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文言文阅读

2019-09-10 07:22刘清三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国语文意柳宗元

刘清三

试题简评

北京卷文言文阅读(一)选用的文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非国语》(选段)。这是一篇层次清晰的驳论文.因为涉及哲学思想,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考生需要先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进而深刻理解文本意旨。

在命题上.突出了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考查。如第11题,是一道指向文本思路梳理的简答题.考生答题时需要对文本整体内容及行文逻辑准确理解和分析。解答其他题,如句意理解题、文意的理解和分析题以及翻译题.都离不开对文章整体内容和思路的准确把握。

文言文阅读(二),文本选自《论语·里仁》中的经典章节。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思辨性理解,同时也是考查对《论语》和孔子主要思想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视。

高考原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9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①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日: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渍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②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日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日是川之为尤!又日:“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伯阳父:周朝大夫。②顼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腐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无取乎尔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7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論语·里仁》)

【注】①处:处在、居处。②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讲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本题,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意.然后根据句意,推断词语的含义。在推断词语的含义时,要根据句子结构,首先准确判断词语的词性。

“不概于圣”,意思是“不合圣人的主張(思想)”,“概”解释为“大略”显然不通,应该是“符合”的意思。

“吾既陈于前矣”。意思是“我已经在前面陈述过了”。“既”解释为“既然”,虽然就这个句子可以说通,但联系前后文则不通,因为后面没有呼应。这句话与后面的一句是并列的关系,而非顺承或因果关系。“既”在这里是“已经”的意思。

【参考答案】A

8.【解析】理解句子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乃至整篇文章。

“其说多诬淫”,根据后面的文字(柳宗元认为伯阳父的观点是荒诞、荒谬、不科学的)可知,“诬淫”应该是“荒诞、虚浮”之意,解释为“诬陷和混乱”显然与文意不合。

【参考答案】B

9.【解析】判断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正确,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回到原文,仔细比对。

C项,对应原文是:“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根据这段话可知,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是为了引出天理难以被人感知(“其孰能知之”)的观点,不是为了说明也无法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道理可以被认识。

【参考答案】C

10.【解析】翻译句子,要结合语境推断它的大意和关键词语的意思。

第①句中,对“之”的理解是关键,“塞”“惑”的翻译也是重点。文中主要有两种观点,前面是伯阳父的观点,后面是作者的观点(批判伯阳父的观点),“认”是“认同”的意思,根据语境,这里的“之”指的应该是伯阳父的观点。“塞”,我们联系词语“闭塞”,可以推知是“孤陋寡闻”的意思。“惑”.迷惑,糊涂。

第②句中,“无取”“尔”是理解的重点。“尔”指代上面《国语》(伯阳父)的说法。“无取”即“无所取”“无法采纳”“无法认同”的意思。

【参考答案】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法认同。

11.【解析】结合原文“山川者,特天地之物……其孰能知之”可知,文段首先阐述山川只是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界自动自休。不是与人商量、替人安排的,从而批驳了川震亡国说。结合原文“且曰……而曰是川之为尤”可知,文段接着指出缺乏财物用度有其他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批驳了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最后批驳了“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观点的荒谬。

【参考答案】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参考译文

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的确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但是它的观点很多是荒诞虚浮的,不符合圣贤的思想。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进入尧、舜之道。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民众缺乏财物用度,怎能不亡国呢?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十年.是数的一纪。上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超过一纪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东迁到洛邑。

柳宗元批驳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不停飘荡的元气。它们自然运行,自然休止,自然屹立,自然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然冲击,自然枯竭,自然崩塌.自然缺损,这哪里是为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而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就是糊涂。用锅煮饭,一定要汤水翻滚蒸气弥漫.来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一定要水流奔腾激荡,从而击毁田里的土石。这些老妇人、老园丁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合,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预料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民众缺乏财物用度,怎能不亡国呢?”这又是我无法理解的。况且他所说的究竞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上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超过一纪的”,这就越发荒谬了!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法认同。

12.【解析】①“仁”是儒家学派尤其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这里的“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结合下文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可知,孔子主张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应该丢弃“仁”的思想。②无论是杨伯峻还是其他学者,皆在保持原文大意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晰地理解这句话。第一种解读:将“得之”改为“去之”,“去”译为“脱离”,整句的意思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第二种解读将“不”删去,整句的意思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参考答案】①“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参考译文

孔子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去居有: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应去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仓促之间也必然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猜你喜欢
国语文意柳宗元
江雪
参考答案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容祖儿《一百个我 国语新曲+精选》
江雪
妈,你好
书面表达练与析
预测情节推信息,巧解完形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