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民歌教学策略探微

2019-09-10 07:22尹静
关键词:豫剧民歌旋律

尹静

摘要: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已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民歌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地域风格,感受民歌的民俗魅力,聆听民歌的典型旋律,探索民歌的方言唱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民族文化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综观现行各版本的小学音乐教材,民歌已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不仅能为音乐教学注入活力和能量,凸显音乐“人文性”的学科价值,还能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弘扬传统文化。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谈谈民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了解民歌的地域风格

民歌的创作者是民众,民歌的形成和流传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正所谓“上山唱山歌,下水唱渔歌”,黄土高原流行调子自由、形式灵活的“信天游”,江南水乡则偏爱丝竹评弹、吴侬软语。因此,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民歌传唱地的地理风貌,初步体会蕴含于其中的地域特色。

《拔根芦柴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秧苗调,曲调婉转,旋律动听。整首歌曲以“芦柴花”起兴,描写了扬州人民在水田里劳作的场景。课前,我让学生查阅、收集资料,了解扬州的地域特点:地处江南、江北过渡地区,物产富饶,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课上,让学生观看稻农在水田中劳作的视频,进一步感受歌曲中劳动人民生活富足、怡然自乐的愉快心情。学生学会歌曲后,我又让其边唱边表演在水田中挑秧、栽秧的动作,学生得以充分理解这首民歌特有的消除疲劳、自我调节的作用。最后,他们还推选出“栽秧能手”来唱“头号”,其余学生唱“吆号”。热烈的“劳动场景”配合歌曲旋律,让课堂上洋溢着生动而快乐的气氛。

山西民歌《掏洋芋》曲风自由,风趣朴实。在学唱歌曲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山西地区的地理风貌,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西北高原的风声,感受独自在一望无垠的山地上放声歌唱、尽情抒发丰收之喜的情景。此时,学生便掌握了歌曲曲调高亢、节奏自由的特色,从而在课堂上恣情歌唱,直抒胸臆,淋漓畅快。

二、感受民歌的民俗魅力

民歌来源于生活。不少民歌中有机融入了生活习惯、风俗传统。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回归生活,发现、探究并亲身体验民俗活动,不仅会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还会让民歌的演唱变成儿童心声的自然抒发。

《跳柴歌》是海南黎族民歌,由于曲子节奏规整、旋律简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于是,我带领他们玩黎族特有的“跳柴”游戏: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跳竹竿”,一组“打竹竿”。伴随着音乐节奏,学生边跳边忘情地喊出了“哎—喂,哎—喂”的口号,用全身的感官参与对节奏的感知。通过这种直接体验,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黎族特色活动的魅力,其音乐协调性也得到了发展。

教学彝族祝酒歌《苏木地伟》时,我先创设如下情境:我当导游,带领一群“小贵宾”到大凉山深处彝族聚居地做客,当地人为我们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此时,我相机出示民歌的相关视频,让全班学生融入情境,载歌载舞。在此过程中,他们感动于彝家人的好客和热情,也对彝族祝酒的习俗有了直观感受。

民俗文化不仅包括民俗活动,还包括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理解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让音乐课程充分发挥育人的学科功能。

三、聆听民歌的典型旋律

有的民歌在创作、传唱过程中,深受地方戏曲的影响,彰显出特有的“戏曲腔调”。教师要抓住这些带有地方戏曲色彩的典型旋律,引导学生溯流探源,充分地听辨、感受,大胆地参与、表现,品味民歌和戏曲的关联,丰富民歌学习的层次。

豫剧是我国流行较广的地方剧种,它气势磅礴、高亢有力。河南民歌《编花篮》的旋律就体现了豫剧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听赏豫剧经典片段,初步感受豫剧的旋律特色。紧接着,我在多媒体上出示乐谱(见图1),配合豫剧的衬词,让学生模仿豫剧小戏迷,边哼唱边在星标处做“提襟”“甩袖”“亮相”的动作。这些豫剧的经典动作,配合跌宕、铿锵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了浓郁的豫剧特色。有了这种初步感悟,在教唱河南民歌《编花篮》时,学生在初听环节就找到了歌曲中的这段旋律。最后将衬词换成歌词“银个丹丹哎银牡丹,银牡丹那个哪哈咿呀哎”,用豫剧的感觉演唱,唱出了浓厚的“民族腔”。

图1

《开心里个来》是根据江苏民歌曲牌“吴江歌”填词改编而成的现代民歌。“吴江歌”又称“山歌调”,源自宋代民歌《几家欢喜几家愁》。教材中歌曲还加入了一段极富时代感的说唱,生动表达了现代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听一听苏州民歌《山歌调》,找出民歌中的主干音唱一唱,然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通过“都市一日游”感受苏州城翻天覆地的变化,洞悉教材中的歌曲用“老歌”唱出“新变化”的诀窍。最后再进行《开心里个来》的听赏和学习,和学生进一步探究“老与新”之间的传承变化,感受“民歌新唱”带来的独特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直接“给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不断对比、辨析中主动去品味,去发现,去表达。通过认真细致地聆听和捕捉典型旋律,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探索民歌的方言唱法

方言是民族文化的独特体现,也是民歌的重要载体。用方言演唱歌曲在民歌教学中也是常见且有效的方法。通过方言演唱,学生能跨越时空亲近不同民族的文化,将民歌唱得别有一番“味道”。如揚州民歌《杨柳青》中的早晨(cen)、露水(sui)、麦(me)苗等字词的方言歌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扬州民歌的地方特色。

在教学策略上,仍以《编花篮》为例。我先让学生用调号来学习河南话,读一读歌曲的第一句歌词(见图2)。之后引导学生用旋律唱一唱,并适时引入知识点——装饰音(倚音)的效果,让歌曲更像是用河南话演唱的。由此,学生既直观地感受到了装饰音的作用,又唱出了民歌中浓浓的河南味。

图2

一首民歌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首民歌就是一部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民歌时,要捕捉并解读民歌的人文意蕴,挖掘歌曲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文化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

猜你喜欢
豫剧民歌旋律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给你的信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7月,盛夏的旋律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穿花衣 唱民歌
大地的旋律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