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管理为依托有效推进课程改革

2019-09-10 07:22李艳清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标准学科

李艳清

我校在近二十年的课改实践中,践行的是“理念先行,管理跟进”策略。经过认真梳理,我们认为,以下四大类问题需要管理来厘清、做实。一是探索新课程框架下的新常规,将静态的课程图谱动态化、有序化;二是框定课改实践概念的操作标准,避免对新理念、新概念的随意化、庸俗化;三是实现教师培训、调配、管理的有效性,让教9币挑得起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这副重担;四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学习管理的一体化,杜绝不同步的自损与内耗。

针对当前课程足够丰富带来的价值混乱,我们需借管理之“手”拖住课程的丰富性,让课程实施从容有序。我们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一)课程的时间调整

传统的课程安排整齐划一,便于管理;但随着课程内容的丰富,这种整齐管理其实掩盖着很多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课程的有效实施,这就要求对课程时间做以调整和安排。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科学实施的基础上,要用活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将长短課错落编排,以便将时间充分利用起来。15分钟的短课,课虽短但成长无限;90分钟的长课,将课时拉长,可达到学无止境的效果。

(二)课程的顺序重置

课程顺序重置主要解决文本顺序与生活实践不同步的问题。课程顺序重置是对课程进行的校本化处理,具体体现在调整教学内容、重组教学顺序上,如根据季节不同、地域差别、社会文化、事件发展等固定和不固定的因素调整文本中的教学内容。课程重置要求适切适时、应季应景、顺应顺情。

(三)课程的整合

学科界限的开放与融合,在课程整合中必须结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要素进行思考或设计。

1.学科内整合

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学科课程中构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纵向就是构建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从一个学期再到整个小学段的逻辑知识体系。横向就是压缩提炼学科知识,完整呈现学习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2.课程层级间整合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要进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整合工作。我校从解读教材人手,梳理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所有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找出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在删除重复内容后将地方课程融入国家课程之中。然后,我们带领教师解读整合后的教材,重点关注整合内容的施教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完善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保障整合课程内容的落实。

3.拓展性整合

为了使学生既能达到或高于课标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要对学科能力拓展课程进行整合。学科能力拓展课程的整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为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同时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实践平台,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连接,自主建构知识。

课程改革必须通过教学得以实现,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对与教学相关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借助管理之“手”,让理念在实践上准确清晰,让实践者有章可循。

(一)缺失的标准要归位

在教学实践中,造成标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习材料提供不充分导致的标准缺失,如语文的阅读、英语的口语训练等没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缺乏学习内容自然就谈不上学习标准。其次,对学生能力训练的缺失和弱化问题,如艺术、科学学科教材中规定的内容被视而不见或窄化,造成学生能力培养标准的缺失。第三,思维训练的缺失,现如今许多课程都需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程的开发程度不足,必然会造成标准的缺失。如何改变现状,让具有教育属性的课程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人手。

首先,立足标准,保证目标。一是对照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细化为知识层次目标,然后再把这些层次目标细化到每个年段,形成目标能力体系;二是梳理各学科素养及能力目标,构建各学科教学模式;三是依据目标体系制订质量标准体系,使目标可测、可评;四是根据目标和评价,选择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方式,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让重构课程真正落实到提升学生素养上;五是保证学生学科能力训练达到标准,制定学科能力考核方案,定期考核、查看学生达标情况,并把学生达标情况作为学科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指标。

其次,立足素养,保证能力。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学科教师应针对学科素养中提出的课程能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能力培养,以保障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如:语文学科针对学生阅读能力从“量”到“质”的跨越,可以采取多种微课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多种活动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等举措。数学学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从“质”到“活”的提升,可实施全数学思想,即全人、全息、全程和全部,力求做到思想开放、思考充盈、思索深入、思维可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模糊的标准要厘清

