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生了“iRead”课程。“iRead”线上课程的开发,从“英语朗读者”启航,帮助学生矫正口音;以“让我读给你听”为载体,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用“记录阅读”留下精彩瞬间,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评价。“iRead”教学模式的构建,在低、中年段,主要以话题为主线,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习得语言;在高年段,主要利用即时生成的资源,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形成必备品格。
关键词:互联网+“iRead”课程教学模式
一、“iRead”理念的重构
(一)“互联网+”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已成为数字“原住民”,这要求教师要重新厘定教学任务和功能,帮助学生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并在此过程中感受、体验人类杰出的思想、行为、判断力,成长为能够明辨是非、有正确价值观、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师要重新解读学习对象,让学生在不断接触与知识相关的情境、情绪、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过程中,不断质疑、批判、思考,得到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要重新定义学习空间,让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教室,而是依据学生流动的、即时的反馈,及时调整与改进教学活动,让学习在平等、宽松、合作的互动氛围中,有计划、有序地进行;要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启发者、引导者,智慧地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学得高效。
(二)“互联网+”背景下“iRead”课程的产生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时代,阅读在英语学习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养成英文阅读的习惯,不仅是他们形成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iRead”课程聚焦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品格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iRead”是指从“我(I)”开始的英语阅读,符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它是一种借助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推进的英语阅读教学尝试,是全新的英语学习模式,包含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空间;是让每个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形式;是教师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核心知识、形成积极内在学习动机,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爱阅读者”(其中的“爱”与字母“i”同音)的美好期盼。
二、“iRead”线上课程的开发
“互联网+”时代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给学习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如: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就可以不依靠父母,也能轻松搞定阅读类习题;家里没有英语绘本,打开阅读网站,就能阅读地道的原版绘本……当然,呈几何倍数增长的学习数据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为此,我们对诸多的网络资源进行分析、对比和筛选,最终选择了沪江CCTalk、微信公众平台和小思徽章三个软件,开发了“iRead”线上系列课程。
(一)纯正口音:从“英语朗读者”启航
面对起始年段的英语教学,许多教师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但口语作业的实际反馈却让人大跌眼镜,尤其是英语口语发音,有时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音。这主要源于起始年段的不良跟讀模仿习惯和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课外学习)水平给出的错误朗读示范。
“iRead”课程从“英语朗读者”启航,借助线上免费平台沪江CCTalk,为有共同学习需求的学生组建英语朗读学习群。在这个群里,学生可以跟着教师在线学习,得到及时指导;学生之间可互学互评互助,得到共同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实验班试运行了一学期,成效很明显:学生从起初一听到教师点名朗读就紧张,到现在的自如朗读甚至争先恐后朗读;从起初小心翼翼地跟着教师读,到现在落落大方地读甚至在群里教低年级学生读,发音越来越标准,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二)拓展阅读:以“让我读给你听”为载体
“iRead”课程还以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开发了“让我读给你听”线上课程。该课程主张打破班级甚至年级的限制,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指向,紧跟学习进度,发挥各班英语学习佼佼者的优势,让他们推荐和范读课外阅读绘本,以让全体学生跟着“同辈”进行同步课外阅读,持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及学习动力。通过一年的定期课外阅读推送,学生的阅读量得到了很大提升。学校也建立了数字化英语阅读微信图书馆。
(三)个性评价:用“记录阅读”留下精彩瞬间
“iRead”课程还在海量丰富的网络资源中,积极寻找能够为学生提供实用、免费服务的平台,记录学生的精彩阅读瞬间,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进行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不同的阅读表现,我们从“会阅读”“爱阅读”“乐阅读”三个维度,开发了 “阅读小行家”“阅读小标兵”“阅读小达人”小思徽章,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过程性监控和实时扫码评价。例如,学生积极参与了“英语朗读者”线上直播课,就能获得“阅读小行家”徽章;能流利通顺地阅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课外绘本,就能获得“阅读小标兵”徽章;学生能上“麦朗读”或成为微信平台的“阅读小主播”,就能获得“阅读小达人”徽章。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了英语阅读带来的积极情感和成就感,记录了他们阅读的精彩瞬间。
三、“iRead”教学模式的构建
“iRead”线上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成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迭代与创新。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真实场景,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获取与学习活动相关的数据支持,并基于数据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动态调整教学活动,科学反馈教学评价,力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不断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们的“iRead”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有以下两种:
