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阳
摘要:全面、深入地解读习作内容,是进行有效的习作教学设计、保证习作教学质量的前提。借鉴美国写作培训师的“20问题法”,解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习作,以五课时模式设计每一次单元习作,引导学生通过扎实的训练、大量的童书阅读,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如何写好,让每个初次接触习作的学生爱上习作。
关键词:统编教材三年级习作“20问题法”五课时教学
研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部分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每单元都有主题习作内容,但相关的素材和表述很简单。教师如何教?没有明确的指向。有教师会说,读教学参考书就知道了。但研读教参又会发现,其中为习作教学提出的建议非常有限,并没有清晰、系统的思路,循着这条路子教,学生不会爱写;也有教师建议看名家的习作教学设计。笔者特意买了几套名师团队编写的与习作教学设计相关的书籍,并进行了深度研究,但难以苟同他们对习作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因为其中的很多设计会耗去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实在没有必要。
为了了解更多相关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文献查询,以“习作内容解读”为关键词,发现2018年只有1篇《聚焦“观察”,学习表达——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2019年有2篇,分别是《用教材“优势”推动教学“优质”——统编语文教材习作板块的解读与实践》《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与习作”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以“习作解读”为关键词查询,发现从2004年到2019年,仅有15篇文章涉及习作教材解读;以“教材解读”查询,却多达881篇文章。可见,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领域还没有广泛涉足习作解读,而全面、深入地解读习作内容,是进行有效的习作教学设计、保证习作教学质量的前提。通过对创意写作教学的研究,笔者发现,利用“20问题法”进行习作内容的解读、设计和教学,比较适合教师并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年第5期独家策划一、用“20问题法”解读习作内容
美国自由作家、写作培训师雪莉·艾利斯擅长用“画”对教师进行创意写作训练。她给自己规定,当画放在自己面前时,要盡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描述这幅作品。由此,她还创造了“20问题法”,即围绕每幅画作提出20个问题,组织学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将这些理解聚在一起,分类取舍,巧妙组合,进而开展创意写作。这个方法让接受培训的学员甚至美国的不少作家都写出了得意之作。
受此启发,笔者也用“20问题法”解读过百余篇课文,使得阅读教学课堂有了新变化。2018年暑假,笔者开始用此法解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内容,设计教学流程。2018年-2019年,笔者在全国上了30多节三年级的习作课,训练学生写出了不少创意十足的作品。下面以“20问题法”解读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二《写日记》。
针对本次习作内容,笔者设计了“20问”,并对每个问题做出了解释:(1)什么是日记?日记与周记、月记有什么不同?(日记就是每天记录自己的事情。周记多指每周记一次,月记多指每月记一次。)(2)日记的格式是什么?(第一行写清楚年、月、日,还可以写天气情况,当天的心情等;第二行开始就是正文;日记可以有题目,可以没题目,大多没题目。) (3)日记为什么要写时间?(人人都会遗忘,如果不写时间,若干年之后看了过去所写的内容,很难准确想起是何时发生的事。) (4)日记为什么要写天气情况?(如果你能写几十年日记,把几十年的天气情况放在一起作比较,说不定会发现很多东西,还有可能成为气象方面的行家。) (5)教材中的日记范文没有要求学生写当天的心情,要不要让学生写呢?(可以让其自由选择。可以告诉他们:长时间地写,说不定更能认清自己的性格和情绪变化。) (6)为什么要写日记?(不写日记,人生经历的许多精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子孙后代当然也不可能知道。) (7)列出写日记的10条好处。