一些命题,如什么是有效讨论、如何实现学科实践的有效性等,在课程实施中概念比较模糊,更无实践标准。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寻找标准与路径,在实践中逐渐厘清标准。学校可制定学科实践活动课标准,从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养三个角度对课程实施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准对接课程标准,在课堂上力求体现“五性、五化”——“五性”即主体性、探究性、操作性、应用性、综合性,“五化”即情景化、游戏化、体验化、角色化、民主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五性、五化”辅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一应用”的思考过程,并制定出具有校本化特色的学科实践活动课标准。

(三)波动的标准要精确

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但如何评价可以说多种多样。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不同时间阶段和不同的情境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且,在评课过程中,还会受到评课者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评价应建立一定的标准,让波动的标准更加精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校应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授课标准、学生自主活动标准、课堂教学流程标准、评课标准等。

学校要通过管理把科学、前沿的教学理念内化为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教师的成长服务,为课改的实践服务。

(一)理清教师专业发展的纵横坐标

近些年,我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虽然已经能够挖掘学科的深度,但在综合性知识方面却存在欠缺。基于此,我们把对教师的培养纳入到课程改革管理之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标准培训、专业技能展示、自编校本教程等活动,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潜力,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承担本学科的教学工作,以便让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是打破常规,自主选择。我们尊重教师的个人意愿,让教师自主选择所教学科,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工作能力,使教师从普通变为优秀,从优秀变为专业。

二是立足学科,提升执教能力。我们把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常规工作常抓不懈,为此我们提出了十项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项目。

三是跨界学习,拓展素养。首先,时时开展读书活动,让读书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并要求教师定时撰写教育故事及教育论文。其次,定期开展主题系列活动,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如分享交流活动、微课制作、说课、赛课、说标准、思维导图画课标、课标细化教学课等,让教师始终围绕课程标准及学科素养进行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课标、课上有素养、学上有深度、导上有细目。

(二)理清资源建设的供给链条

丰富的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学校的教学资源要比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留有一定的冗余度,学生和教师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校把课程资源建设纳入到课程改革的管理范畴进行思考,在三个方面做了尝试:第一,建设课程资源库;第二,注重学科教具制作及教学具的材料购买工作;第三,尝试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理清团队建设的起承转合

为了让教师在团队中获得最大化成长,我们打破固有思维,以合作思维为主线,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做了教师组合的几种实践:一是老幼教师的结对组合;二是高低年段同学科教师间的组合;三是不同学科间教师的组合;四是不同教研组教师的组合。对于合作,我们的理念是: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合力;善于合作的刻币,会使自己变得更有力量。

我们以“共享”为核心,以“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为抓手,构建了“理念共识、管理共谋、教育共为”的家校合作模式,推进家校协同育人。

(一)开展价值引领,达成理念共识

每一次家长见面会,我们都会向家长全面阐述“静美”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以及家校协同教育的“学习共同体”思想,向家长明确传递学校“一二三四五”的教育目标。“一二三四五”教育目标,即“一个基础”——把“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确定为价值基础;“两个维度”——不仅关注孩子当下的成长,更加注重孩子未来的发展;“三个层次”——重视基础教育对于孩子的生存、生活和生命发展的奠基作用;“四个支柱”——以“人与社会、人与知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理论支柱;“五个立面”——把“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作为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定。

(二)依托三级家委会,实现管理共谋

建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教育、助学与评估作用。为此,我校在校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基础上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形成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这样一种合作关系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家长、教师、学生成长共生的发展目标。

(三)构建家校学习共同体,推动教育共为

建立学习共同体,可使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同行者。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实施“家校联动模式”,先后开设“妈妈读书课程”“爸爸运动课程”“家长自主课程”。

在践行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要通过理念带动实践的多元,而实践的多元又对管理提出了挑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要落实理念,走向管理,体验丰富,感受成功,创造价值,赢得从容、自信的未来。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标准学科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永远幸福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超学科”来啦
党员标准是什么?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