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宠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该向它请教,向它探讨。”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它能为幼儿的自主探索提供诸多支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高低结构的玩教具分布在幼儿活动的各个方面,幼儿亲近自然的时间逐渐减少,探索自然、实践操作的机会变得寥寥无几。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幼儿营造一个接触自然的环境!大环境改变不了,我们就创设一个小而美的区角,育英中五班的“大自然,小角落”便是满足幼儿探索自然的一个区角。从设置区角的空间位置到内部材料的填充,到植物的养殖与观察,再到植物生长的循环往复……我们始终“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对新知识进行接纳与融合,扩大了幼儿对自然界的认知范围。
一、在区角设置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春天”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与了解,提出了将“绿色生命”请进班里的计划。在计划中,幼儿针对“自然角应该放在哪里”发表着各自的观点。之后,师幼经过对不同观点的梳理,确定了自然角的位置。看似简单的几个步骤,却体现了幼儿对不同领域认知的融合,他们想到了阳光、土壤、种植工具,想到了植物种类,想到了空间最大化的利用,想到了任务分配……在这样渐进性的过程中,幼儿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积极的态度探索着这些未曾接触过的事物。
他们通过同伴间的合理分工,使得看似复杂的事物变得井然有序,花架样式的设计、空间尺寸的测量、植物种子的选择、养殖工具的收集等各项工作,不到三天时间全部准备就绪。最后,幼儿用自己收集来的易拉罐做成小花盆,种下自己心爱的绿植,摆放在pvc多层花架上,活动室中顿时充满了生机。在整个自然角区域创设的过程中,他们交流、分享、探索,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区角活动过程中注重内容的整合性
自然角中每一盆绿植都离不开精心的呵护。幼儿就像“爸爸妈妈”一样用心地培育着他們的绿植。“它发芽了”“该浇水了”“它长高了”……每种植物的变化和特点,都逃不过幼儿的眼睛。他们通过表格、画图、拍照、符号等多种方式记录植物的特点及生长过程。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为了让记录内容更清晰、更美观、更生动,他们精心构图,认真搭配颜色,不仅让作品有了形象性、功能性,还具有了艺术性。 在观察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许多问题。如:“蒜苗每天能长高多少?”“为什么他的蒜苗比我的长得快?”当问题产生共鸣,他们便尝试用绳子、吸管、尺子、毛根等工具一起测量,制作“植物标尺”。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还发现蒜苗的生长速度放慢,形态不够挺拔,叶尖颜色变黄,并自发开展了讨论活动“蒜苗会停止生长吗”。讨论中,一位幼儿提出蒜苗是可以吃的,立刻便有幼儿提出植物生长周期的问题。他们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我们利用自然角这一载体,将语言、科学、艺术等不同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让幼儿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三、在问题生成过程中体现教育的开放性
幼儿教育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它常常会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生发出来,从而表达出幼儿的真正需求。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需求,运用开放的教育方法与幼儿进行深入有效的互动,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建构自己知识网络。在自然角一系列的活动中,针对幼儿提出的“蒜苗可以吃”“我想尝一尝”的想法,教师顺应幼儿的需求,提出大家一起制作蒜苗炒鸡蛋。幼儿分组剪蒜苗,借鸡蛋、油,清洗蒜苗,品尝蒜苗,在味觉得到满足的同时,生发出许多问题,如:“班里哪些植物能吃?”“为什么炒菜先放油?”“为什么炒菜会发出滋滋滋的声响?”“一盘菜应该放多少油?”“多放油健康吗?”……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依靠幼儿自己探索是缺乏深度的,因此,教师根据当时的情景,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引导,逐步生成了“水与油”探究活动,大大激发了幼儿求知的欲望。与此同时,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了深处。
由此可见,自然角虽小,但它已成为幼儿探究大自然的一个窗口。它把变化的自然万象融于其中,使自身具有了互动性、变化性、多样性,为幼儿的探索与发现创造了无限的机会。它不仅发展了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还可帮助幼儿建立对数学的认知,除此之外,在情感、态度、技能等其他方面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所以说,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它蕴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利用,让它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使幼儿在探索自然中得到最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