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云
当一名语文教师是我从小到大的理想,2014年9月1日,我终于圆了我的教师梦,我喜极而泣……手捧教师录取通知书,带着欣喜,更带着对工作的热爱,走进了这片心灵的热土。我深知,要想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热爱是不够的,还要潜下心来,把对教育的热忱投入到实际教学中。
一、用热爱诠释梦想,用心灵走入语文
我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研究,每一课的教案,我都用红笔进行二次修改,修改之后反复思考、反复品味、反复琢磨:这样可以吗?想象着上课时将出现怎样的情形:课堂上我一会儿扮演学生,一会儿扮演教师,在这两个角色之间找感觉,不断修改教学预案,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专业的提升,并且我的学生在朗读、阅读、写作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用痴情使学生成长,也在痴情中获得成长。
在教授《天鹅的故事》时,学生在朗读环节有这样一个片段: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丢掉了‘又’字)结冰了。”
我轻轻地提醒他:“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但这遍他还是落了那个字。
我耐心地再次提醒他:“再看,‘面’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最后他终于准确无误地读完了这一段。
是啊,在教学生解读文字时就应该这样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这是对他们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生每一次进步后,我都不忘给他们真诚的评价和激励,这怎能不使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呢?
二、用激情燃烧课堂,用创新开启心河
在课堂上,我会用语言和手势激发学生的热情。因为,我始终相信,教师有激情,课堂才有热情,学生才能有感情,才能走进文字、走进语文。
我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充满真情的氛围,无论是随堂课,还是公开课,我都全身心投入,讲到动人之处,激情飞扬;讲到愤怒时,扼腕长叹。可以说每一次语文课都是我和学生的一次心灵共振。
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采用“读中悟情、分析想象”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到那个特定的时空,让学生去体验中朝两国难以割舍的情谊,那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血肉之情。在我的语言感染下,在典型事例的触动下,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走进了语言文字,似乎看到了感人的离别场景。
三、用阅读充实思想,用阅历丰富人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翻阅一个个特级教师的成长史,我发现他们几乎全有酷爱读书的好习惯。读书能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需要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因此,我读了大量的书籍,如《成为优秀教师三级台阶》《好老师是干出来的》《名师悄悄地在做事》《教师的舍与得》《语文教学研究》《新课程教学案例》《教心学》《教师怎样驾驭课堂》等。最终发现,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在教学风格上与众不同,才能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
除此之外,我每次在上完课后,都会写一些教学随笔或者教学心得,还主动寻找资源每周参加三次网络教研,不断听名师课并向他们学习。
四、用执着坚定夙愿,用热忱伴随花朵
我在备课本的前一页会写上这样的话:“多鼓励,少批评!”在我的语文书上还有这样的话语:“让孩子在课前有所期待,在课上有所满足,在课后有所回味! ”
我很喜欢上公开课,认为这是一种锻炼,记得上完第一次公开课后,有位老教师对我说:“你根本就不像一位新教师,你很有经验,我覺得你有10年的教龄了。”我深知,这些都是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对教书的挚爱,我深刻地理解了语文教学:语文是一种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一个全身充满语文味的教师,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传达着对语文的感受,从而影响着他的学生。
浩荡而沉静,广博而又精彩;上接千载,旁通万里;外及宇宙洪荒,内应方寸翕动,这是生命的语文——也是我想追求的理想的语文。我知道,也许我一生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重要的是,作为语文教师,我知道自己正走在通往理想之境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