(①让后人也能看到我的过去;②可以长期积淀,进而写成一本书;③如果未来想成为作家,养成每天记录的习惯是前提;④知道自己一辈子到底做了哪些好事;⑤如果经常在日记中写自己读过的书,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读了多少书;⑥受了委屈,写在日记里可以发泄情绪;⑦可以写下自己的秘密;⑧写多了会爱上写作;⑨帮自己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⑩记下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智慧,会让自己越来越棒。)(8)日记里可以写什么呢?列出内容。(①当天看到的东西;②当天听到的东西;③当天学到的东西;④当天想到的东西;⑤当天吃的东西;⑥当天读到的东西;⑦当天闻到的东西;⑧当天搞不明白的东西;⑨当天的奇闻轶事;⑩当天表现最好的地方……)(9)教材提供的日记范文有两段,可不可以写一段,可不可以写三段或者以上?(写日记是自由的,可以写一句,一段,两段,或者若干段。)(10)日记要天天写吗?(能天天写最好,但想养成天天写的习惯是很难的;如果做不到天天写,最起码要能做到经常写。)(11)这一次日记写作,要不要读有关的书呢?(必须要读,且读得越多写得越好。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参与,这次习作就只能是一次习作。)(12)有关日记方面的童书有哪些?(目前能够买到的,适合三年级学生读的童书有百余本,图画书有很多,介于图画书与纯文字书之间的桥梁书也有,纯文字的书有数十本。要想知道日记的价值,爱上写日记,这些书是必须要读的。)(13)如何将整本书阅读融入本次习作?(这需要老师和你们一起进行头脑风暴,逐步引导你们将整本书的内容融入习作。)(14)日记能给谁看呢?如果爸妈要看我的日记可以吗?(日记最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如果个别日记是老师布置的,老师可以读;如果你愿意,也可以与朋友分享,但必须慎重选择朋友;可以让父母读,因为父母是你的监护人,如果他们能从你的日记中知道你遇到的难题、困惑,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帮你解决问题。)(15)如果无法坚持写日记怎么办?(坚持不下来也正常,但能坚持下来的人,一定不一般。)(16)哪些日记内容不能发表?(比如你为了发泄在日记中写了许多不文明的话,或者所写的内容会给他人带来伤害,抑或涉及你的隐私……)(17)哪些日记内容可以发表?(这没有统一标准,只要你觉得自己写得不错,愿意公开,就可以发表。正如你每天在公众号里写自己的故事,这也是发表。)(18)针对这次习作教学,学生会有哪些障碍?(三年级学生正由形象思维向初步的逻辑思维过渡,学习成绩会呈现马鞍型变化,即第一学段成绩好的到了三年级可能会变得不好,而成绩不好的可能会变好。而且,一二年级的学生只接触过写话,一下子进入习作,将会有20%左右的学生写不了一段话。)(19)本次习作内容有哪些缺陷?(本次写日记的内容给学生提供的范文少,也没有给师生提供要读的相关书籍,更看不出写作流程。)(20)让学生喜欢写日记的办法有哪些?(办法有很多,如“512”日记写作,即三年级开始每天写5行,至四年级结束时每天写1页,五年级至六年级每天写2页。)
以上20个问题的答案,如果详细论述,肯定超过万字。教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学思路肯定会越来越清晰,以此引导学生习作也更如鱼得水。
写到这里,有教师一定会说,篇篇都这样解读会增加教师的负担。但如果每个年级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参与进来,一位教师一个学期解读一到两个单元,然后资源共享,显然更可行。而且,解读一次用多年,其间可以只做调整。通过尝试,教师会越教越明白,越教越通透,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习作教学“明”师。
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完20个问题,就已经做到了“深入”。接下来如何“浅出”?就是笔者要说的教学流程设计了。
二、用“20问题法”开展教学
笔者用“20问题法”解读了三年级上下册的16次习作,并对所有的习作内容进行了整合,将一页“写日记”内容转化为五课时教学。
(一)第一课时
首先,快速写一句话日记。给学生准备一个四五行的作文格,作文格下面有若干个问题,如“我今天吃了什么”“我今天是怎么到学校的”“我今天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堂上学了什么”“班级中的某个人做了什么事”“我今天看到的云彩是什么样的”“我今天与谁说了什么话”“我的小宠物是什么样的”“我听到了什么声音”等,请学生大声读一读这些问题,边读边想,然后快速写出一句话。
然后,同桌互换朗读,互相取长补短。如果同桌需要帮助,两人相互交流,及时提供帮助。之后,教师朗读学生的一句话日记。
