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向阳
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语文高考的三项阅读题之一,但得分率普遍较低。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应实施文学类文本“整本书阅读”教学,具体策略有:由节选带出整篇,由单篇带出系列;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评价。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 整本书阅读 高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语文高考的三项阅读题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江苏语文高考,阅读题中得分率最低的就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尤其是其中的主观题。用学生的话讲,文章“看得懂”,答案也“写得出”,就是拿不到分。不少学生以为做了许多同类型的题目,掌握了一点解题方法,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生搬硬套,结果可想而知。可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迫在眉睫,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引入“整本书阅读”是一条路径。文学类文本“整本书阅读”如何开展?笔者试做探讨。
一、由节选带出整篇,由单篇带出系列
鉴于教材的篇章组合形式,学生在教材中读到的是一篇篇相对短小的文本。对于有些文本,只读节选、单篇容易导致一知半解甚至产生误解,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读整篇”“读系列”。
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一首诗。刚刚升入高中的都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对海子的自杀及其原因,是有好奇心的,特别是这首作品作于海子生命的最后阶段,并且艺术质量又是如此之高。如果处理不好,结果不只是学生对诗歌浅读、误读,甚至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鉴于此,抛开单篇的解读,呈现更多的诗作,进而展示作者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方能引導学生品味诗歌的美,养成正确的审美趣味。
我要求学生在课外用一周的时间读一读海子的诗集(统一版本),特别要精读《小站》《村庄》《五月的麦地》等短诗。《小站》中作者向往外面的世界,那世界是“牧场”;《村庄》里有“芦花”;《五月的麦地》里充满“麦子”的清香;当然,在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无一不是他的理想。可以说,海子才在诗歌里通过一个个意象极力营造理想的世界,而这世界是那么的静谧、安闲、美丽、温柔。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主题思想的解读——向往幸福、祝福全人类、追求精神自由等层面,学生肯定是茫然的,甚至是费解的。如何解释他的卧轨自杀,与他的追求幸福之间的矛盾?离开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历史背景、心路历程的了解,解读就会显得牵强附会,甚至断章取义。
又如,我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不局限于教材的节选内容,而是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边城》,开展整本书阅读,具体分三步:学习课文前的初读(一周);学习课文时的再读(半周);学习课文后的三读(半周)。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能读出情节大概,流畅复述小说。再读时,因为和课文的精讲同步,要求学生读出对小说的喜欢,并讲述自己喜欢的理由。三读时,要求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沈从文的“边城”就是现在湘西的旅游景点“边城”吗?沈从文的“边城”出现过吗?在现在或将来有没有出现的必要或可能?这样,对教材中沈从文《边城》节选的学习就不只是一般的文学类作品阅读欣赏,而是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
以江苏语文高考的名著阅读考查为例,考试说明共列出9部作品,分别是《三国演义》《红楼梦》《茶馆》《呐喊》《家》《边城》《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这些名著的考查在文科附加题中出现,占15分。可现实是,文科生首先要备战前160分的试题,而大部分学校只有到高三时才可能每周安排2—3节课在名著上,而在高一、高二阶段能每周安排1节课就很不错了。面对9部名著,靠这么一点时间怎么能够进行深度阅读?并且,近几年的试题也是越考越细,许多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许多一线教师绞尽脑汁地猜测名著阅读考题怎么出,就怕自己的学生考不了高分。于是,就出现了教师“包办”的现象,内容简介、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文学文化常识等,全部整理好,学生只需考前突击看一看、记一记。这样的方法虽能保证考试成绩,却背离了题目考查的初衷。
作为文学类文本的精华,名著名篇的阅读须靠平时的涵养、积累、品悟,而非“临时抱佛脚”。没有读书时间,哪来读书过程?没有读书过程,哪来读书体验?没有读书体验,哪来读书熏陶?名著阅读需要在平时,尤其在高一、高二阶段慢慢细化。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学校从高一第一周开始就设立名著阅读课,直至高三,有计划、有课时、有任务、有检查、有考评。如此,把庞大的名著阅读任务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并分阶段达成。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学习并付诸实施的。
教师要发挥“整本书阅读”带头人的作用,要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成果,体验阅读成长,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敬畏感。如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量找时间、挤时间来阅读,能够从心底喜欢上阅读。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评价
要想把“整本书阅读”落实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实处,就必须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将读书成果用撰写读书笔记、交流讨论、课堂演讲、课本剧演出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在这方面,南京市中华中学的武建老师做得非常实在。2017年3月,他布置了一项任务:按学号顺序,每天由一名学生从阅读的书籍中挑出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准备一份演讲提纲,制作一个与演讲有关的课件。演讲内容除了简介作者和作品,主要是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推荐理由。演讲时间3—5分钟,全班50名学生利用一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各自的推荐书目。为了保证推荐书目的质量,武建老师在演讲活动开展之前还就所有学生的推荐的书目做了一份备案,对质量不高、陈旧老套的作品建议学生调换,确保了演讲的高质量和引领性。在演讲中,武建老师还录制了小视频、拍摄了照片,每天发到班级家长QQ群里,给每位家长看,把家长也拉入这个读书群体,增加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外围力量,使阅读效果最大化。
课本剧演出也是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全方位的考察。我校近几年已经把课本剧演出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在高一、高二阶段第二学期的5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本剧的会演。剧目可出自于教材,也可以自编,学校全体高中语文教师参与评委工作。为了增加公正性,我校还邀请区教研员、外区特级教师加入评委组。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热情高涨,出谋划策,写剧本、租服装、找背景音乐,全班都参与其中,能力强的班级有时还会出两个节目。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经典整本书阅读的考核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上,文学类文本“整本书阅读”与相应研讨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的任务群,它需要教师保持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 白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12).
[2] 刘国富.关于“经典整本书阅读”的思考[J]. 语文教学之友,2017(8).
[3] 武建.“50”+“1”能等于多少?——以班级为单位的整本书阅读共同体构建[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