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术能
摘要:如何提升课堂实验操作实效性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简要探讨了提升物理课堂实验操作实效性的三点策略,即做好演示实验,激发思维兴趣;小组合作探究,促进产生感悟;优化改进实验,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效性;教学心得
如何提升课堂实验操作实效性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结合笔者的教学思考与体会对此谈几点策略性意见,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思维兴趣
要想提升课堂实验操作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积极性是基本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不论是教材中的还是根据课程内容自主设计的,其除了演示某种实现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相关之外,也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同时调动其思维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力的分解与合成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个质量较大的铁锤上系上一根细线,用手拉线将铁锤竖直提起,细线不绷断,问学生是用一根线容易断还是用两根容易断。大多数学生都回答用一根线容易断。这时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结果却是用两根线断了,用一根线反而不容易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这就立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再如在学习电荷相关知识时,用带电的橡胶棒或玻璃棒靠近易拉罐时,易拉罐在吸引力的作用下会滚动,并且在使带电体与易拉罐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缓缓移动带电体,易拉罐会越滚越快。这样的演示小实验就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实效性。
二、小组合作探究,促进产生感悟
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占有重要地位,探究性实验教学也历来受到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探究性实验教学应多采取小组合作方式,以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则做好引导、点拨和把控,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产生内生性感悟。这是提升课堂实验操作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探究性实验通常都需要先发现问题并做出假设,实验设计多是以对照思想和单一变量思想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两种基本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探究方案,对于教材上的探究性实验,则注意强调两种思想的重要作用。例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等电学实验,都是很典型的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不僅要尽量让学生合作探究,更要使学生切实明白实验原理和基本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题提升课堂时效性。
三、优化改进实验,提高课堂实效
对教材中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达到更好地实验效果,这也是提高课堂时效性的重要方面。这里我们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为例来加以探讨。该实验通常是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确定虚像的位置是通过所谓“重合法”,但这一方法虽然有效,却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即使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像的重合也难度较大。因为蜡烛A点燃后会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分别成像,容易出现“重影”,而蜡烛成像时火焰亮度很大,蜡烛自身成像的亮度则偏小,这往往会给视觉辨别上带来较大困难;在观察蜡烛B的虚像与蜡烛A的虚像重合时,由于光的折射因素的影响,蜡烛B的虚像发生了少许偏移,因此在探究物距和像距的关节存在系统误差;很多学生生在实验前很难会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针对以上问题,可利用两个同样的矿泉水瓶A和B以及一个面积不大的平面镜来进行实验(要求矿泉水的高度高过平面镜竖立时的高度。宽度小于平面镜宽度),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在平面镜前放置一个矿泉水瓶A,观察它的像是在镜前还是镜后;第二步:将另一矿泉水瓶置于平面镜后,通过移动其位置,使其未被平面镜遮住的部分与瓶A在镜中成的像“拼合”成一个“完整的矿泉水瓶”,以此来验证瓶B的位置即为瓶A的像的位置;第三步:采取多个观察角度,均可观察到瓶A在镜中的像与瓶B未被镜遮住的部分组成的“完整矿泉水瓶”,以此来验证平面镜所成物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第四步:设法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瓶A和瓶B到平面镜的距离,以此来探究物距与相距的关系(测量距离可采取此方式:在实验台上铺设白纸,用铅笔分别描下瓶A、瓶B和镜的位置,然后在纸上连线进行测量)。第五步:移动瓶A,重复试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显然,通过上述的步骤及解析不难看出,此改进方案可在明亮的环境中实施,大大减弱了重影现象的干扰,不仅能更容易和更准确的确定虚像的位置,也消除了原实验方案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带来的实验误差。同时,此方案只包含光的反射知识,不设计光的折射知识,思路和方法上更简明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内涵,从而提升了实验操作的实效性。
综上,本文简要探讨了提升物理课堂实验操作实效性的三点策略,即做好演示实验,激发思维兴趣;小组合作探究,促进产生感悟;优化改进实验,提高课堂实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思考多总结,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永亮.探析初中物理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4(5):138-138.
[2]卢金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3(39):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