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海燕
摘要:以“带一本书去旅行”项目活动为任务驱动,在“读”与“行”的亲身体验中引发自觉阅读。这一项目活动,让学生在“启程”“行走”“归航”的经历中,通过自主规划启动阅读,以亲身体验深化阅读,以阅读课程拓展阅读。
关键词:“读”与“行” 项目活动 自觉阅读
每一年春暖花开之时,社会实践周之际,学校都会以“带一本书去旅行”这一项目活动为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自己制订活动计划,带着阅读期待到生活中求知,带着疑问在社会实践中释疑解惑,在“读”与“行”的过程中实现自觉阅读。这一项目式学习,从“启程”“行走”“驻足”到“归航”,变机械识记为创意活动,变知识传授为互动探究,变单一学科学习为跨界学习,体现学校的精神内涵,成就学生人生中难忘的记忆。
一、“启程”,在自主规划中启动阅读
“带一本书去旅行”项目活动开始前,首先要考虑让学生带什么书到哪里旅行,旅行中要开展哪些有益的实践活动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活动更成功,我们将这些问题抛给了学生,鼓励他们自己来设计。
学生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其中,在“读书创想会”社团开展“听奶奶讲阅读的故事”“古镇传说交流”“好书推荐海报”等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旅行好书。他们积极构想“行走地图”,阅读了解地图要素、到博物馆查找文献资料、向有生活经验的长辈请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二维码,了解旅行地点的路径、场馆、历史、故事等。
在学生自我规划的基础上,学校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主旨,以“带一本书去旅行”为主题,在空间设计和前阅读上下功夫,在各年级建立读书壁屏,开设主题书展,让各班自主设计主题知识园地。另外,学校还设立了“七色光书吧”“主题移动书柜”等读书场所,让静态的、固定的物化空间转化为动态的、流动的促进阅读展示窗,许多学生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尤其是“家乡景观图”“家乡名贤故事”“我是读书达人”等阅读主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边读边走的欲望。他们纷纷在班里开展“组长竞选”“摄影宣传”“探索先行”等活动,以求让接下来的旅行活动更丰富。
学校还建立了网络学习空间,意在让各年级、各班级的学生根据分工进行主题搜索,设计“读”与“行”的活动计划,同时邀请家长、社区工作者在学习空间讨论实施的可能性。该网络学习空间还能同步协助学生预设“行走地图”,完善二维码设计,拓展相关活动地点的传统或现代文化,探讨行走路线的可行性。这一开放、多元网络交流空间的搭建,为“行走”奠定了基础。
二、“行走”,以亲身体验深化阅读
“读”与“行”的实践,强调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经历亲身实践,获得实际体验,形成理性思维能力、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深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一)以个性化实践促进阅读
行走中的阅读,强调通过个性化实践促进阅读。在实践中阅读书本之外的真实世界,用内心感知世界,用不同的方式互动交流,用多样的语言表达,在此基础上积极建构自我认知体系,促进阅读。
学生边阅读,边行走,边发现,亲身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睦共处的乐趣,对于提升他们自主决策、自主解决问题等都有积极作用。以五年级的某位学生为例,他在参加“带一本书去旅行”项目的“港华燃气杯”厨艺大赛过程中,利用空余时间观看《舌尖上的中国》,阅读苏轼的《猪肉颂》《惠崇春江晓景》,陆游的《饭罢戏作》《食荠》,感受诗歌里的饮食文化……入围后,他想做一道地方特色菜参加决赛。为此,他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到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长江三鲜”是中国长江下游水域中出产的三种肉质鲜美的鱼类——河豚、鲥鱼和刀鱼。之后,他又阅读“三鲜”的做法,为妈妈做了地方特色菜——砂锅鲥鱼和长江三鲜饺子。接下来,为了将操作实践与才艺展示有机融合,他又在常阴沙实践基地的展览室里详细研究了“长江三鲜”的相关内容,还拍照留存,巩固学习。在做美食的实践课上,他特地向厨师请教砂锅鲥鱼的制作方法。有了这些阅读和实践,他与同学谈论美食心得时滔滔不绝,介绍菜的特色时从容镇定;从“食之源”“食之味”“食之礼”三个角度阐释菜谱时,立意颇高,深受褒奖。他学习实践的每个细节,都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可以说,在这样的项目活动中,学生不断修正、改进、调控个人行为,灵活融入各种阅读策略,并将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形成对自我的超越。
(二)在合作共读中深化阅读
“阅读与行走”项目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团队协同作战、集体协调、合作共读与实践。共读与实践,让学生有了沟通的机会;彼此分享读书与实践的感动和乐趣,可以带给学生希望、勇气、智慧、信心和友谊,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如在“带一本书去旅行”的项目中,六年级的“我是小小创业者”活动就凸显了“行走中阅读”集群协同,以合作学习提升实践效能的特点。在该活动中,有个班成立了泥艺工作室。该班学生在创业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大量搜集、阅读与泥艺相关的书籍,研究我国的传统陶艺、采购工具和原料、设计产品草图、美化设计等。该过程中,他们梳理出了“创业”的一套流程:第一步,成立创业工作室,为其命名,进行人员分工,设计作品草图。第二步,在劳技课上制作泥艺毛坯,在美术课上对毛坯进行个性化设计,在语文课上学习产品策划,在综合课上进行实战推销。第三步,各组汇报活动情况。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探究、共同实践,学策划、学设计、学手工、学销售……面临问题时,他们阅读并深入学习,在丰富的实践中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当各具特色的泥艺作品得到家长的认可,部分作品在微店成功售出的时候,学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有学生笑称“自己的智商、情商、財商都得到了提高”。
