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
与原来的《自然》教材相比,《科学》教材更加充分体现了科学启蒙教育的特点,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探究过程作为教材内容的主线,所选择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根据《科学》教材的特点,教师应至少扮演好以下几个角色。
设计师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性。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能够根据手中的材料,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进行加工、组合,每种设计都极具个性,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需要。而《科学》教材对于教师而言,正如设计师手中的各种材料。以往的教材都是“知识点+验证性实验”的模式,所选取的内容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反复研究、精选出来的典型知识,知识点是学生必须精确掌握的;而《科学》教材内容,它只是給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一种方法、一个途径,学生借助《科学》教材可以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学习。同时,《科学》教材提供给师生的不再是一本“单独”的教科书,而是以“组团”的方式出现在师生面前,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学生科学活动记录手册、工具箱、光盘等。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学科教师要当一名创造者,“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利用教材、开发教材、生成新的教材”,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在“植物的一生”单元里,我除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种下工具箱中提供的能够快速生长的油菜籽外,还让学生选择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野菜——蚂蚁菜和小白菜的种子。这两种菜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比起油菜更让学生熟悉。因此,学生种植的积极性大增。不同种子同时种植,学生每天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并认真记录。学生不仅理解了有关植物的各种知识,锻炼了观察、记录等科学研究技能,而且当他们看到精心培育的嫩芽破土而出、逐渐成长、成熟,那种成就感、节约意识和珍爱生命意识也慢慢形成了。因此,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东北的资源特点,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了将知识、探究能力、情感与态度三类课程要素有机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提出“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央视少儿频道中的《风车大问号》《科学泡泡》等栏目的主持人,用充满趣味性的语言,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引领小朋友一步步探索身边的科学奥秘。对于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的《科学》教材,教师不妨由课堂上的主人转变为一名“主持人”,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以若干个探究活动的形式来体现。有的需要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如“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从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到突破难点,再到最后得出结论,全课由三组探究性实验贯穿始终。还有的探究活动是侧重于探究过程的某个一个环节,如“如果两张一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同时从高处落下,谁先落地,试一试,结果怎样?”侧重于预测;“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侧重于实验;“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侧重于数据整理分析;“探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侧重于观察;“试一试,哪种洗涤用品好”侧重于调查和记录;“研究金属的性质”侧重于动手操作。
探究活动和学生形成科学素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而学生具有了良好的科学素养也能使探究活动完成得更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探究活动,又要把对学生“观察、收集整理资料、数据分析、记录、动手操作”等各方面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探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单纯的传授知识并不难,但怎样像一名主持人那样创设引人入胜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才是难点,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这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还要说明的是,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与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研究又有所不同,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从事这两种不同的探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并不相同,体验也有很大差别。为了缩小这种差别,《科学》教材中很多地方没有给出科学结论、探究材料甚至探究方案;即使给了,在文字处理上也淡化了结论和探究过程的直接联系,没有以前如“通过以上探究文件,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字眼。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有弹性,正如主持人那样,以导演给的剧本为蓝本,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同时,根据嘉宾、观众的不同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现场出现的意外状况及时调整,还要加上自己的加工、创造,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
身为厨师,不仅煎、炒、烹、炸等各种技法要娴熟,刀工、面点、雕刻也要精通,还要了解南北饮食特点、各地美食文化,再加上对各种食材的食用安全、营养价值也要做到了如指掌,可以说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面对内容丰富、具有强大“整合性”的《科学》教材,教师也要学做“厨师”。有了广博知识的厨师,烹制的菜肴才会多一些文化的味道,让人感到别有一番风味;而备课充分、知识面广、有问必答的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会更加游刃有余、妙语连珠。
网络时代,学生掌握的资讯越来越丰富新鲜,可能有的前沿知识学生提出来,我们教师却不知道,不知如何解答。比如学到“我们的食物安全吗”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毒奶粉”“小龙虾”“洋快餐”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提出,有些食物本身是安全的,但是和其他食物一起食用就不行了,如“柿子忌螃蟹”“黄瓜忌花生”,这又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反驳——有的学生说他家里经常吃花生米拌黄瓜也没有出什么事,结果双方争论起来。如果科学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这课堂很难收场。虽然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是毕竟在学生心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如果不能在当堂解决学生的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质疑兴趣会大大减弱,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也会日渐消退,甚至会养成对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还要上网查看相关的最新消息,做到“有备而来”,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上学生的提问。
总之,面对21世纪的人才需求,我们需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科学课要从培养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力等基本素质入手。因此,科学教师作为把学生带进科学殿堂的领路人,要扮演好“设计师”“主持人”和“厨师”这三种角色,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