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花
摘要:小学英语是小学教学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小学英语的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其不仅要求小学的英语教学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为此,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需要优化教学的环境,启发学生的英语意识;丰富教学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开展教学活动,达成高教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深入和强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高效课堂的构建。就当前的小学英语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尽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效偏低,学生在课堂中对英语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动力,高效课堂的构建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持最为严重,针对小学英语教学当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从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该如何实现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改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的英语意识
小学英语是一门比较注意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学科,而学生的英语语言的构建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顺利的进行。为此,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师在展开教学工作时,需要以启发学生的英语意识为目标,通过优化教学环境来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Colors”一课当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Blue、red、green三个单词,通过学习,能够运用What colour is it ? it’s …来进行提问和回答。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展开一次辨别颜色的游戏活动。在本次游戏当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颜色的卡片,让学生从这些卡片中随机抽取一张卡片,并让学生根据所抽取卡片的颜色说出这种颜色的具体叫法和如何拼写。通过开展本次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踊跃的加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丰富教学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教师单一的、缺乏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有效引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动力的,同时这也是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背离的。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融入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优势达到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目的。为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时,应该对信息化的教学予以重视,通过加快教学的信息化构建,进而引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致,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和发展。
例如,在“Shopping”一课中,根据本课内容可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购物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有关购物的挂图,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入本節课的教学。接着,教师可以把本节课当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重点制作成PPT,利用PPT课件把本节课的内容以简单和易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进而让学生对于本节课学习起来更加的容易和快捷。然后,教师可以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进而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优势,在网上搜集并下载一些有关购物的视频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并用自己学过的单词和语句对视频内容进行描述。
三、开展教学活动,达成高教教学的目标
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就是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容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本领。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时,不仅需要对课堂教学予以重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重视起来,通过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本领,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Buying new clothes”一课当中,教师除了展开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购买衣服的情境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可以准备本次活动中需要用到的一些衣服,并准备一些购物需要用到的纸币。接着,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学生让这些学生扮演到商场购买东西的顾客,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扮演商场的销售人员。然后,由此展开顾客到商场购买衣服的情境。在本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利用英语进行交流。通过开展本次活动,不仅可以学生切身实地的体会购物的乐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感受导学习英语知识的乐趣。
总的来说,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组织和开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不仅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积极的探索新型的教学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目标,通过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进而引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致,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多研究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梁丽亚.如何创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3(4).
[2] 李艳文.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J ].学周刊,2016,(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