在“带一本书去旅行”的项目中,有个班的学生去长江边阅读与实践。他们带着博览群书、一探究竟的豪情,了解沿江湿地环境、熟悉长江生物、感受江边乡镇的发展;在“手拉手”合作组的带领下,采访小组调查研究湿地资源,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患,提出相关的建议;在联盟学校组织的辩论赛中,学生唇枪舌剑,大展风采,在话题争辩中得到认知的不断提升……长江水的源远流长,也让学生对自我个性有了正确的认知:即使自己渺小如江中的一朵浪花,也应该有江海一样的胸怀。
带着书籍到凤凰山旅行的学生发现,由于山石风化、人为破坏,山上的古建筑受损,历经了维修和环境整治后,凤凰山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如今,山间树木四季常绿,充满生机;远山傲然挺立,淡定悠远,似乎在静看日出日落,笑对成败得失……凤凰山的神闲气定与雄厚坦荡,启迪了学生心智,提升了学生涵养。
带着书籍到古镇旅行的学生,有的去学习地方方言,和古镇大婶交流《斫竹歌》;有的去体验民俗乡情,和乡村大爷聊河阳文化,获得生活的启示……潜心学习探索,感受乡情的淳朴。一路读,一路看,意气风发的学子们个个摩拳擦掌,生发了由衷的自豪感,立志将来为家乡的腾飞服务。
这样,在行走中读山、读水、读人……学生不仅阅读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还在实践中触景生情,再阅读再深思,得到了阅读的深化,获得了精神的生长。值得一提的是,边“读”边“行”,其间也需要“驻足”。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注重“以尊重促转化”,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以激励促优化”,将以阅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作为目标,不断优化其閱读结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省、自查,在实践体验中开阔眼界,进行阅读深思。
三、“归航”,以阅读课程拓展阅读
在大自然的教室里进行“行走式”学习,归来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完善“走读家乡”研学课程,聚焦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触发各学科知识间的关联。我们努力尝试“改革接受式学习,增加体验性学习,开发项目式学习”,把“读与行”活动纳入班本课程、校本课程,努力建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引导学生把目光投注到大自然与社群生活中,在不断学习中开阔眼界,拓展阅读。
在“关注自然”阅读课程中,我们设置了“你认识自然吗?自然为你提供了哪些必备资源?你怎样对待大自然呢?”等驱动问题,让学生介绍行走目的地的概况,了解地域文化,学做爱护自然的好少年,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为了让该阅读课程的内容更丰满,学校还于2016年6月申请了“根与芽”中的水地图项目。“根与芽”是由联合国和平信使、灵长类动物专家珍·古道尔博士专为年轻人设计的全球性保护环境与人道主义教育项目,绿色足迹遍及130多个国家,水地图是根与芽环境教育项目中的一项。根据该项目涉及的内容,我校组建了“万紫千红”根与芽水地图活动小组,在每年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围绕身边的生态环境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在一系列的调查、采访、阅读、摄影、制作等活动中,学生亲自观察,实地探索,不断发现湿地的美,并将这些美以水地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走进社会”阅读课程中,围绕“生活到底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快乐幸福地生活呢?社会是怎样的?我能为社会做什么?”等驱动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社区活动手册、主动为社区献计献策、有意识地阅读地方节庆活动、名胜古迹概要、阅读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中国历史名人、关心国家时事新闻……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什么是幸福与成功,让他们明白“每个人对幸福和成功的理解不同,但只要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就能使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的道理。
由“带一本书去旅行”项目开发的相关阅读课程,灵活将本土资源整合为具体可感的育人内容,充分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自觉阅读、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而这项活动本身,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精神,成为他们成长的美好记忆。
年年“读”与“行”,“带一本书去旅行”。如今的校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学生簇拥着老师,豪情满怀地说:“老师,带上一本书,我们一起去旅行!”已经进入中学的学子,仍不忘时常带着书回到小学校园看望老师,和老师交流读书心得:“到了中学,我还是痴迷阅读,热爱旅行,这让我充实”……当年的分数已忘,当年的淘气已淡,但“带着一本书去旅行”,却成为他们记忆深处永远的烙印。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