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课堂结构重建

2019-09-10 07:22胡生璐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汉武帝项羽创设

胡生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将“情感”纳入目标体系,彰显了“情感”的特有价值。情境教学,关键在于以“境”承载史诗,以“情”激发智慧。目前,历史教师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以求达到“以境激情,以情促趣”的效果。

本文拟从初中历史课堂出发,构建高效情境教学的课堂结构,提升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本文从课堂案例研究出发,认为高效情境教学的结构应该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疑”境——“启”情

苏格拉底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若能够主动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创设蕴涵历史问题的情境,一能激趣生“疑”,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能逐层深入问题,架构学习任务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从而形成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急于学习历史的良好情感。此时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诱导下的学生主体活动,教师的作用重在方向引导,学生才是本环节的主体。教师导入过程中把握着学习方向,一步步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拨开情境的面纱,寻求历史的真相。

案例一:在《明朝的统治》一课用两幅不同的朱元璋像导入,一幅是长脸丑相,一幅是圆脸俊相,两幅图对朱元璋的诠释截然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哪一幅图是朱元璋真正的长相?朱元璋画像启迪我们怎样去感悟历史?”学生热烈地讨论成三种观点。其一:长脸丑相是他的真实长相,传说他是个癞痢头和尚,还有满脸麻子,很丑陋。其二:应该是圆脸俊相,他的丑相是被人恶意丑化的,现在教材上使用的是圆脸俊相。其三:为朱元璋画丑相的画师被杀,后来的画师学聪明了,画完后用了美图秀秀。

两幅画像在学生心中制造了一个大大的疑团“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哪一幅图是朱元璋真正的长相?”“朱元璋画像启迪我们怎样去感悟历史?”正是这样一系列的“疑”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拿起知识进行初步探索,这也是整个情境基调的创设,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首要条件。教师创设的“疑”境,由问题展开,取得意外的效果。

“疑”境指的是问题要有思辨性,可以多角度、多层次预设情境问题。历史是多元的,史识是多元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历史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知识贫乏型的”,看似问题多,实际却缺乏“启”情的深度。如教师在《明朝的统治》一课导入时,提出诸如“明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地点”等问题,这样的“疑”境较难激起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

二、“演”境——“悟”情

很多历史教师简单地认为,情境教学多用于历史课堂导入方面,只要在上课之初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即可。在历史新授环节,则又回归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被动状态。其实,情境创设是贯穿于历史课堂的一种设计,不仅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而且还要延伸到课后,扩展到历史学科的总体学习,甚至发展为对历史事物的整体激活之中。

历史教师要注重将知识新授中的情境激发出来,并能够灵活地利用谈话、演示等方法将历史“问题”及时“抛”给学生,创设一种历史学科活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观察、推理、猜测、体验等方式去“演”历史,形成“乐于体验、感悟历史”的情感。[2]根据历史学习内容与活动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演”境的创设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活动,以创设教师精讲来带动学生历史思维活动的情境为核心,主要适用于难度较大、较为抽象的知识,如君主专制、科举制度等。二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活动的情境,适用于难度中等且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如文化艺术等。三是学生主导下的主体发现活动,以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情境为主,适用于难度较小、操作性强的知识,如颁布“推恩令”等。

案例二:“汉武帝的大一统”一课中,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设计汉武帝和主父偃的君臣活动,把“推恩令”实施的原因和巧妙之处“演”出来。

活动介绍:选出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和主父偃,让他们商议解决王国问题的对策。

主父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汉武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主父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汉武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主父偃:古代诸侯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接连不断的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横;形势急迫时,则倚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汉武帝:依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

主父偃: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們反叛的事就很容易发生。晁错正是实行的强行削藩政策,其结果使得吴楚七国叛乱,不仅削藩未成,还险些酿成政权倾覆的大祸。

汉武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

主父偃:陛下,臣有一计。

汉武帝:爱卿快讲!

