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运用

2019-09-10 13:34胡佳燕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5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因材施教新课标

胡佳燕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我们教师须掌握好信息技术的运用时机,力求使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因材施教

小学生爱玩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同时孩子们对于抽象难学的数学或多或少有畏惧感,因此,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将教学知识展示出来,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持续地将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更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简单,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也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因此我们教师须掌握好信息技术的运用时机,力求使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中“综合与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部分知识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幫助学生理解,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信息技术能将数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可感受的形象,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官,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由“解答问题型”向“解决问题型”转变,从而使学生进人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的认知活动中去。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生活再现

心理学家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如果将文字、数据的信息以动态的方式演示,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有效的情景中自觉投人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行船问题”、“列车问题”等相关知识时,教师若是利用多媒体设计出动态的相遇、追及、行船、列车等问题,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出相对应的数量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学生建立知识的表象是以实物为基础的,课堂上虽然不能以实物的形式展现,但是通过动态的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深刻的表象,在逐步过渡迁移到知识的本身,这也是信息技术的无限魅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帮助理解

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主要是让他们去参与、去实践。只有通过实践,获得切身的体会,学生才能感悟出真知。如果在教学中可以还原“解决问题"情景,就能让学生亲身融人到问题情景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例如,在解决“植树问题”、“时钟问题"时,这部分知识如果教师只是讲解,在学生头脑中很难建立起知识的表象,规律更是无处可寻。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突破场地的限制,把室外的事物展示在屏幕上。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掌握知识,形成规律,建立表象。如“植树问题"中可利用画图软件,画一条路,按一定的间隔植树,分步演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等图像,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其规律,进而在大脑中建立起永久的表象,这也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好处。

三、利用信息技术多样呈现、自主选择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感悟出真知。而在小学“解决问题”中许多问题都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实践,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将“问题”转变为可以实践的内容,让学生自己通过游戏去实践,这样一来,形成了 “玩中学,学中玩”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建立起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方阵问题”、“幻方问题”、“抽屉原则问题”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这些知识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可以抓住知识和学生年龄的特点,以游戏、图画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抽屉原则问题”中,通过出示几个杯子,再出示几支笔,让学生用鼠标点击来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能真实地感受到知识的内涵,进而促其掌握该知识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分层练习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主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种人性化的教学,在一定条件限制下是很难达到的。而今天,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可能。

在六年级《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总复习》的教学中,我制作了一个课件,课件中设计了基本题、提高题、较难题、思考题四大模块。学生在电脑前,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和适合自己水平的内容练习。学生每过一个层次的练习,后台服务器都会及时评判,以图文、动画的形式给予奖励,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充分得到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拓宽信息搜集的渠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设计成蕴含课本知识点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的使用,能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且具有趣味起来,会给学生留下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索过程中。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选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文涛.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9(24):50.

[2]王梅英.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167.

[3]董珊珊.探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8):111-112.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因材施教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