接下来,教师大声朗读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德文·斯克里恩与美国插画家蒂姆·鲍尔斯共同创作的图画书《金鱼日记》。这本图画书由14篇日记及多幅图组成。第1天的日记内容是“我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第2天的日记内容是“我还在鱼缸里游来游去”。针对两天的日记内容,笔者让学生比较不同,学生很快就发现第2天的日记比第1天的日记多了一个字“还”。此时,笔者及时引导:“作家是想告诉我们,一句话也可以成为一篇日记,但第2天的日记比第1天起码多出一个字。这多出来的字,就是进步,就是变化。”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就发现写日记原来如此简单,对习作的恐惧感一下子降低了很多。
紧接着,笔者出示第3天的日记内容:“我仍然在鱼缸里游来游去。也许,我应该打个盹儿。可鱼儿不用打盹儿,所以,我继续游来游去。”读的时候,笔者没把内容一股脑灌给学生,而是将其分为3段,一段一段地读。当学生听到“我仍然在鱼缸里游来游去”时,大笑着说:“比第2天的又多了一个字!”笔者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再接着读下面的内容:“也许,我应该打个盹儿。”并顺势说:“这就是有趣。”还板书了“有趣”二字。之后,读“可鱼儿不用打盹儿,所以,我继续游来游去。”听到这里,学生哄堂大笑。笔者问:“三天的日记大家都看到了。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答:“写金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是的,简简单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写的时候就要注意,哪怕是写一句话,也要写清楚,还要注意简洁。”由此,对习作风格的教学水到渠成。
在此基础上,笔者乘势追问:“第3天的日记与前两天不一样!都写三段了!你们觉得作家第4天会写什么?猜一猜。”此环节笔者在多个班级实验过,几乎100%的学生说:“肯定还会写‘在鱼缸里游来游去’!”于是,带着学生的预测,我们一起读第4天的日记:“来了一位小伙伴,我不太喜欢他的样子。他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吐泡泡。”此时,笔者问学生:“你们为什么都猜错了?”学生恍然大悟,认为再写“游来游去”,这本书的内容就太平淡无奇了,没有人会读。学生的答案如此,事实也是如此。
接着读第5天的日记:“泡泡先生呆呆地看着我,还是一声不吭。我向他问好,可他回答:‘咕噜咕噜……’哇,真有点儿恐怖!”笔者问:“这一天的日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迅速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发现了“说话句”。笔者追问:“你们都10岁了,这些年,你们与哪些人说过话?”学生都笑了,说自己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邻居、伙伴、老师、同学、宠物、玩具等好多人和物说过话。于是,笔者說:“把你们每天说的话写下来,你们的水平就和这位作家一样了!”之后,我们共同读完后面的9篇日记。学生又发现,后面的日记完全不一样,有的是三段,有的是四段,有的又回到了一段、两段,有的竟然有十几段,最后一篇超级长。时长时短,越写越有意思,越写越好玩。至此,学生发现写日记是件很有趣的事,可以随着自己的思路自由写,要写得有趣,能吸引人。
最后,待学生完成当天的日记后,笔者进行总结,并给他们每人发放一张5—8行格子的日记纸,为第二课时的日记习作做准备。
(二)第二课时
首先,讨论交流写日记的重要性。笔者仍然出示了一些问题,如“上节课,你写了什么日记,还记得吗”“上周二,你做了哪些事”“上个月的10号,你做了哪些事”“三个月前的10号,你做了哪些事”“半年前的那个月的10号,你做了哪些事,还记得吗”“一年前的今天,你做了什么事”等,让学生汇报交流。实践表明,对于过去的事,除了上节课的日记内容和自己的生日,其他的很少有人能记得。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自己做过的很多事大多都忘记了?怎么才能记住自己每天做的事呢?”通过讨论,学生瞬间明白了写日记的好处。
然后,进行图画书阅读。笔者提供了法国瑟伊编写的图画书《永田爷爷的观察日记》。这套书共有10本,分别讲述了作者对蚂蚁、乌龟、鳄鱼、鼹鼠、狐狸、蜗牛、青蛙、企鹅、猫头鹰、刺猬10种动物的观察,其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够用有趣的画面和简单的语句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世界的热情,让他们在近距离观察一个个神奇有趣的动物时,走进令人浮想联翩的大自然。笔者将书中的内容拍成图片,制作成PPT,大声读完一本,只需要3分钟,简单易行。
最后,完成本课的日记写作。读完10本书后,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比昨天起码多一个字的日记。