(一)低、中年段:以话题为主线,在真实情境中习得语言
起始年段的模式创建,立足低、中年段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出发,以话题为主线,通过设计或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多样化、多层次、可监控的学习活动中,习得和运用语言。此模式主要包含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资源链接、即时反馈四大板块(见图1)。
图1
第一板块:整体感知。在低、中年段,可能会有一些前期或者课外学习的介入,但学生并不明确自己的实际学习起点在哪里。如果教师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容易使他们对学习任务产生畏难情绪,亦不符合学习规律。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较多的关注,引导他们借助数字化平台,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脉络,精准把握学习起点。
第二板块:合作探究。在学生整体感知语言、初步理清文本脉络的基础上,教师还需引导他们借助数字平台的动态分享和及时反馈功能,通过合作探究和交流分享感悟、理解和建构文本核心语言,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板块:资源链接。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的个性化、深度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对于选择和判断能力有限的低、中年段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把关和筛选学习资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切合主题、少而精的资源,并在可监控的范围内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第四板块:即时反馈。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发布的读后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共同基于即时反馈的数据,对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为课后反思提供理性支撑。
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一课为学生呈现了以爱心义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核心语言项目为服装类词汇和简单的购物用语。第一课时,对Story time板块,笔者结合单元核心语言项目和单元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6道习题,发布到班级学习平台。学生完成后,平台就会自动生成分数,记录其完成这些题目所用的时间,反映全班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如平均分、平均时长,以及每道题目的完成情况(见下页图2)。结合这些数据,笔者便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他们基本上熟悉了本课的单词,对“How much/many...? Its... yuan.”的用法有了初步认知,但对如何将单词融入句型,实现灵活运用,还是比较陌生。基于此,笔者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了学习活动内容“一起来义卖”,为学生链接了可以用来义卖的其他资源,如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扇子、雨伞、鞋、袜子,还有衣服、书籍、玩具等,意在通过虚拟义卖场景的创设,让学生自己在平台上发布商品,做“卖家”,还可以做“买家”,在线购买其他“卖家”的商品。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热身”,笔者先让他们小组间进行在线语音交流;待运用自如时,便在课堂上现场“演练”;之后,把交流的话语以语音的形式录制下来。
图2
在真实的语境中,学生轻松、愉快地与“在线客服(客人)”讨价还价,进行语用体验,不久,就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本课句型和单词了。此后,笔者回放学生合作交流时的音频,并发动他们同步在线投票,从自己的角度选出最漂亮的语音、最流畅的表达、最有爱心的“买家”等,让学生在即时反馈与评价中得到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高年段:即时利用生成资源,在“亲身经历”中形成必备品格
在信息化环境中,高年段的学生已能通过自主探究、即时反馈、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更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能通过应用程序和网络资源的即时调用,更自由地获取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在学生即时交流分享的同时,教师也能及时捕捉到他们阅读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并充分利用它们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品格的提升和养成。此模式也包含四大板块(见图3)。与低、中年段不同的是,此阶段除了基于真实场景的交流学习,更倾向于思维的拓展。
图3
第一板块:围绕主题,预习分享。这是围绕阅读文本的主题(话题),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分享预习发现或者解决预习疑问的过程中,初步感知阅读文本。
第二板块:真实场景,任务学习。创设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一边自主学习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一边将学习内容与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概括,搭建两者之间的关联,形成自己的学习地图。之后,小组成员围绕话题,通过数字平台上传和发布各自的信息,并在自主探索与集体交流的融通中,在信息与信息的整合、思辨中实现结构化学习。当然,不同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方式不同,都有自己擅长的思维领域和独特的认知风格。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在尊重不同学生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建构、整合和内化所学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第三板块:阅读延伸,拓展思维。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并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组织学生围绕话题展开深入讨论。讨论中,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查找阅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审辨性地理解文本观点,拓展思维;可以对比一类阅读文章,发现其表述、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异同点。不同形式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吸引并刺激着学生全身心参与,积极应对,不断让思维纵深发展。
