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助学式课堂”中延伸

2019-09-10 07:22杨小辉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7期
关键词:师德

杨小辉

【关键词】助学式课堂;师德;师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4-0059-02

2004年我大学毕业,加盟南通二中。那时的教学以讲授为主,形式单一,基础弱的学生全程埋头抄写黑板上的板书,教师常常是自问自答,师生、生生之间很少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业成绩也不理想。

为了改变当时的课堂教学状态,2009年,学校着力构建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态的“助学式课堂”模式,先在小范围内推行,我所在的高二(1)班即是实验班之一。我将全班分6组,每组8人。因为是实验班级,导教导学都在探索中,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材料需要我自己编制。我总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认真研究全国各年份高考试题,并对课后习题进行改编,脑海中的“题库”迅速增大,解题能力也迅速增强。同事有时问我一道题,我会告诉他是哪一年的高考题,或是由书上哪一页的习题改编,那时心中满是自豪感。以前讲习题,总是从第一道讲到最后一道,特别难的直接跳过;有了对各种习题的深入研究后,习题讲评课前,我都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了解他们哪些问题掌握得较好或者还不够,有时还把学生的草稿纸收上来查看,从学生具体解题过程中发现其知识漏洞。从此,简单题学生能自主解决,难题会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学生不再轻言放弃。讨论时他们表情丰富,有的手指黑板上某个步骤激烈讨论,有的侧耳倾听,有的翻书查找依据,有的则奋笔疾书。轮到小组代表发言,他们自信满满;也有学生会对发言同学的讲解提出质疑,对方会很有礼貌地予以回应。

在互评、纠错、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认知提升,情感也融入课堂,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成了学习的主人。小组成员在倾听他人讲述时,懂得了尊重和理解他人。小组成员主动关心组内解题能力弱的同学,充当小老师,热情讲解,无形中增强了责任意识,强化了责任担当。学生讨论时,我也走到他们身边,一起探讨,耐心听学生讲述。助学不止在课内,还向课后延伸。2009、2010两年,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地冻天寒,我都利用周末到学生建立的不同学习小组去义务辅导。付出终有回报,2010届高三(1)班数学高考成绩超省均30多分。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学生感情和智慧的大门也尽情敞开。学生对我的情感很深,当得知我生宝宝时,他们用光盘录下每位同学的祝福的话寄给我,我为此倍感幸福。我爱学生,也被他们深深地爱着。

“助学式课堂”让我更加深入到学生学习中,关注他们的每一个学习细节。有的学生草稿纸很清晰,纠错时一下子就能找到错因;有的学生草稿纸很凌乱,每次订正,总要将题目再写一遍,有时又算错了,浪费不少时间。为此,我要求所有学生将16开草稿纸折成小方块,每一题解答过程都只写在一小块上,区划清楚。刚开始时他们不太适应,一段时间后,很多人会在草稿纸上自我纠错,学生解题正确率提高了,书写也愈发清晰。

“助学式课堂”源于“为每一个学生健康人生尽责”的理念,源于“敬孺”校园的“爱育”传统。虽然学生学业基础不够牢实,但我们不放弃、不抛弃,使他们的学习自信、学习能力逐渐提升。2012年,学校全面推行“助学式课堂”改革,2014年高考成果显著,全年级数学均分超省均分。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不断强化教育科研意识,加强业务学习,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校外交流活动,先后在校外执教“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等公开课。2018年,我在青海省贵德中学上了一节“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助学式课堂”得到当地师生的喜爱和认可。2010年起,我先后获评市师德标兵、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多篇相关论文公开发表。我由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学生心中的“名师”。

弗洛姆说,爱乃是纯个人的体验,很少有人完全没有体验过爱的情感。每位學生都是有感情的独立个体,“助学式课堂”激发了他们良好的学习情绪,也激活了他们内在的爱心,师生之爱、同学之情在学习中体验、获得和延续,也反过来促进了师德、师能的提升,使教师更有能力爱“好”每一个学生:爱在“助学式课堂”中不断延伸。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弘扬高 尚师德
审视“言说的师德”
闾彬:师德建设应实现“四化”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的生态价值、困境与破解路径
师德考核“落地”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