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引学生视阈 教研推动素养落地

2019-09-10 07:22唐云波闫璟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研历史素养

唐云波 闫璟

金秋十月,为进一步加强 2019 届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并开展了全市历史学科高三第一轮复习课堂展示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缘起于高三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例如:如何引导教师将用试题训练建立碎片化知识结构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用科学合适的学习情景建构知识体系。如何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同一节课中呈现知识建构从简单到复杂的分层需求。带着这些困惑,我们一起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在其中收获了专家的思想,分享了教师的智慧,探索出一条符合深圳市历史教学研究现状的教研路径。

一、从核心素养中寻找教研的出发点

历史教学需要主题,同样,历史教研也需要主题,主题是教研的灵魂。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提炼了12个字概括本次活动的主旨,即“重方向、简过程、理逻辑、练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方向上,将碎片化的知识教学转向宏观化教学;过程上,将能力培养从形式上、理念上的培养转向可操作、可视化的培养;逻辑上,历史的基本框架、基本史实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引领逐步实现;方法上,训练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思考训练有哪些方法?用什么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逻辑,意图通过创建一个基本式,并根据具体情况发展出适合不同学情的变式。在这12个字的指导下,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市历史教研发展的创新方式,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正是我们教研的追求和方向。

二、从活动设计中探寻教研的支撑点

教研需要主题,因为它是教研的出发点,同时,教研也需要活动设计,它是主题的载体,是实现教研主题的支撑点。符合主题需要的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地实现教研宗旨,达成教研目标。本次研讨活动我们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四位老师上课,分别是:坪山高级中学李静《全球联系的建立》、罗湖外语学校李丽丽《世界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基因——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圳科学高中何冠彬《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西乡中学冯威娜《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从地图看国际秩序的演变》。每位教师授课时间为20分钟;第二环节是学情调查,由参与课堂的罗湖外语学校两个班学生现场完成调查问卷,并派代表交流本次研讨课的听课感受;第三环节由历史课程论专家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做互动点评。整体活动安排的很紧凑,凸显了四个特点:

第一,内容设计新颖独特。四节课以最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世界近代史部分的三子目为教学内容,时序相联、因果相关,全面诠释了整个单元和每节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充满了设计感和新鲜感。

第二,素养培养贯穿始终。李静老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领学生正确客观全面评价全球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李丽丽老师凸显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何冠彬老师注重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冯威娜老师重在家国情怀的渗透,每节课都无不展现出教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践行。

第三,教学设计创意纷呈。李静老师从生活导入,别出心裁地把“爆米花”带入课堂,以玉米贯穿课堂,引领学生回顾了新航路的路线,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等。李丽丽老师用自己制作的《欧洲大事年表》,让学生概括14-18世纪欧洲社会发生哪些变化,引出社会转型的概念,给出不同学者关于社会转型的不同观点,分析原因,并带领学生寻找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何冠彬老师以曼哈顿的变化导入工业革命,用时间轴,从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作用。情境探究、代表发言,仲裁点评,展现了师生的互动风采,同时他注重引导学生回归现实:在工业革命4.0时代,我们应该思考什么?借鉴什么?改变什么?具有现实价值。冯威娜老师以地图为载体来观察国际秩序的演变,并把课堂引向未来,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国际格局体系将是怎样的?共同期待“人类命运共同体”下,我们的世界走向和平、公正和合理。

第四,学生表现出彩震撼。无论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还是课堂后学生的评课,与专家的互动交流中都展现着学生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素养的水准。出彩的课堂、出彩的学生深深地感染并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让我们深刻地感悟到一句话:“永远不要小看你的学生”。而此次教研活动设计所体现的“生本”理念和给予学生的自由表达空间让整个教研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从专家指引中发掘教研的创新点

教研活動的创新,一直是教研员的不懈追求,除了教研的内容设计、组织形式创新外,教研的价值追求更是每个教研活动的灵魂所在。这次活动中,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在课后与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点评,同样引人深思。

第一,以提问教学参与者的形式激发反思。在评课交流环节中,黄教授没有采用亮点+问题+建议的常规评课方式,而主要以提问交流的方式开展:

如李静老师的《全球联系的建立》一课,在问到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时,三位学生回答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抓住这样一个细节,黄教授在现场提问了听讲的学生和授课教师,“你认为物种交流的意义和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是一回事吗?”他用这种方式提醒大家它们其实是两个问题。提醒教师注意课堂提问的角度和目的,提醒学生注意问法。

