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丽君
一次區域活动观摩中,中班幼儿萱萱正在建构区搭建城墙,由于在同一层中用了薄厚不一的积木片,导致城墙不稳,萱萱正在尝试调整时,吴教师走过来立刻指出萱萱的问题,并帮助她把放错的积木替换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我园不少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存在上述例子中过多干预、过度指导的现象。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们总是没有耐心等幼儿自己发现错误、探索答案,常常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盲目性干预,教师不自觉地介入幼儿游戏,并不清楚自己参与的目的;一种是功利化干预,只要幼儿行为与教师预期不一致,就立即纠正,生怕幼儿的操作结果达不到预设目标。
然而,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有准备的环境”中自主操作、自由交往,获得经验和发展。虽然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是必要的,但区域活动中教师过多干预,会影响幼儿的探索行为,极容易改变区域活动自由、自主的性质和其独特的价值,与开展区域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
为了解决教师过度干预的问题,我园教研室决定进行为期六周三个阶段的区域活动指导训练。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我园实践经验,教研室列出“必须指导清单”和“灵活判断清单”,要求教师按照清单内容实施指导,以避免不清楚何时应该介入的问题,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
第一阶段(第一周)
训练内容:最大限度减少介入和指导。除“必须指导”清单上的项目出现时,其他情况下教师一律不必介入,只需做好观察和记录。
“必须指导清单”:
√活动有不安全倾向时
√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
√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
√因遇到困难、挫折、纠纷,导致游戏无法继续进行时
在第一周内,我们把训练的重点放在“禁止介入”上,教师在每次产生介入欲望前要有意识地暂停介入行为,自觉对照清单内容,但凡不在清单所列范围,一律禁止介入,力求实现从“彻底无”到“逐渐有”的过程。通过为期一周的训练,教师们终于克服了过去“忍不住”介入幼儿游戏的习惯。
第二阶段(第二、三周)
训练内容:灵活判断介入的必要性和时机。教师对照“灵活判断清单”内容,根据华爱华教授提出的教师介入游戏的三个原则: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是否支持并推进幼儿游戏的开展,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发展水平,来灵活判断是否应该介入指导,并填写指导记录表。
“灵活判断清单”:
√幼儿较长时间在区域之间游荡,无所事事
√幼儿较长时间做着没有结果的事或重复单调的动作
√幼儿没做完一件事就开始做第二件事,不断换工作
√幼儿操作发生错误或遇到困难,但没有放弃
√区域内出现纷争却无激烈的行为发生
在这两周时间里,教师们通过对照清单内容和介入原则,填写指导记录单,反复推敲、判断介入游戏的必要性和时机,对自己以往干预的盲目性和功利化指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基本能够判断何时介入,以及以何种方式介入。
一位教师在记录单中写到:昊昊在美工区用手工纸制作黄花,需要把剪好的花瓣粘贴在花杆上,可他总是粘得皱皱巴巴、歪歪扭扭,昊昊焦急得手足无措。正当我准备上前帮助他时,迅速对照了清单上的内容,认为这次干预不是必须的,或许可以再等等看。正在这时,昊昊主动向旁边的阳阳求助,阳阳帮助昊昊将花杆按压固定在花瓣中间,昊昊再把花瓣分别从两边向上卷曲粘好。多么成功的一次合作,差点就被我沉不住气的介入给耽搁了。
第三阶段(第四至六周)
区域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仅仅只存在上述清单里的情况,现实活动中遇到的情境会繁杂得多。比如有的教师提出,在小班角色区,由于幼儿语言表达和交往能力有限,常常出现“冷场”,此时教师作为角色之一的参与性介入能够有效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提升活动水平。所以可以将“幼儿在区域内长时间没有交往行为”加入“灵活判断清单”中。因此在本阶段我们发动教师收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所见的情形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形成一份适合本班幼儿特点的个性化干预方案。
通过六周的专项训练,教师们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减少了“无效介入”和“负效介入”的次数,尊重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助推了幼儿在亲自体验和亲手操作中的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