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背景下高校英语多样化教学模式探析

2019-09-10 07:22王林利
关键词:多样化教学高校英语工学结合

摘 要:自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以来,高校英语的教学工作便面临着模式的革新与教学策略的改进,旨在为学生就业后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人才选拔机制的日益严峻,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需要以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尤其在英语这门极具应用前景的主要学科当中,如何将教学目标与就业市场进行高效对接,已经成为教育界所重点探讨的一大课题。文章立足于“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现状,针对如何在这一模式中展开多样化教学做出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校英语;多样化教学

在各行业纷纷进入国际化发展行列的当前,英语作为一门在多个领域中均占据重要地位的学科,在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要从根源上实现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有效衔接,仅仅依靠单纯的课堂授课远远不够,于是教育界在近年来提出了“工学结合”这一概念,即同时借助学校与社会的双重资源,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以达到强化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教学目标[1]。考虑到现有教学模式下仍难以实现这一教学模式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因此文章特结合了当前这一模式应用过程中的常见误区,提出了关于如何做出进一步完善的相关建议。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定义

“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定义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从狭义层面来看,可定义為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进行资源置换后形成的一种教学资源拓展途径。在这一层定义当中,“工”和“学”是两个独立的主体,性质上属于校企合作,在适用对象及实践空间上相对受限,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教学模式构建上多以这一定义为基准。从广义层面来看,可定义为高校为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价值而践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性质上以学生为主体[2]。“工”的概念可拓宽至整个工作实践的范围,“学”的概念也涵盖了在任意场景中的知识积累及实践体验,两者的结合属于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有机融合,也是文章中着重探讨的教学模式。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1. 为学生在校内所学理论知识奠定良好的过渡条件,防止因两者脱离、断层而导致学生无法实现英语应用能力的根本提升,同时也有助于令学生根据自身实践认知来丰富知识体系框架,避免固守于理论知识建设而忽略了实际应用领域。

2. 与仅限于校内学习的模式相比,工学结合的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视野拓展机会,同时也能够令学生对自身知识体系及应用能力做出准确评估,从而查漏补缺,避免了单一的卷面考核所带来的局限性。

3. 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学生可由传统的“个体式学习”逐渐走向“合作式学习”,在巩固自身理论知识建设的同时,也能够在与他人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了解到实践与知识应用的本质,对于日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征

1. 协作性。企业与高校分别作为“工学结合”模式中分别对应主体,在践行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对于双方运作过程中拟定的规章制度也需要予以充分的互相尊重与配合。只有在双方共同遵循协作计划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推动“工学结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2. 交融性。“工学结合”模式中,校方与企方虽属于两个独立个体,但促进教学价值发挥的最大因素在于两者的交互与融合,即交融性。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既需要接触来自教学活动中的理论学习,也需要接触来自应用过程中的实践学习,以取长补短的形式来推进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3. 双重性。在“工学结合”模式中扮演引导者的相关人员均有着双重性质的身份。如校方教师既是学习过程中的教师,也是实践活动中的技术指导人员;而企方负责指导学生实践的人员在实践过程中是技术指导人员,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框架的教师,即身份层面的双重性特征。

4. 兼容性。兼容性主要指学生在“工学结合”模式践行过程中可将任意场景作为学习场所的特征。即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的学习场所将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拓展至实践场景、工作场景当中,以各场景的相互兼容为一大教学前提。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现状

(一)课时缩减严重,层次不清晰

当前高校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时,大多更倾向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层面,且通常以专业科目为主要侧重方向。英语虽是一门大多专业均需要涉及学习的科目,但由于侧重点存在偏向性、学习任务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所占的课时比例越来越小,通常一周课时约在两节左右,甚至存在将其改设为选修课的现象。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以足够的学习时间为支撑,这一前提下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3]。同时,由于考核重点更倾向于教材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多采用照本宣科模式,在教学层次设置上缺乏足够的清晰性,不利于学生从应用层面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的消化。

(二)教学观念滞后,工学衔接性不足

结合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观念滞后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工学结合”模式所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核心,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相对侧重于读与写的训练,然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还需以大量听与说为基础,在听、说训练匮乏的现状下,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也未必能带动英语应用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内英语学习中一般以提高卷面答题得分率为目标,忽略了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互动训练,即便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也难以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甚至出现脱节现象。

