理行囊,满载而归”,提示学生把活动中收集的信息和自己的收获整理好。

一次研学旅行的结束是为了另一次更好的出发。所以,笔者在研学手册的最后还设计了一个环节,即“发现新大陆”,这让研学旅行活动有拓展和延伸。笔者所设计的研学手册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二、巧用研学手册搜集资料

研学手册里给予学生“行前思”的主要内容有“博物馆印象”“背包锦囊”“小组分工表”“物品清单表”“出行提示”“场馆路线图”“日程安排表”等。其中,“博物馆印象”提供给学生相关信息,如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网络平台链接、场馆介绍等,同时要给予留白,给学生以思考和记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研学旅行的策划者、亲历者、体验者。“背包锦囊”作为博物馆印象的补充信息,可以弥补学生收集信息不足的情况。事实证明,学生在对自然博物馆的信息有了了解之后,在实地研学过程中不茫然、不忙乱,能游刃有余地完成研学任务。

此外,研学手册在“行前思”阶段设计了“小组分工表”“物品清单表”。“小组分工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可以驾轻就熟地操作分工表。“物品清单表”是出行必备工具之一,在研学手册呈现出来,一是让学生直观看到所需物品列表,二是培养学生的物品整理能力。

针对“场馆研学旅行课程”的特点,研学手册里设计了“场馆路线图”(如图2所示)。读图、析图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绘制出生动、活泼、形象化的场馆地图有利于学生对场馆展厅设置的初识,学生在出发之前头脑中也有了简单路线规划。学生通过“场馆路线图”的学习,培养其正确观察路线图、全面完整识别路线图、多角度分析路线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日程安排表”是研学活动内容的具体实施方案,它的功能更像是课堂教学中的学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分别设计研学小主题、研学时间、研学地点,认真规划研学路线,这是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活动内容细化表。实质上,这也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在研學旅行准备阶段,学生便已经了解到活动当天要研学的内容,为了获得活动竞赛好成绩,他们会提前进行研学预习。研学手册的附页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让学生将预习的研学内容填写或粘贴在上面,有研学经验的学生会自动分组、分工收集预习资料,对于没有经验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分工合作收集资料。

三、活用研学手册记载内容

《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教师的指导要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

“行中研”作为研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环节,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很多,几乎全是学生的实践行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活动管理要有计划、有章法、有的放矢的开展,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研学的灵活性、生成性和个性化。在“行中研”环节可以运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模块化、微型化、个性化的选择性、合作性、探究性课程。

课程实施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走马观花”“进门看了,出门忘了”,这样的活动只是旅行,不是研学。为了让研学旅行真正做到行中研,即研有所学、研有所得、研有所乐,教师应在“日程安排表”上下功夫,让课程实施阶段研之有物、研之有据。

例如在“博物馆‘活’起来、让标本‘动’起来”探秘活动中,教师布置任务,并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系列挑战性探秘拓展游戏。学生不仅可以释放压力,还能感受挑战成功的喜悦。活动如下:

1.拓展探秘游戏。分组在巨鲸展厅、海洋哺乳动物展厅、海洋无脊椎动物与海藻展厅展区内寻找线索,每组要挑战成6项任务,可获得重要提示,参加“博物馆知识知多少”总决赛,获得“博物馆小博士”奖章。

2.挑战任务如下:

(1)巨鲸展厅:了解巨鲸外形和习性相关知识,填写任务单,并完成团队创意合影秀。

(2)海洋哺乳动物展厅:记录至少三种“海洋哺乳动物”相关信息,完成团队情景模擬拍活动。

(3)海洋无脊椎动物展厅:了解海洋里的无脊椎动物相关知识和内容。完成任务单填写,并开展相关话题采访活动。

…………

有了以上准备,真正进入到课程实施阶段,教师会游刃有余进行指导,学生也会从容不迫完成任务。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一定要协助学生严格按着“日程安排表”上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和活动内容进行研学活动。

