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其有良好的德行以及拥有能力从而立足和服务于社会,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提高学生听、说、读和写的能力,为提高国民素质,必在阅读,阅读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从阅读始。下面,我将从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两方面出发,就如何上好中学语文课,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教学风格
一、教学思想——根植阅读静待花开
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单单是知识上的学习,更融合了語文感情,包含语文思维、语文品质等综合语文素养,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文章都注入了生命活力,为了在阅读教学中达成培养目标,我将阅读教学理解为“三个要素”。
(一)质性语文
中国语言之美,就是美在一词一字,就是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章,语文的工具性还是要扎扎实实落实在课堂上,我们的语文课要有精彩句子和好的词语的鉴赏,要让学生体会:也就是要咬文嚼字。
朱自清《背影》里的“攀、缩、倾”为什么就好?欧阳修的《玉楼春》中“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一句的“簇”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体会鲁迅的《孔乙己》为什么当人家问他你的腿怎么折了,他说:“跌,跌……”,为什么用省略号等等。语文书里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文字都是悦动的精灵,就像鲁迅说,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事,都是我在四角天空中所不知道的,这些要讲给学生,让他们从小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就是回归本来,回归草根,教育其实很单纯。
(二)灵性语文
除了悦动的文字,当然更鲜活的就是语文的思想。我们的课堂要有质疑的声音,除了读文字,更要读学生,课堂只有学生的灵动,才会生成语文的生命。一个个的思想的火花由稚嫩到成长,老师先要会质疑,激趣,向湖中投一粒石子,让平静的水面激起浪花,要打破课堂死气沉沉僵化的课堂氛围,如:鲁迅一到三味书屋就惹老师不高兴,为什么问怪哉虫,鲁迅为什么写这件事,是不是鲁迅心理一直有个心结,再如《雪》这一课,朔方的雪和南方的雪是不是对比,在不断的引领启发之后,学生也会向老师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在质疑探究中我们会了解到学生思考的程度,才有助于我们对学生的启发,课文终究要读出生命的力量和精神,一个个悦动的思考在课堂上被激活,看到了思考,看到了人的在场,看到了语文的价值,语文是有生命的学科。
(三)个性语文
语文课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差异。学生像花一样,每一朵花的花期不同,对文章的阐释一定是多样的,独特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们认知的过程,所以每一人都是不同的,不能强求一致,教师会因看到不同的生命体验而欢欣鼓舞,因为这是来自学生心底真实的声音。课堂是真实的,是充满生命力的,所以,今天,依然要跟孔子学做老师,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差异,尊重体验。
遵循三个方面,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有生命在场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与愿望。
二、教学风格——激情、理性
激情与理性看似一对矛盾体,不要以为语文就是感性的,语文老师既需要激情又需要理性,两者是并用的。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语文是变幻无常的云朵,让人难于捉摸;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酸甜享尽的生活,让人回味无穷。因而语文课是激情澎湃的情感体验。
激情是语文的坐标,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激情备课、激情上课、激情反思。对语文教师而言,得课堂者得天下,为了一节课,常常充满热情地广博备课,厚积才能薄发,才有课堂的巧妙应对,灵活的对话,深邃的点拨,语文课的“读”“悟”“新”都需要激情,感染自己,才会感染学生。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思考,来自教师的激情投入。学《海燕》是一种高昂的情绪,学《雪》涌动着战斗的力量,学《老王》是一种平和的人性之美,语文课堂一起嬉笑怒骂,一起欢乐悲愁,沉醉不知归路。
激情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入,理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课堂的单一授课方式必须改变,语文除了感性投入,还需理性思考。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终身学习。
理性之一在于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我在课堂上实行“六步”教学,具体为“自读”“自译”“自解”“自问”“自答”“自诵”。其中“自”理解为“学生”,不是单个人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采用翻转课堂的做法,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在不断质疑中,促进思考,经过这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最终形成学生会阅读的能力。
理性之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教会学生预习。预习就是给文章做批注。根据实际情况,首先教给学生的批注方法和要求——画出自己不会的词语、注音并释义、理清课文的脉络、要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本文中心,然后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最终学会分析课文精彩段落的细致分析,从用词、修辞、描写等角度去赏析。从简单到高难,从字词到修辞,从结构到内容,学生逐渐学会分析阅读。
理性之三运用“概括”式提问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成分是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概括,即概括是智力和能力的首要特点。所谓概括,就是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因而经常性的练习概括段意,概括本文的内容,概括本文写了几件事等提问方式,会训练学生阅读的思维习惯,并且在阅读中养成阅读习惯。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点,并且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自己对语文的独特理解,用自己的思想走进文章,走进作者心理,同时用趣味盎然的教学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我还要不断总结,探寻语文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立谦.浅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3):67-67.
[2]张勇.做最好的自己——关于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培养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4(17):38-39.
作者简介:王金华,女,吉林辽源,1972年出生,高级教师,吉林省长白山教学名师,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