(三)双重性师资匮乏,合作教学难以展开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强调校内、校外双重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师资的双重性也有着较高要求。但就大部分高校目前的师资条件来看,兼具教学经验与实践技能的教师仍然相对缺乏,多数均为具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但缺乏岗位技能经验的专业教师,对于深化“工”与“学”的合作难以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4]。部分高校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实践型人才开办讲座的方式展开合作教学,但由于深入程度不足、讲座流于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取得乐观成效。师资匮乏的情况下,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合作教学难以得到的有效展开,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四)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

人才素质要求逐渐提高的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着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因此,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朝着多样化层面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策略陈旧等因素的限制,高校英语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仍难以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一方面,高校教师虽大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扎实的知识背景,但由于课时短、课程分散,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相对明显,难以在教学工作中深入了解、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导致无法重点抓住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教学形式大多流于表面,企方虽提供实践岗位但疏于引导,学生难以在形式单一的实践中获取真正的学习经验,进而也无法从根源上满足自身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校英语多样化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以分层法提高教学针对性,重点培养英语应用能力

针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层次性不强的问题,可以考虑采用分层法来提高教学工作中的针对性,使各个基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尽快适应教学节奏,从而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好基础。所谓分层,可理解为针对学生基础的分层,也可理解为教学重点的分层或专业类型的分层[5]。例如,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层次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小组,面向不同小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小组,可通过较为直接的英语对话形式进行沟通,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小组,则应先以中英结合的形式帮助學生厘清词汇、语法等内容的应用方法。针对教学重点进行分层时,可将“听、说、读、写”划分为四个不同的板块,再以逐个击破的形式进行分层教学,即某一阶段侧重于某一板块的集中训练,在提高训练针对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在该板块中应用水平的提升。针对专业类型进行分层时,主要可根据专业岗位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方向的重点培养,如面向医学专业的学生时,可重点进行各种医学用语的练习,面向旅游专业的学生时,则可重点进行各类沟通用语方面的练习。

在以分层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推进“工学结合”的践行进展,可主要将授课方向放在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致力于为学生后期实践的应用基础做好铺垫。例如,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如“What impressed you most when to college on the first day?”、“Who accompanied with you?”等。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分别对应一个问题,小组成员根据自身认识、想法分别对该组的问题进行口语回答,在表述过程中注意结合课堂教学知识点进行思考,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英语应用的基础,强化学生对于“转理论为实践”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表达、合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英语应用与单纯理论学习之间的区别,对于后期工学结合模式下多样化教学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二)以训练法提高课堂互动性,充分渗透工学结合概念

针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工”与“学”之间衔接性不强的问题,可以考虑通过针对性训练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进而达成充分渗透工学结合概念的教学目标。而要从根源上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标准,还需从革新教育理念的方向出发[6]。一方面,教学工作者应当首先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核心,摒除以往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将学生的思维开发与能力训练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针对性的互动训练。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听、说方面的短板,应当充分以工学结合概念为基准,将应用过程中最常涉及的听、说两个板块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利用演讲、辩论等形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针对性训练过程中来。

以《Business Ethics》这一章节的学习为例,教师可结合章节主题——商业道德这一概念,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关于这一核心的英语辩论赛,通过这一方法对学生的语法应用能力、词汇组织能力及临场反应能力进行训练。首先,引出一个观点可分为正、反两派的议题,如“What is business ethics involved in for a company?”,将认为“商业道德对于公司而言很重要”的学生划分为正方,将认为“商业道德对于公司而言不重要”的学生划分为反方。随后,双方根据自身论点,以英文对话的形式进行阐述,内容主要关于商业道德相关知识及为什么对于公司重要/不重要,在口语表达的基础上完成课堂的互动。除了这一形式之外,也可以通过相关主题的演讲来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如涉及到“经济危机”这一主题时,可将“Economic Crisis of 2008”作为演讲的立意点,学生根据自身对于2008年经济危机现象的理解展开英语演讲活动,在拓展思维的同时可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深化。在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下,一方面有助于将“工学结合”的概念、教学标准渗透到课堂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理解英语这一学科在“应用”板块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对于上岗后的知识转化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以融合法优化师资团队,综合调整工学结合格局