第四板块:回归生活,综合运用。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运用知识去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解决问题。借助数字平台即时上传信息,并组织学生即时交互评价,使课堂由传统的师选生、一对一的单项交流转向生选生、多对多的综合信息交流,使学生在观察、思考、記忆、想象、表达和比较等系列活动中,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学会理性表达,做出正确评价和选择,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跟上兔子》是与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相配套的小学英语分级阅读系列绘本,很好地体现了《2011版课标》中的阅读要求。笔者所在学校选用此套绘本作为学科校本教材,引导学生在“iRead”英语课程中同步学习。
三年级时,学生通过教材和此绘本初步接触食品和饮料类单词,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在购物场景中使用的交际用语;四年级时,通过教材和此绘本初步掌握了用“I like...”的句型表达自己喜欢的季节。到五年级学习分册绘本We all love ice cream时,再次出现了与食品、饮料以及表达自身喜好等相关的学习内容,虽然要求和难度都有了明显提升,但已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如何结合自身或他人的饮食和兴趣喜好,运用委婉、幽默的方式给予他人合理、有益的建议,并用较为准确、有条理的表达说服他人。应对此项挑战,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创作,都会存在一定难度。由此,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会读、会说、听得懂核心单词及日常交际用语;(2)结合本课绘本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理解故事、绘制思维导图、个性化创编故事等学习活动中灵活组织语言并进行综合表达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其合作学习和友善交际的能力。在目标指引下,又围绕四大板块设计了学习活动。
课堂伊始,笔者与学生分享歌曲Do you like...?并链接相关主题、相似难度的歌曲,创设真实场景,从中提炼与歌曲内容相关的问题,如“Do you like broccoli?”“Do you like carrots?”“Do you like ice cream?”等,迅速引出本课主话题“谈论饮食”,还同步在数字化平台上呈现此绘本的封面图片,以问题“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cover?”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故事情境的基础上大胆预测故事内容。待学生有了各种各样的预测后,笔者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独有的交互图像显示功能,大容量呈现故事内容,并将学生带入真实故事场景,让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接下来,笔者通过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使用平台的点击跟读及画词查义等功能,随机调取互联网上与食品类词汇相关的信息及对应的音像资料,按照自己的实际学习需求,梳理故事脉络,绘制思维导图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跟着教师学,而是基于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借助平台和网络主动探究,动态发布,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完成上述任务后,笔者又根据具体的对话场景(见下页图4),组织学生两人合作表演。这既是及时复习巩固新句型,又是融入情境的语言表达。当学生的表达已经较为熟练时,笔者提供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让他们通过点击、拖拽、绘制等操作,完成难度和要求不同的学习任务,之后将学习成果上传到平台讨论区,供大家一起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和思维动态完整地呈现在数字化平台上(见下页图5),与全班进行即时分享,并得到大家的即时点评。借助平台及时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即时反馈学习数据等功能,教师能够全程监测学生的学习轨迹,发现学生的生成资源,一方面组织学生在讨论区圈画点评其他学生发布的内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学习差異,发现适合自我的最佳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思维导图编创故事,可视化呈现思维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全方位激发,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有的学生就根据思维导图(见图6),对《熊出没》的故事进行了创新。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综合运用语言。绘本教学也应通过拓展学生思维,使之学会运用语言,学会在生活中形成素养和品格。仍以上文提及的《熊出没》为例,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形象熊大、熊二和光头强非常熟悉,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笔者就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合理、友善的生活化表达展示自己对熊大、熊二的情感,呈现这两者和光头强之间的关系。当发现学生的表达存在问题时,笔者会及时启发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再斟酌,直至能自主纠正。当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展示创编成果后,笔者还会组织全体学生对此进行反馈评价,以使全体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iRead”课程正在悄无声息地升级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更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工作方式。“iRead”课程融学习、作业、游戏等于一体,正在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乐趣。“iRead”课程改变的,不仅是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阅读效能,还有阅读的意义。让学生“爱阅读”,是目标,是信念,在这样的路上,我们还需做更深入的探究。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师发展专项”重点自筹课题“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范式研究”(编号:J-b/2018/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
[2] 曾琦,秦怡萌.对“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化学习的审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17(5).
[3] 王岚.基于数字化学习的“易数学”课程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