这是典型的学生主导下的主体发现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精心准备,扮演有关历史人物,演绎有关历史事件,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能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通过学生扮演主父偃和汉武帝的角色,把自己假想成为历史人物,从而进行历史推理和猜测,体验当时的时代背景,感悟当时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活动,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本源,真正理解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初衷。

三、“思”境——“动”情

对于初中历史学科,学生能独立思考并提出见解是非常重要的。经历历史知识的“疑”境、“演”境的过程后,须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学生要学会思考,思考所获得的历史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还有其它学习方法,哪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历史感悟是否也可以应用于生活实际等。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可以对该类型的历史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以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历史教师利用“思”境,进行历史学习情感的激发与维持。此时的情境与其它教学环节中的情境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再要求设计很多感性的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通过教师不断地设疑生疑的过程,形成学生主动思考的“心理”场境,以提升学生“会用历史、善用智慧”的情感。

案例三:

故事一:一对故友重逢,对月畅饮之后即将分别,其时恰逢月朗风清,被送者感激万分,便对送行者吟了一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朝认定,此乃:怀念亡明,诋毁大清。即:公然怀念明朝的月,诋毁大清的风,其罪当诛。可怜一介书生有口难辩,眼睁睁地掉了脑袋。”

故事二:清朝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故事三:雍正四年,查嗣廷出任江西主考,据科举八股文命题的惯例,选用《易经》《诗经》上的“正”“止”二字命题。由于“正”字犯雍正名讳,“止”又是“正”字无头,遂被说成是借考题讽刺皇帝,遂被革职查办。查嗣庭死于狱中,被戮尸枭首,子女也因此事被判死罪,其家属流放边远地区,雍正还下令停其原籍浙江乡试6年。

教师设计“思”境带来的问题是:“三个故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这样做?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什么呢?”

学习历史,目的不仅在于记住这一历史现象,还要学会对类似题目的解答有所启发,从而学会解决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人文问题。在应用环节,不仅要求学生会找到正确结果,关键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社会问题。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对“文字狱”抽象概念的比较上,而是在引导学生领会“这种做法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见解,禁锢了思想”的同时,将历史学习的引领更上一个台阶,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社会。

四、“融”境——“移”情

历史“情境”的本真,是情与境相融的效果。“融”境有两个特质,一是“古今相通,神交古人”,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观察人物,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把握其的思想、情感,从中获取乐趣和智慧;二是“顺古识势,解释事物”,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时代中去观察事件,站在历史背景中把握其起因、特征和态势,从中预测生物发展的规律。

历史教师设计“融”境,让学生“移”情于以往的时代,是指一定史实基础上的合理推论,而不是以简单问答来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历史教师不把知识作为预先设定给学生,而以学生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合理分析知识。把学生的个性视角转化为独特的历史见解,“移”情突出史证意识和史论思维,扣紧学习目标和学生的探寻心理,在历史的“融”境中去深化反思,进而内化历史探究的心得。

案例四:讲授“西汉的建立”一目,教师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3]设计出这样的“融”境:项羽英雄盖世,一生打仗七十多场无败绩,秦末农民起义中,他率领军队打败了秦军主力。鸿门宴前,他的实力远在刘邦之上,“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项羽却在实力占优势的情况下输给了刘邦,因此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吗?学生“移”情被调动起来。学生说:“项羽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有人劝说他过江东,就是渡过我们江浦和安徽交界的乌江,以后东山再起,他却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就在江边自刎了。乌江还有一个为他修建的霸王祠。”也有学生说道:“项羽不能知人善任,鸿门宴上谋士范增已经布置好刺杀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定,最后刘邦逃走,他的政治方略错误。”

通过情感的“移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项羽的勇猛与霸气,也对最后的结局感到遗憾和惋惜,更能理解司马迁写《项羽本纪》倾注的无限情感,使千年之前的人物读来虎虎有生气,学生的感情也与项羽、乃至司马迁的感情产生了情景交融。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道丰富多彩的生动的人物画廊,其中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不下一百多个,司马迁对每个人物的描写都“融”境而“移”情。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感悟历史文本,通过“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移”情,实现学习的知识迁移与情感的升华。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逻辑性与想象性,很容易使师生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有效的情境创设,则可以帮助师生很好地创设轻松愉快充满“历史”味道的情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历史的“美”,达到“以情激智、以智育情、情智和谐”的移情境界。

【注释】

[1]李树全:《找準着力点:以教学设计促有效生成——以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11期。

[2]王世光:《论角色扮演对培养历史思维的作用》,《教育学报》2010年第2期。

[3]司马迁:《史记(一)》,湖南:岳麓书社,2012年,第188页。

猜你喜欢
汉武帝项羽创设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武帝好推理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项羽虞姬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树为何名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古老的皮影戏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