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乐在相知心

2019-09-10 07:22:44魏晓虹
中华瑰宝 2019年6期
关键词:汉元帝昭君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第二年拜相,实行变法改革,后来因为保守派反对,新法实行受阻。曾经两次被罢免宰相,在新法被废除后忧愤而终。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记载:王安石为人刚正不阿,议论高奇,善于用辩论驳难和旁征博引的论证来维护自己的学说。王安石的诗歌抒发个人情怀,风格刚劲清新。他的咏史诗继承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发表新颖独特的议论,借以抒发政治感慨。王安石的《明妃曲》是议论新奇、传诵一时的名作,当时文坛名人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曾巩、刘敞等竞相唱和。

《明妃曲》(二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即王昭君,因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昭君被称为明君、明妃。《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王昭君,字嫱,在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女的身份被选入掖庭。后来,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汉元帝送给他五名宫女。昭君进宫多年没有见到龙颜,悲伤积怨已久,于是自己请求出塞。

此诗中,王安石用理性思考历史,以议论熔铸历史,表现出改革家非凡的见识和超俗的睿智。

画难神似  诗出新意

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昭君自请和亲,临行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实是精心装扮,光彩照人。但在《明妃曲》中,她却是鬓发低垂,泪流满面,容颜愁惨。王安石用反衬的手法刻画昭君形象,不在其容貌、体态上穷尽笔力,而着重写她悲伤时的风度情态之美—“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绝代佳人的形象。即便悲愁如此,“尚得君王不自持”,元帝的喜爱之情难以克制,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和颜悦色之时又是何等美丽!

《西京杂记》卷二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就使画工画像,按图召幸。宫女皆贿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不减五万,唯昭君不肯行賄。因此,昭君被丑化而不得元帝宠幸。匈奴入朝和亲,汉元帝按图选昭君远嫁。离开汉宫时,汉元帝目睹昭君姿容,“入眼平生未曾有”,后悔不已,但名籍已定,重信于匈奴,不便换人。于是就穷案其事,把为昭君画像的画师毛延寿在闹市执行死刑并暴尸街头,没收巨万家资。这件事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没有记载,但为后世文人所乐道,诗人纷纷谴责画师。

沈佺期《王昭君》云:“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李商隐《王昭君》云:“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昭君不得汉元帝召见,诗人多归罪于毛延寿。王安石精通史事,但不考论史实,而是借小说家之言来强调昭君之“意态”,“意态由来画不成”成为千古绝唱。宋代文人袁文曰:“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具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史载昭君“善应对,举止闲雅”,容貌服饰光彩照人,言谈举止气质优雅。毛延寿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但其技艺只能描摹逼真的形貌,难以表现高雅的气质神韵,因而“当时枉杀毛延寿”,被杀实属冤枉。

在历代文人笔下,昭君被视为深可哀矜的悲剧人物,汉元帝是事先受蒙蔽、事后动情的皇帝。《明妃曲》则一扫历代诗人的陈见,将矛头指向汉元帝,为毛延寿翻案,为昭君出塞庆幸。明则为毛延寿申冤,实则暗讽汉元帝的无知。正是由于帝王对嫔妃只有好色之意而无真挚爱情,才导致昭君含恨离汉。酿成悲剧的元凶是汉元帝,而不是毛延寿。清人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一评此二句说:“但谓其色之美,非画工所能形容,意亦自新。”

议论高奇  见解深邃

《明妃曲》以议论取胜,表达了王安石对历史、人生的独特思考。“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家人劝昭君要在塞外安心生活,留恋汉宫终究是“咫尺长门闭阿娇”的结局。汉武帝的皇后阿娇是武帝姑母刘嫖之女,武帝被立为太子多为姑母相助,武帝即位后封阿娇为皇后,史载被“专宠十余年”,后因年长色衰失宠被废。昭君虽远嫁匈奴,却得到了单于的宠爱。后妃的受宠与失意不分中原塞外,家人以此劝慰昭君不要伤心,昔日汉宫金屋藏的皇后尚有失宠之时,何况是汉元帝一时迷恋的宫女?远嫁异域胜于终老汉宫。

