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
【摘要】自主学习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优化课堂学习学案,树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合作探究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育学生综合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最终目标。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自主学习;实施路径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就是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就是要培育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这样一个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学生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熟练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与方法,最终才能实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這一最终目标。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应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理念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学生探究自主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要从以往单一的“备教材”转变为现在的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基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上可尝试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学习自己解决大部分问题。导学案以文本的形式将知识体系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清楚地了解教学的要求、清晰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这种方法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科学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笔者在教授“我国气温差异”这一知识点时,就在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两张表格(见表1和表2)。
学生通过阅读表格,对我国不同维度地区的代表城市在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了直观的了解。接着,笔者又通过课堂小实验——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投射到黑板上,通过变换角度让学生观察光斑的变化,进而明确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通过表格的阅读和课堂实验的观察,学生很容易就明确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正是受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笔者在讲授这一知识时,还把初一年级的“地球的公转”引入其中,并提出假设“如果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轴不是倾斜的,这几个城市的温度差异又会有什么变化?”由于对之前的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游刃有余。
再如,笔者在教授“我国的农业类型和分布”这一内容时,在导学案中放置了“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我国季风区分布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等地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思考、研判我国农业类型的分布与我国气候、地形、土地资源的分布之间的关系,然后尝试在空白地图中绘制我国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分布地区,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培养其从地理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课堂学习导学案的使用,可以科学化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个性化的设计,内容的选取要有一定的梯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最终实现让学生“独立行走”的目标。
二、强化合作探究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取,除了由教师引导的传统模式外,生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研究,使其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团队潜能,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重难点,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知识时,笔者就采用了如下模式: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土豆山体模型、笔、纸、美工刀、尺等教具分发到小组,让学生探究如何把这个立体的土豆山体模型绘制到平面的纸上。学生经过集体讨论、查阅教材中的内容、试错、修正方案等步骤,最终大部分能准确地绘制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然后,笔者基于学生绘制的内容讲述等高线、等高距、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等抽象的知识点,这时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而且通过山体模型和平面地图的比较,学生能自主总结出鞍部、陡崖、山谷、山脊等不同山地地形在等高线地图上的具体表现,这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枯燥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在讲授“澳大利亚特有动植物”这一内容时,笔者发现教材中仅有几张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图片,学生通过图片只能掌握“这些动物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这一浅层知识,对其特点可能一知半解。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了鸭嘴兽、鸸鹋、考拉等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特点,同时出示了“世界板块分布图”“澳大利亚地形图”等多种功能地图,让学生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特点,明确澳大利亚位置独立、地壳稳定、气候适宜、环境优美等特点,最终明晰澳大利亚能成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学生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在学生讨论、探究过程中也要通过适当辅导,让学生注意问题的引导,并通过地理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甚至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育学生综合思维品质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单一的地理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多内在地理因素的联系。同时,地理学科还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为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让学生明确其所学的知识能够发挥应用价值,教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延伸,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投身到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中去,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笔者任教的学校有70%以上的学生是新市民子女,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从小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在这里生活、学习,寒暑假又会回到自己的家乡。笔者就以此为契机,让学生通过学习到的“聚落”这一节的相关内容,利用寒暑假展开课题研究,分析对比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在地形、气候、资源、民居、交通、工农业生产类型等多方面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开学后,笔者将优秀的调查报告在年级、班级进行集中展示。这样的课堂拓展,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真正明白了学以致用的内涵。
又如,笔者利用兴趣小组时间,让学生观察校园环境、布局,通过学习过的“地图”知识,综合考虑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开展了“DIY校园地图”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地图绘制。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活动中还设置了一个“寻宝”环节,让每组学生在校园里任意选择一个地方放置一个物品,并在学生绘制好的地图上标注一个“藏宝地点”,小组地图进行互换,看看哪个小组最终能找到“宝藏”,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空前高涨。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将在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激发自身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才能在活动中收获更大的成功。
四、结语
总之,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和价值,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强化自身学科素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途径,从备课、教学活动设计、实践探究等多方面下功夫,让每个教学活动的细节真正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张小宁.浅析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25):52.
黄杏杏.核心素养指向的地理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