李丽丽老师在《世界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基因》一课中提出“文化基因”的概念,但并没有为学生解读这个概念,而其实学生也并不十分明白什么是“文化基因”?黄教授现场提问了一位学生:“学过这节课后,你能告诉我什么是文化基因吗?”学生尴尬地挠着头说“明白意思,但是说不清楚”,抛出一个问题,就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教师需要反思“我的教学中有哪些概念没有厘清?”学生需要明确“听课中哪些概念我还是似是而非?”。

何冠彬老师的《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一课,在说课中说道“要力求做到有任务、有情境、有材料”,黄教授提出了一个经常容易被大家忽视和混淆的问题:“情境和材料有什么不同?”当时何老师做出的回应是:情境是由材料营造,由材料生成的,在基于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最后通过任务升华思维。对此,黄教授给我们的启示是:情境是事情发生的环境,而材料包含了数据统计,情境肯定是材料,但材料不一定是情境。

冯威娜老师的《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课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国际秩序演变中不变的是国家利益还是大国的主导地位?”黄教授提出“国家利益”和“大国主导地位”在该问题中是一个逻辑层级的概念吗?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吗?”可以说,这样的问题醍醐灌顶,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陷入深思。

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评课交流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更高层级,具有一定难度的方式,它给了我们一个教研活动的新的视角,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评课通常是从所谓专家的视角去寻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而提问交流的方式则更好地促进了问题为引导的全方位反思,也能够促使教师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深入思考和交流。加德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了我们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了以后,我们都拥有两个思想。”这样的提问过程就是一个交换思想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换思维的过程。

第二,以深刻的思想触发对历史教育教学的再思考。除了点评四节课,黄教授也阐述了历史教学中需要把握的四种关系:

(一)讲故事和讲道理的关系。有专家提出“讲历史就是讲故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教学中仅仅讲故事,叙述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发展、结果等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教学还要讲道理,要深入故事的本质,我们教师还需要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历史智慧。

(二)宏大叙述和情境教学的关系。教科书上展示的通常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建构宏观知识体系也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教学中如果仅有宏大叙述,就会伤害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将宏大的历史叙述和围观的历史细节结合起来,就如同李静老师的《新航路开辟》一课以玉米的传播为切入点,探讨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当下的高考试题也越来越多地谋求这两者的结合。

(三)学术体系和价值引领的关系。历史研究求真是第一位的,而历史教育第一位的则是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是2017版课程标准中不断被强调和突出的。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历史求真和价值引领的平衡,值得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思考。

(四)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从片面追求知识到知识能力并重,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黄教授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任务驱动、问题引领,设置情境。何冠彬老师很好的示范了如何设置情境和任务驱动。

这四个关系,既是当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这一次教研活动的四节示范课中反应出来的问题,黄教授用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给我们的教研指出了方向,每一个关系的处理都应该是我们今后教学和教研关注的重点。

四、从学生评价中挖掘教研的增长点

以往我们的评课环节,以专家和上课教师、听课教师为主体,站在成人的视角去评价一节课的有效与高效,虽研讨充分,却难免有失偏颇,因为我们忘记了、忽视了这个课堂中最重要的主体,教学的受众——学生。怎样让我们的教研活动不仅符合教师的期待,更能够贴近学生的需求?怎样能够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客观和公正?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设计了现场学情调查环节。四位老师上课结束后,学生手持答题器,针对四位老师的教学写下自己的感受,结果现场公布于大屏幕上,由学生代表当场讲解。通过学情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基本接受较为宏观的知识建构方式,认为这种新的授课教学方式对高考备考较有帮助,更有助于提升历史表达能力。在自由发言环节,学生更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位发言的学生指出,四位上课教师准备充分,帮助大家建立了世界近代史知识的整体框架,把政治、经济、科技联系在一起;完整的观课让大家能够更加宏观地看待历史阶段特征,但也提出他的困惑:如上课时间较短,对概念的讲解和理解尚有欠缺;一轮复习还需要夯实基础知识。第二位发言的学生则对宏观知识的建构方式表示了质疑,希望能引入丰富的史料来实证。第三位发言学生则对四位老师和本次活动提出了赞赏,认为他们准备充分,激起了同学们思考的热情,很有意义,宏观知识建构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第四位发言学生更是看到并阐述了此次活动最大的意义:教学相长,公开课不仅应该听老师的评价,更应该有學生的声音,学生的建议能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学生的参与让我们的教研活动具备了生命力与活力,也具备了增长点和亮点。

这次研讨活动让我们惊叹于教师的优秀课堂,惊异于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表现,惊喜于黄牧航教授的高端点评。精彩的活动设计和研讨结果,引发教师和孩子们的持续思考与探索,这便是最好的结果吧!

猜你喜欢
教研历史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历史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