《明妃曲》(其二)云:“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胡人以百车相迎娶,礼仪隆重;汉朝将其幽闭深宫,远嫁塞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安石发出了有悖于封建道德的惊世之论。

宋代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载,南宋初,范冲对高宗云:“且如诗人多作《明妃曲》,以失身胡虏为无穷之恨,读之者至于悲怆感伤。安石为《明妃曲》,则曰:‘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然则刘豫不是罪过,汉恩浅而胡恩深也。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于安石之意。此所谓坏天下之人心术。孟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以胡虏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兽而何?”王安石受到封建卫道士的抨击,被直斥为坏人心术。从汉王朝的立场看,被认为有伤忠孝之道,成为被人攻击的口实。王安石无视皇权,从“人生乐在相知心”肯定昭君和亲,具有超乎常人的胆识。

对此也有辩解之论,李壁说:“然诗人一时务为新奇,求出前人之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也。”(《王荆文公诗笺注》)清代赵翼认为,此言为王安石求新求异、意在翻案的性格所致:“荆公专好与人立异,其性然也。”(《瓯北诗话》)

朱自清先生在《语文续拾》中也有新论:“‘沙上行人’听着琵琶的哀响,却不禁回首,自语道:‘汉朝对你恩浅,胡人对你恩深,古语说得好,“乐莫乐兮心相知”,你何必老惦着汉朝呢?’在胡言胡,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这决不是明妃的嘀咕,也不是王安石自己的议论,已有人说过,只是‘沙上行人’自言自语罢了。”认为非王安石所言。无论何人所言,如果从民族团结的大义着眼,无意分辨南北之界限也无可厚非。

托古喻今  咏史言志

“香草美人”作为楚辞的比兴手法,继屈原之后备受文人喜爱。以女性的角度进行诗词创作,以男女喻君臣,以宫女失宠喻志士不遇,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均在表现这一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士人频遭贬谪,感士不遇就成为士人的群体意识和普遍情绪。王安石的《明妃曲》借宫女失意的幽怨寄托志士不遇之悲愤,言他人之所欲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封建社会中,士人的命运既无力自持又无法预料,必须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才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明妃曲》含蓄地指责统治者埋没人才。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亟欲一展宏图,但仁宗暮年无意进取,王安石的倡议没有受到皇帝和当政大臣的重视。此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所以诗中含有不遇明主、报国无门的深意,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

在《明妃曲》中,王安石托古喻今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多重意蕴—女之失宠与士之不遇,女之艳冠群芳与士之才华出众,女之不被宠爱与士之不被重用,女之被皇帝冷落与士被朝廷冷落,昭君北嫁匈奴、眷恋故土的感情与贤臣为国尽忠、报效朝廷的慷慨之意,抒发了君臣不遇的离骚之怨,包含着历史与现实、古人与时人的多重寓意,寄托了王安石深沉的政治感慨,让人感受到悲伤的人生况味。《明妃曲》借古鉴今,引古为证,超越了历代昭君诗思君怨君的主题,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志士的幽愤,以独特的见解开拓了诗的境界,是对历史的翻案,对现实的愤慨。

王安石注重历史经验的启示,体现出一位政治改革家对历史的独特认识。《明妃曲》采用叙述体,叙述了昭君出塞的经过,诗人把深刻的命意寓于叙述之中,将深刻的思想蕴含在鲜明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中。两首诗体现出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议论缘事缘情而发,在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魏晓虹,文学博士,山西大学学术期刊社编审,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汉元帝昭君王安石
初夏即事
元日
昭君
黄河之声(2021年6期)2021-06-18 13:57:14
昭君
草原歌声(2020年2期)2020-09-25 08:38:04
回天乏术的傀儡皇帝
怎样劝人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月读(2017年6期)2017-06-13 12:11:59
昭君别院
中国三峡(2016年5期)2017-01-15 13:58:51
新编豫剧《王昭君》之汉元帝塑造体会
长歌一曲昭君怨
火花(2015年1期)2015-02-27 07:40:11
《汉宫秋》人物形象分析
戏剧之家(2015年1期)2015-02-03 14: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