(三)第三课时
首先,笔者大声读学生第二课时结束后写下的日记。
然后,进行日记体的图画书阅读。笔者为学生提供的图画书有:波兰作家普热梅斯瓦夫·维各特洛维奇的《泰格的丛林日记》,美国作家朵琳·克罗宁的《蜘蛛的日记》《苍蝇的日记》《蚯蚓的日记》,葡萄牙作家伊莎贝尔·米尔斯·马丁斯的《院子的日记》,日本作家松桥利光的《和青蛙在一起》《和鸟儿一起睡午觉》《兔子怕怕》。学生点选出2至3本,笔者用10—15分钟的时间大声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日记体作品的表述方式和表达特点。(如有条件的可以把这些图画书内容做成PPT,存在学习平台的资源库中,学生手中如果有平板电脑,就可以直接点读。)
最后,日记写作。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5—8行格子的日记纸,鼓励他们在听读完日记书后,现场写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8分钟内完成。
日记体习作不需要用传统的批改方式,教师一眼就能看出学生所写内容的好坏,直接现场点评即可。
(四)第四课时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之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三段式日记操练,即要求他们一篇日记最少写三个自然段。
首先,引导学生学着确定素材及段落。如第一段写今天上了哪些课,最想在日记中写哪一门课;第二段写哪位老师给自己上的这堂课,可以多写写他(她),至于写什么内容,自己定;第三段写在今天的这门课上,自己听懂了哪些内容,要重点表述;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再列个第四段,写写自己的感受。
然后,对学生习作的时间做了要求:20分钟完成,课堂交流10分钟。
接下来,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10—15行格子的日记纸。
最后,学生写了谁,下课后就把日记交给自己写的那位老师,请其帮助批改。
(五)第五课时
首先,和学生一起欣赏四个微视频。
微视频1:6—8分钟,向学生介绍两本日记体的优秀作品——《亲爱的汉修先生》《再见了汉修先生》。这两本书都是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作品,向学生传递了好日记的习作标准:一是写身边的事,二是写好玩的事,三是写有趣的事,是写出来的东西能让读者笑。
微视频2:6—8分钟,向学生介绍《捣蛋鬼日记》,让他们关注身邊的捣蛋鬼,写好一篇日记。
微视频3:6—8分钟,向学生介绍《小屁孩日记》(中国、美国版各20册),告诉学生,美国的20本已经被拍成三部电影了,并插播电影片段给学生看。
微视频4:6—8分钟,向学生介绍《航海日记》,引导学生:“这是航海家哥伦布的航海记录,只要你愿意读,你能从这本书中学到很多知识。另外,哥伦布已经离开我们500多年了,人们还记得他,与这本日记有极大关系。”
通过四个微视频的展示,学生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了这些书,自己能掌握更多写日记的方法,能越写越长,越写越有味道,发现写日记的乐趣;每天写写,日积月累,就能写出人生的第一本书。
之后,举行“百千万页日记写作工程”仪式。在这个微型仪式中,笔者鼓励全班学生从今天开始,相互监督,共写100、1000、10000页日记,一直写到六年级结束,看看大家一共能完成多少页日记。
笔者在一个三年级的班里试验了“五课时”,师生坚持写至学期末,即使考试到来,也没有停止。从期末考试的作文成果就能看出,每个学生都能把作文纸写满,写出来的东西还很有味道,与没接受过“五课时”教学的学生差距相当大。
肯定会有教师质疑:每学期8次习作,每一次都用五课时来教,可行吗?研究过我国教学计划的教师肯定知道,每周两节作文课,一个学期20周,正好40节课,每次习作5节课,所以肯定能完成。笔者还研究过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课内写作教学,发现他们一次课内写作需耗时一个月,相当于我们的8—10课时。课内写作原则上就应该是慢写,这样才能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写出合格的作品。
五课时教一课,只要设计好,每次课内习作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课内完成,批改、评价同样也可以在课内完成,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意义的课内习作教学,才是没有负担、幸福的课内习作教学,才有可能让学生爱上课内习作。
参考文献:
[1] 〔美〕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M].刁克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