教师若是第一次带领学生实施研学旅行活动,在课程实践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活动内容调整,但如果活动内容已经经过实践检验,是比较成熟的活动安排,那么教师一定要从始至终实践“日程安排表”中的内容。这是对学生按计划开展研学活动能力的一种培养和训练,切不让学生随意的开展活动。

研学手册在“行中研”环节中,为学生设计了“研学记录表”和“我的收藏”两个部分。“研学记录表”更像是学生的课堂笔记,学生记录下在活动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思考的问题。“我的收藏夹”是研学手册里可以任意发挥的、最自由的部分,学生可以将他们在场馆收集到的任何物品呈现在“收藏夹”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特别建议教师在实施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颁奖活动”,如印章、奖章、奖状、奖品、合影、证书等,以物化的奖励形式给予学生鼓励,学生就可以将奖品放入自己的“收藏夹”。如果收藏夹当页空间不够,还可以在附页中装载。

研学旅行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极具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不断发展。

四、整理研学手册汇报成果

《纲要》指出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活动结果,鼓励以多种形式来呈现与交流结果,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教师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研学旅行实践阶段结束,并不是整个活动的完结。研学活动的总结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学习阶段,也是很多活动组织者容易忽视和轻视的阶段。“行后悟”总结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

在研学手册里可将活动结果呈现方式设计成“展示大转盘”(如图3所示),以可视化图形展示出研学成果形式。活动成果文本类有手抄报、研学日记、考察报告等;制作类可以是绘本、绘画、制作、摄影作品等;表演类主要形式是小品、歌舞、演讲;影像类可以制作PPT、朋友圈美篇、微视频等。每一类型的成果形式都赋予分值,在后面的活动评价中可以量化活动成果。

“展示大转盘”之后的环节是“展示台”。研学成果的展示实际上是一种课程评价方式,有利于检验研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实现研学成果的物化和延续,以此提升研学的实效性。研学手册里呈现的“展示台”提示语是:“选择成果的展示方式和内容”,学生将展示方式和内容的概要填写在模块空间里,而真正的展示物化内容可以保存在附页里。

研学旅行活动评价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核心素养等重要内容,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核心素养持续发展为目的来设计与实施研学旅行活动评价,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等原则。研学旅行活动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学习过程的反馈,以改进后续活动。教师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

考虑到此次研学旅行活动的主题是自然博物馆,在量化评价活动成果的时候,笔者设计了“研学攀高峰”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活动成果展示方式的得分,做可视化图形进行量化,图例(如图4所示)中将国内外几大著名山峰的海拔高度作为得分坐标,学生计算“展示大转盘”的得分总和,标记自己在“研学攀高峰”的所处位置。以攀登山峰的具象方式去量化评价,一改数据评价的枯燥与呆板,学生兴致盎然地将自己的活动展示成果作为活动评价,既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看到研学旅行中自己的学习效果。

研学旅行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五、拓展研学手册的功能

针对《踏行博物馆,对话大自然》场馆研学旅行,笔者在研学手册结尾处设计了新视窗——“发现新大陆”环节,作为此次研学活动的拓展延伸。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大连贝壳博物馆、大连现代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图片和文字简介(如图5所示),以此来激发学生研学兴趣,给他们提供下一步到博物馆进行研学的学习方向。

研学手册是研学旅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载体,它是研学旅行准备阶段的“预习卡”、实践探究中的“学习单”、总结评价中的“成绩册”。

在研学手册的引领下,学生可以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开展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研学手册里呈现出成熟的课程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形成理性思维、评判质疑和探究精神;可以有效促进交流协作,促使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并将成果进行展示与分享。研学手册还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手册是研学旅行组织者的好助手,学生研学的好帮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研学旅行对象进行不同的内容设计,根据不同的校情、学情进行有层次的编排,研学手册就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珍贵的美好记忆,也让研学旅行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手册研学旅行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