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林
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为主体,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然而,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能够熟练地对专业能力进行良好的表达,展示出学生拥有的专业素养。因此,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能局限于强调语文基本素质,更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加入关于专业技能的阅读和书写能力培养的教学导向。
过程写作法是一种以人生的经历为导向,让写作的过程充满意义,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展示出明显的写作意图。简而言之,过程性写作法就是一项针对性和目的性比较鲜明的写作方式,这与中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一致,在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过程写作法最早来自国外英语课堂的教学,它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即教育就是一个对学生的认知、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起到影响作用的一个过程,它侧重于传递、引导、形成等因素。同时,过程写作法和写作过程是要区分开的,写作过程是一种固定的、程序性的行为,而过程写作是在强调写作主体即人本身的思维认知活动的展现,即对文章的构思、理解、构建和创造的一系列过程加以强调和反复锤炼。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对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度挖掘,倡导文章的反复修改,让学生在文章的创造过程中强化写作能力,丰富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过程写作法自始至终强调对写作主体——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视,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顺利将需要表达的含义与感情从文章中表现出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过程写作法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习作能力的训练仅仅停留在一个较为原始的阶段,仅仅要求学生掌握通常意义上的字词句的表达,对于写作能力及其表达能力会停留在十分粗糙的水准线上。而这种表达和写作能力明显不符合中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无法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给予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辅助。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过程教学法是不可忽略的,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引导,更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变化和认知转移加以跟踪和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反复使用过程写作法对文章进行打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积极性。
1.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过程写作法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界的理论中,优秀的教育是建立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上的。学生本身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性,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培养学生的特性,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和完善最适应自身发展的方法。中职教师将过程写作法运用于中职语文写作课堂中,能使学生更好地调动自身拥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对职业的认同感。过程写作法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可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发挥出最大的创造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参与到写作创造的过程中,成立互助小组,在写作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和测评,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提升职业能力
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创造过程的一个具体呈现,语言训练和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大量的验证和证实,西方教育界早已将写作作为一个高级的思维构建活动来看待,在课堂上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个教育组织和机构都必须坚持的。
在我国中职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对语言训练和写作的持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认知力,在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表达能力,强化职业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深厚的根基。在多数的有关职业工作的场合,职业学校的学生明显在语言表述能力上弱于其他的职业工作者,缺乏相关工作日志的记录经验和工作相关状况的描述以及写作的能力,所以在中职的语文课堂上,过程写作法的推行是十分必要的。
3.构建师生新关系,促进课堂和谐
在过程写作法的教学中,师生关系与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同。在过程写作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像一位引导者,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但主要的写作工作是交给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的。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不是单一的任务执行者,教师不仅仅承担批改与评价的责任,学生也不仅仅是单一地完成教师的任务。在过程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参与写作的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在学生写作时给予意见和指导,学生也可以与教师共同对写作进行最终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分配十分灵活,角色转换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过程教学法中,师生关系的相处十分融洽。
1.设计教学案例,以读促写
在进行正式的过程写作法教学前,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思想感情的铺垫,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好合适的情境导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出学生的创作欲望。
例如,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则“感人的事迹”,可以先挑选一篇具有相同感情色彩的文章,让学生先行阅读讨论,以《那一年,面包飘香》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阅读全文,然后提出“文章中有哪些触动你的地方?它是如何打动你的?”等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汇总并作出总结和补充:故事中最感人的是主人公那种对生活不妥协、积极拼搏进取、永不认输的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与条件下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这种职业精神就是最大的动人之处。
2.导入话题,初步写作
在对引例文章作出分析探讨后,就可进行正式的创作。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生活中一定有些事是让你感动的,这些事可能像《面包飘香》一样有着人性的闪光点,请你仔细回忆并写下来。但是写作的方式不限于整篇文章,可以选择能回忆起的部分、一件事或者一句话,写下之后小组间互相交流讨论、相互借鉴,或许可以激发更多的感情和故事。
3.开始写作
在初步写下故事或书写理由后,与小组成员讨论,对写下的理由进行整合汇总,分析比较更能准确表达感情的项目后,再进行最终的确认——针对哪一件事写作,之后再对具体的细节、动作、情节进行设计。
4.写作技巧的运用
通过回忆《那一年,面包飘香》中的具体细节,如,主人公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细节等,将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要写作的文章中。尽量使用感官描写,把读者带入要描写的情境中去,让读者产生一種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文章的人称可视情况而定,如果亲身经历过并且影响深刻可使用第一人称,如果只是听说过,自己并未参与,尽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文章最难的是开头,因此,在构思故事开头时,可以先描写一个印象深刻的情境,之后整体描述故事,把握人物的真情实感。在学生完成整体故事的叙述之后需要进行多次的修改,与小组成员或教师讨论。
过程写作法是对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能起到锻炼作用的教学方式,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过程写作法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职业素养。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第一职业中学校)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