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仔
家长的说话方式不对,孩子就不爱听,不肯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如果家长的说话方式不对,孩子就不爱听,不肯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跟孩子说话也很有讲究。以下几个实用技巧供家长们参考。
技巧1:用描述性语言代替批评
描述你所看到的情景或问题,可以避免互相指责和埋怨,让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上面。
现象:孩子把一杯果汁碰倒了。
家长A:“你看你,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
家长B:“看,果汁洒了,我们现在需要干什么?”
既然是孩子惹出的问题,就让孩子想法解决。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这时你可以用描述的语句说出来:“看,果汁洒了,去拿块抹布擦一下,然后拿拖把来。”
点评:描述性语言是客观的,冷静的,不带任何不良情绪,容易让孩子接受。
技巧2:用拟人化语言代替命令
由于拟人化的语言很形象,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带孩子回到童话世界,孩子会根据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和感受,容易被孩子接受。
现象:每次看完电视,孩子都忘了随手关机。
家长A:要求孩子立即去做没做好的事。“你看你,又忘记关电视了,这么不长记性,快去把它关上!”家长如果太凶,有的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去做该做的事。
家长B:“谁还在电视里没休息呢,电视里的人一定讲累了,玩累了,他们也要睡觉了。”孩子一听,一般会笑嘻嘻地跑回去,把电视关上。
点评:如果家长善于运用生动的拟人方法让孩子做事,孩子会觉得很有趣,也愿意听从大人指令配合完成事情。
技巧3:用善意提示代替警告
用善意的提示而不是警告、责骂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良苦用心,让孩子认同家长,从而比较愿意配合家长做事。
现象:孩子吃完苹果,把果核乱扔在地上,没扔进垃圾桶。
家长A:“警告你多少次了,果核要扔进垃圾桶,再这样我下次不给你买苹果了。”这样的说教效果不好,因为苹果不可能再也不买,一旦再买,等于你说话不算数,没了威信。
家长B:“这么漂亮的地板,你把苹果核到处乱扔,是很难看的,妈妈又要重新打扫,不小心踩到还会让人滑倒。苹果核的家在垃圾桶里。”如果孩子无动于衷,那你可以把扫把、簸箕递到他手里,让他扫干净。
点评:简单的提示让孩子明白他所做的事情错在哪里,给他人带来什么不便。由此督促孩子自觉改正错误。
技巧4:用说出感觉代替生气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生气、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光顾着生气、指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要说出家长对这事的态度,让孩子明白家长的感受。
现象:你上了一天班回来,非常累,孩子偏要你在这个时候给他读故事。
家长A:“你真烦人呀,一边儿待着去,能不能不要烦我呀!”
家长B:“妈妈今天上班非常累了,腰也痛,脚也酸,能不能改天讲呢?我知道你一定能体谅妈妈的。”
点评:这也是引导孩子做心理换位,教会孩子去体会他人的心情、感受,变得善解人意,通情达理。
温馨提示
亲子沟通不止以上4个技巧,这里只是列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和借鉴。总的来说,家长要注意两点:
1.对孩子“怎么说”十分重要,因为同一个内容有不同的说法。要懂得使用语言技巧来化解僵局,促进溝通。
2.尊重是相互的,父母对孩子说话时要尊重孩子,不要让那些负面语言脱口而出;同样,这也是在教会孩子尊重父母。
(责编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