针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双重性师资匮乏的问题,可以考虑通过融合校内校外双方的专业型人才,来达到弥补师资团队短板的目的,进而推进工学结合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在校内师资团队人才构建方面,校方首先需要革新自身育人理念,从顺应工学结合要求的角度出发,逐步扩大对于外语技能型人才的吸纳力度,将目标放在更为全能的人才群体上,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教学需求。例如,在引入人才的机制上加入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便于后期教学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得以有效开展,教师还可通过设计微课、建立英语学习公众号等形式展开课外巩固教学,同时也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不同学科的师资团队也通过融合法来进一步推动教学价值的更大化发挥。基础英语与不同学科的专业英语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后需要应用的英语范围也各不相同,这便需要英语教师与各专业教师在教学资源、教学范围上进行融合与互补,以促成两者的紧密结合。例如,医学专业的师资团队与英语学科的师资团队相互融合后,学生在掌握基本英语基础的前提下,还可对许多医学术语、专用名词的英文表达方式进行深入了解与掌握,在更大程度上深化了专业知识与英语应用的理解。

在校内、校外师资团队融合的人才队伍构建中,主要应当侧重于建立“双师型”人才队伍,即综合英语专业师资人才与实践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团队。这一措施主要针对以往高校在岗位实践上引导力度不足的短板,通过引入相关专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在英语教学中同时融入技能、岗位方面的指导,有助于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俩。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高校对于“双师型”人才团队的需求也将与日俱增,通过这类引入外来人才并相互融合的形式,既能够解决实践指导流于表面的弊端,也能够确保师资团队的长效、稳定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调整工学结合格局的作用。

(四)以分类法提高教学多样性,深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针对高校英语教学中方法单一的问题,可考虑从分类教学、提高趣味性的途径来丰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从巩固学习根基的方向着手,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并予以满足。所谓分类,即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适用性较强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照本宣科,给多样化教学模式更大的拓展空间。例如,将英语学习过程划分为词汇学习、语法知识、口语表达、行文构造等各个类别,每个类别分别对应一种教学方法,从多样化角度展开教学活动,在丰富课堂的同时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例如,进行词汇这一类别的教学时,为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区分各种容易混淆的英文词汇,教师可考虑通过的时下流行的歌词填空等游戏形式进行教学。即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英文歌曲,基本熟悉之后,由教师将歌词中的部分词汇进行模糊处理,再标注中文释义,再由学生结合歌曲印象及中文释义填出空白处的正确单词。如在《You Raise Me Up》一曲中,教师可针对“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一句中的“mountains”做模糊处理,并考查学生能够正确写出该词汇。在语法知识这一类别的教学中,基于其复杂性较高的特点,教师可通过在其中适当穿插趣味性的语音学知识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如在进行否定前缀-in的特殊变形-im讲解时,在可其中穿插语音学知识如下:p与m的发音部位均为双唇音,p开头的单词以-im为否定前缀,采用-im的形式能够减少发音力度。总而言之,无论在哪一类别的教学中,遵循教学多样性原则即等于保留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只有在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的前提下,才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更深层次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在英語水平的构建与岗位实践的铺垫上均可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助于推进高校英语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下的高校英语多样化教学模式具有着高度的推行、应用价值,但目前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常见误区。在今后的教学模式构建中,还应尽可能地将重点放在实践策略的革新中来,使教学工作在工学结合的践行基础上进一步达成多样化目标,从而为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薇.英语教学效果提升的方法探索——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135.

[2] 李剑.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评《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J].新闻战线,2018,(21):163.

[3] 陈莹.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评《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研究》[J].高教探索,2018,(11):137.

[4] 陈蓉.高职公共英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19-20+23.

[5] 范艳萍.工学结合视阈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20):99-100.

[6] 崔春萍.高职英语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2,(5):150-152.

作者简介:王林利(1979- ),女,湖南湘潭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现为保险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多样化教学高校英语工学结合
高校英语语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创新教学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中职声乐教学中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运用分析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